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18

  ..續本文上一頁外障緣,否則將導致修行中途退轉、無法上進,甚至放棄修行等過患。因此,第叁個所求決定是寂滅內外障緣。

  每次修正行之前,都要再叁祈禱這叁個方面。因爲我們所求的或者說是正行所要安住的境界,僅僅依靠自力很難圓滿,必須具足他力和自力結合的功德,才能順利圓滿地成就。所以,爲順利成辦這叁個所求,我們必須在極具加持力的資糧田前,虔誠供獻曼陀羅,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如此必能獲得加持,而順利趣入正行的修法。

  癸七、攝義

  這六種加行是爲了何者而作的加行呢?

  這是爲了讓我們順利趣入從道前基礎直至止觀的所有正行而作的加行。因此,這六種加行是趣入道次第正行的一種加行。

  爲什麼在進入正行之前,要先修加行呢?

  因爲,只有先作好加行的准備,積聚好趣入正行的順緣,才能順利地趣入正行。一般人如果沒有如理如量地修加行,便冒然趣入正行,那就很難與正行的修法相應,所以必須先修加行,爲正行作准備。

  爲何必須依照論中所說的次第作加行呢?

  因爲這六種加行的次第非常合理,由外至內,層層推進,最後直接與正行連結。若能依照這個次第善加修習,就可以直接助益正行。

  這個次第具體而言,即:首先應灑掃住處、安置身語意所依;其次,對上師叁寶作清淨的供養,並且端正地陳設供具;接下來,就是向內調整自己的身心,爲了除風,讓身心安定澄清,須以如法威儀調身,然後是調心,以發起皈依心趣入內道,以發起菩提心趣入大乘;其後,是在心中明觀道次第傳承上師等資糧田,作爲下面積資淨障與祈禱的所依;由于諸法皆依因緣而生,若想産生道次第一切修行的功德,就要聚合正因與助緣,“正因”是修習所緣行相,“助緣”爲積資淨障。如果沒有積資、淨障這兩種助緣,而僅僅修一個所緣行相,就無法生起證道功德,所以明觀資糧田之後,緊接著就要積資淨障。

  又因爲分散修持收效不大,所以必須將積資淨障的扼要攝于一儀軌中修持,這就是“攝修”的意義。攝修的儀軌,是《行願品》頌文中的七支。此七支修法的特點是具足積資淨障的種類與扼要。其扼要主要有兩點,即境大與心大:每支修法中,所觀想都是廣大、無盡、圓滿的境界;能境的心都是普賢偉大的行願。對凡夫而言,修習七支的關鍵,在于對普賢行願具足勝解信,必須依此勝解信的力量進行念誦、觀修。

  如法念修七支的方法,就是“如理作意”,而要做到如理作意,就必須事先深入研習《行願品》長行文的內容(因爲七支的頌文都是長行文的歸攝,具體內容都在長行文中),直到經義娴熟于心時,才能隨著經文如理作意而觀修,這樣一次如法的念修,就能攝持無量的功德,迅速積集證道資糧。《大乘莊嚴經論》中開示積資的方法是正修與數修,其中正修就是如理作意。對此七支數數如理作意而修習,決定可以積資、淨障乃至令善根增長無盡。經由修習七支,一方面心相續中有很深厚的善根力作爲順緣,另一方面又能遣除違緣障礙,這樣再趣入正行的修法,必定能像種子遠離幹旱又逢雨水滋潤一般,快速生起證道。

  在前面五種加行的基礎上,爲了銜接正行,還須對傳承上師供曼陀羅祈禱叁件事:一者,滅除一切菩提道的違品顛倒心;二者,發起一切菩提道之無顛倒心;叁者,寂滅內外障緣。

  譬如,進入“憶念死亡無常”的正行之前,應對傳承上師供曼陀羅,心中懇切祈禱,唯願上師加持自己快速生起無常之心,遣除常執,並且加持自己在觀修的過程中,沒有內外魔障使觀修中斷或退轉。如此一來,正行時就可以承接傳承上師的加持,這樣結合自他二力,必定收效顯著。

  所以,這六種加行非常重要,它含攝了一切加行的扼要,若能如法以此淨治自心、成熟自相續,則遣除顛倒分別、引發覺證的智慧,自然水到渠成。譬如:修習念死無常的時候,就能舍棄常執的顛倒心,而生起無常的定解;修習依止善知識時,就能舍棄不恭敬的顛倒心,生起恭敬的意樂。其它一切道支也是如此。相反,若未以加行成熟相續,那麼縱然你很努力,也無法與正行的修法相應。這樣即便修上好幾年,心相續也很難有所改變,也就是無法舍棄顛倒心而生起無顛倒心,久而久之甚至會對佛法退失信心。所以,這六種加行極其重要,若能如法實修,效果必定很大,對正行會有直接的幫助,大家千萬不可忽視這個加行的准備工作。

