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P16

  ..续本文上一页,最初成就菩提者”,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广大佛刹之中,所有最初成就菩提的世间明灯——佛陀。

  所劝请之事,即“转于无上妙*轮”。诸佛最根本的利生事业就是转*轮,因为只有弘法才能使众生依教奉行而离苦得乐,所以劝请的事就是转*轮。

  正说劝请,即“我今一切皆劝请”,就是对所有最初成道的诸佛,我都以身口意种种方便殷勤地劝请。

  什么是“以身口意种种方便殷勤劝请”呢?下面以公案来说明。

  释迦佛最初成道时,观察自己所证的真理甚深难解,唯有诸佛才能了达,纵然对人宣说也是徒劳无益,因此默然安住。佛又想到,诸佛都是经由梵天劝请之后才转*轮的,于是世尊从眉间的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这时,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在如来的加持下,了知如来不说法的密意,便决定到佛前请转*轮。于是,梵王和众眷属一起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匝之后,站在一旁祈请说:“世尊为了利益众生而求证无上菩提,现在既然已成正觉,为何却又默然不为众生转*轮?善哉,世尊!希望您悲悯众生而转*轮!”世尊听后依旧默然。大梵天王便和眷属们以栴檀天香末、沉水香末供养世尊后,返回天宫。

  世尊为了让世人尊重正法、令甚深妙法得以开显,又入于甚深禅定观察世间。这时,大梵天王再度得到佛的加持,就到帝释面前说:“如果如来不转*轮,那么世人将会处在生死黑暗的稠林当中,我们应当去劝请佛陀转正*轮。因为如果无人劝请,佛陀就会这样一直默然安住、不转*轮。此外,为了让世人敬重正法,我们也应祈请世尊转正*轮。”

  于是,大梵天王和帝释一起来到树林中,顶礼佛陀、右绕三匝之后,站在一旁。

  帝释合掌劝请佛陀说:“世尊降伏诸魔冤,其心清净如满月,愿为众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然而世尊仍旧默然不语。

  大梵天王对帝释说:“你不应该这样祈请。”于是他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佛合掌祈求说:“世上现有根机已经成熟、堪可度化的众生,希望世尊出定为这些众生转正*轮。”

  世尊回答:“我所证悟的妙法甚深微妙、最极寂静,唯有诸佛才能了达。众生因为耽著尘境而无法了解我所说的法,所以我才默然不说法。”梵天、帝释和天人们听到佛陀的话,内心都十分忧恼。

  摩伽陀国当时有许多外道,其中有些众生的根机已经成熟,堪以佛法度化。

  于是,大梵天王再次前往佛前祈请说:“摩伽陀国现在有许多外道,由于执著邪见而行持各种无义的苦行,希望世尊为他们宣说解脱的甘露妙法。佛陀您已经证悟了究竟之法,三界之中超胜独尊,就像须弥山屹立于海面一般。所以,世尊本来就应该宣说正法救度众生,为什么现在反而舍弃他们呢?

  人天众生正被烦恼病所逼迫,祈求具足一切功德的佛陀能够慈悲救度他们,因为如来是天上人间唯一的皈依处。佛陀出世犹如昙花一现,很难值遇,现在既然值遇,就祈求佛陀度脱轮回中无依无怙的流浪众生。

  如来您曾立下弘誓:自己度脱以后,必定度脱众生,使他们沐浴在正法的光明之中!希望您大慈大悲,不要舍弃本愿,能发出如雷般的狮子吼声,为众生转妙*轮!”

  这时,世尊以佛眼观照众生根器,而对不定聚[8]众生生起了大悲心,便决定为这类众生转正*轮。

  于是,佛陀告诉大梵天王说:“由于你的劝请,我将为一切众生普降甘露法雨,任何众生只要具有清净的信心,就可以来听受正法。”

  正是应大梵天的劝请,佛陀才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轮,五比丘因此证得四果,从此世间才有三宝出现。

  从这段故事当中,我们也能体会请转*轮的动机与方式:

  劝请的动机,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当年,大梵天王正是发此大心,祈请世尊为利乐众生而宣说妙法。如今我们能够值遇佛法,蒙受法益,当初大梵天王的请转*轮,功不可没。

  劝请的方式,就是以身口意的种种方便,殷勤劝请。比如:手持*轮或洁白海螺,口中赞叹,内心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清净大心。我们看大梵天王请转*轮的时候,身体是如何恭敬,语言是如何赞叹,发心是如何广大、虔诚,而且他是再三地劝请。我们在念诵“我今一切皆劝请”时,应当随学大梵天王广大利他的清净发心,这样才符合普贤行愿。

  这样请转*轮有什么利益呢?

  依靠劝请十方诸佛转*轮的缘起力,可以清净舍法、谤法的罪业,而且生生世世不离三宝的光明。堪布根华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轮,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值遇正法的光明,不会堕入邪见的黑暗之中。”此外,还可以使劝请者相续中生起慈爱众生的善根。声闻人唯求一己的解脱,然而我们作为大乘菩萨,就应当悲悯群生,思及众生的利益,所以应代天下众生,劝请诸佛普降甘露法雨,使普天之下同沾法益,这就是普贤的行愿。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以如此广大利他的慈悲心请转*轮,必能获得无量福德。

  寅六、请住世支

  【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现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请佛住世支,就是《行愿品》中此颂:“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这是说,在十方刹土之中,若有诸佛想要示现般涅槃,我为了让诸佛发起一切众生的究竟利益和暂时安乐,而变现无量身体,前往诸佛面前,殷勤劝请“他们在佛刹极微尘数劫中安住世间、不入涅槃”。

  劝请的对境,即“诸佛若欲示涅槃”,就是想要示现般涅槃的诸佛。颂词中只说到了“诸佛”,实际还包括一切菩萨、声缘与善知识。

  所劝请的事,即“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唯一劝请诸佛在佛刹极微尘数大劫中久住,住世的时间是“刹尘劫”,而不是短暂的时间,而且这样长久住世之目的,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

  正说劝请,即“我悉至诚而劝请”。“至诚”,是表示劝请的心真诚至极,毫无虚假。

  若按《行愿品》的长行文来理解上述内容,就会更加完整、清晰。长行文说:“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劝请的利益:这样祈请诸佛菩萨等长久住世,可以遣除自己寿命的障碍等,功德极大。

  寅七、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回向支,在《行愿品》当中说:“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说,以上礼赞乃至请佛住世等六支善,代表一切善根,这些善根都和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的欲乐回向,使一切善根成为大菩提之因,永不穷尽。

  以下从(所回向、回向者、回向心、回向处、回向之必要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所回向,就是前面六支所摄的一切善根。所有善根都不会超出这六支,因此所回向的,就是自己礼赞、供养等的善根。这些善根全都毫不保留地回向众生和佛道,所以称为“普皆回向”。

  回向者,即“悉与一切有情共同”。这说明,回向者不是自己一人,而是自己和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共同回向。

  回向心,是“猛利的欲乐”。“猛”,就是心识强而有力,不是怯弱无力;“利”,即心识明利,而非暗钝。真正的回向心,必须具备猛利的欲乐和强烈的希求心,而引发“猛利欲乐”的关键,则在于内心是否具有深切的行愿。如果内心具有伟大的行愿,则以行愿力自然能够引发猛利的欲乐,所以这个行愿最为关键。所谓“猛利的欲乐”其实就是菩提心,即以菩提心摄持,将所有善根毫无悭吝地回向法界一切有情,使他们离苦得乐,永远不离无上菩提的大安乐。

  回向处,就是众生和佛道。其中“众生”要放在首位,以体现大乘菩萨利他为主的精神。对此,《行愿品》的长行文中很明显地说到:“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聚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回向的必要,即“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就是为了让善根增长广大、无穷无尽。“令成广大”,是让善根成为大菩提之因;“令成无尽”,是让善根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由此间接可以知道,如果不这样回向,善根就会成为小乘或人天果位之因,而且感果之后将会穷尽。

  《慧海请问经》中,以比喻说明了回向的利益:“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如果将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未成佛之间,善根将不会穷尽而且会天天增长。卡隆巴格西说:“一切有为善法乃无记,回向众生方得广大利。”

  因此,回向是转变善根的善巧方便,以菩提心摄持的回向,能使狭小的善根变成广大,转有限的善根成为无尽。如果没有这样回向,善根就会被我执局限而变狭小,中间又极易被嗔恚、邪见等违品摧坏,而且即便未被违品损坏,也仅仅是一种世间或小乘的善根,成熟一次善果之后便会穷尽。可见,回向具有很大的利益和必要。

  总之,回向就是“回己善根,有所趣向”。“回”是回转…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