  壬二、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 二、此處修法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癸一、總共修法分叁:一、認定修法及其必要 二、修法不善的過患 叁、善加護持修行之相

  【今初

  子一、認定修法及其必要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于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9]修習所緣行相[10]

  所謂“修”,就是讓自己的心數數安住于某一個善所緣境,並且護持修習這個所緣境的行相。

  什麼是“修習所緣行相”呢?若以持名念佛來說,“所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修習所緣”是以信心憶持這句名號;“修習所緣行相”,即心中持念這句名號的狀態;“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就是要不斷保持這個狀態,使其不被其它境緣所轉。

  以下說明修的必要。

  【蓋從無始,自爲心所自在,心則不爲自所自在,心複隨向煩惱等障,而爲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從無始至今,自己都是被心支配、被心牽著走,心則不受自己的意願支配,反而隨著煩惱等障礙動轉,由此發起一切罪惡。現在這個“修”,就是讓心隨著自己自在而轉,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安住于善所緣境。這就是“修”的必要。

  爲什麼要修法呢?

  因爲凡夫如果沒有修行,身心根本無法自主,完全沒有自在,一旦遇到具誘惑力的境緣,整個身心都會被欲望煩惱牽著走,造作無量罪業,而由惑業力牽引我們不斷流轉生死。

  《大乘莊嚴經論》說:“我見熏習心,流轉于諸趣,安心住于內,回流說解脫。”由我見熏習的心,如野馬般一直牽引我們在六趣中不自在地流轉,只有收攝這顆狂心,讓它安住于善所緣境,如此調伏自心,才能回轉至解脫道上。因此,我們必須修行、必須調伏這顆狂心,此心一旦獲得自在,從修習止觀乃至成佛,都可以安住而成就。

  子二、修法不善的過患

  修法不善,是指不按軌則、雜亂而修行。修行絕對不能隨意而行,必須按質、按量、按次第來修,否則一旦養成惡習,就很難醫改。

  所以,宗大師告誡我們:

  【此複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于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于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如果最初趣入修行時,無論遇到任何所緣便隨意去修習,那麼對自己所要安住的善所緣境,必定無法按照既定的次第和數量來修習,反而對堪能安住自己所欲的善所緣境形成大障礙。如果從一開始就養成隨意雜亂修習的壞習慣,那麼一生的善行都將成爲過失。

  譬如:練習寫字,如果首先按筆法練習楷書,練好之後再練其它字體,就很容易善巧變通。如果起初沒有依照筆法次第如量地練習,隨見任何字體就去練兩下,最後一旦養成壞習慣就很難再扭轉,即使一生苦練,也無法練就一手好字。因此,從一開始就不雜亂而修,非常重要。

  子叁、善加護持修行之相

  【故于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余;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善加護持修行之相”的“相”,就是與“雜亂”相反的“決定”相,論中以叁個決定來解釋,即思惟決定、誓修決定與正修決定。其中,思惟決定與誓修決定是修前的決定,正修決定爲修時的決定。

  就如上文所說,雜亂修行具有很大的過患,因此,對于所修諸所緣境的數量與次第,首先必須通過思惟決定下來;決定之後,應當發起猛利的誓願:“我一定要按所決定的數量與次第來修持,絕不雜修其它所緣境”;這樣立誓之後,就應具足正念正知而真實修習(遠離昏沈、掉舉等),按照所決定的數量與次第,沒有增加或減少,全部如次第、如量地修習。

  爲什麼必須決定所緣境的數量與次第?因爲:所緣境的數量不定,就會出現少修或多修;次第不定,則將對正行沒有助益,甚至成爲顛倒,如同醫生錯亂治療程序,對治病不但無益,甚至有害。由此可知,修法時確定所緣境數量與次第,極爲重要。

  以修上師瑜伽爲例,宗大師在《增上意樂極淨之問題》中說:“諸大行者如果著重修持上師瑜伽,請問:修上師之處、上師的數量、上師瑜伽的正行、根本上師與金剛持無二之軌理、光之射收,此五者應當如何作?”

  對此應當這樣了知:

  一、修上師之處:自身的頂輪、心間與前方。此處爲了增長信心與恭敬的緣故,應當觀于前方。

  二、上師的數量:和自己結過法緣的所有上師。

  叁、上師瑜伽的正行:前提是首先觀修親近上師的利益與不如理親近的過患,正行是修煉信心與恭敬。

  四、根本上師與金剛持無二之軌理:根本上師與金剛持只是外相上有差別,了義中應觀爲真佛。

  五、光之射收:觀想上師白毫間“嗡”字,放光融入自己的頭頂,清淨身業與脈障,獲得上師身金…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