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19

  ..續本文上一頁剛之加持,相續中獲得化身果位的緣份;觀想上師喉間“阿”字,放光融入自己的喉間,清淨語業與風障,獲得語金剛之加持,相續中獲得報身果位的緣份;觀想上師心間“吽”字,放光融入自己的心間,清淨意業與明點障,獲得意金剛之加持,相續中獲得法身果位的緣份。

  以上五處,就是修上師瑜伽時所緣境的數量,其先後次序,就是修上師瑜伽時所緣境的次第。無論修習何法,首先都應決定所修所緣境的數量與次第,然後,發誓按照所決定的數量與次第修習,不雜修其它所緣境。正行修法時要具足正念,即首先憶念應修的數量與次第,然後依照次第如量地修習,並且要具足正知,也就是在修習的時候,偶爾要以正知觀照所緣是否過多或過少,使修習如所決定而沒有增減。

  癸二、此處修法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恒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于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此處的修法,是“親近善知識”的修法,即:首先應當思惟依止善知識的勝利——能快速成佛等,而且要思惟不如理親近的過患——能引發今生來世各種大苦惱等。其次,應多發起防護之心,即絕不蓄藏分別上師過失的心,並且應隨自己所知道的,具體思惟上師戒、定、慧、多聞等各種功德,乃至自己的心還沒有生起具有清淨狀態的信心時,應當這樣持續修習。複次,應按上文《華嚴經》等所說的那樣,思惟上師對自己已經作的和將來作的恩德,乃至沒有發起至誠的恭敬心時,應當不斷地修習。

  此處親近善知識修法的數量與次第,決定是:一、思惟依止的勝利與不如理親近的過失;二、憶念功德而修信心;叁、憶念恩德而修恭敬。就像這樣,首先通過思惟決定這個修法的次第和數量,接著就發誓決定依此次第、數量而修,正修時則以正知正念依所決定而修習,直到發起清淨的信心與至誠的恭敬心爲止。

  壬叁、完結分二:一、當作回向 二、旁述修行時間等

  癸一、當作回向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衆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回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正修最後結束時,應當如何行持呢?即應作回向,也就是應將前面加行和正行所修集的衆多福德善根,以猛利的欲樂,通過《普賢行願》和《七十願》等,回向暫時與究竟的各種所求。

  所回向,是通過加行和正行所修集的善根;能回向,是猛利的欲樂;回向文,是《普賢行願品》、《七十願》、《入行論·回向品》、《極樂願文》、《大圓滿願詞》、《願海精髓》等;回向處,即各種暫時與究竟的願望。

  癸二、旁述修行時間等分四:一、修行時間 二、最初修的方式 叁、稍穩固時護持的方式 四、不疲倦的竅訣

  子一、修行時間

  【如是應于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

  晨起:早晨天剛亮時,起床修第一座;

  午前:上午十點左右修第二座;

  午後:下午叁、四點左右修第叁座;

  初夜:天剛暗時,大約晚上八點左右,修最後一座。

  這些時辰中,人的心容易靜下來,因此在這四個時段中最適合專修。其它時間雜念較多,可以作其它閱讀、誦經等事。

  子二、最初修的方式

  【此複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雲:“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于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剛開始修行的階段,如果修的時間過長,心就容易隨著掉舉、昏沈而轉。這樣一旦養成習慣,就很難糾正,因此最開始修的方式,就是每次入座修的時間應短,次數宜多。西藏修行者當中流行一種說法:還有修法的興趣時,就要立刻停止,這樣下次入座修時,內心就會想趣入。如果不這樣的話,恐怕一見到座位時就會想嘔吐。

  所以,“消化能力尚弱”的初學者,應以“少食多餐”爲妙,如果“暴飲狂食”,一次就會讓人見到食物便想嘔吐。蓮花生大師說:“初修禅座時宜短,座數應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時持,如是久修定有益。”

  子叁、稍穩固時護持的方式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

  等到修習稍得穩固時,每次修的時間就可以逐漸延長。

  子四、不疲倦的竅訣

  【于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亦當消滅。

  修習任何所緣行相時,內心都要保持不緊不松的平衡狀態,既不能太急,也不應太過松緩,應當遠離過急和過緩這兩種加行的過失。這樣就能使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現象也會消失。

  以前,佛有一位弟子叫晝辛吉,他剛開始跟隨阿難修行,內心時緊時松,始終無法進入狀態,于是就去請教佛陀。佛陀知道他以前曾是一名音樂家,就以此啓發他。

  佛問:“你是否擅長彈琴?”

  晝辛吉回答:“是的。”

  佛又問:“如何才能彈奏出美妙的琴聲?是在弦緊時或弦松時?”

  他回答:“太緊太松都不行,必須松緊適度。”

  佛說:“就像這樣,修心也應不緊不松。”

  晝辛吉遵照佛陀的教言修行之後,便證得了聖果。

  身體過緊,是導致疲倦的主因;心太松,則是導致昏沈的主因。所以修行時,身體應當放松,內心則需警醒,這就是除障的關要。瑪吉拉准空行母也說:“不緊亦不松,彼具正見要。”

  所謂不緩慢的加行,例如:灑掃、乞食、承事上師、照顧病人等,都要依止正念盡快做好,不能拖延;如果有人來訪,也不能以閑聊等耽誤,談話必須適度,不宜過多;需要做的事應該盡快完成,事情做完即應收心,專注修行。必須這樣精勤修行善法。此外,修行人應恒時依止寂靜神山,早日成辦所希求的果位,因爲導致死亡的因素很多,而我們不能確定自己何時會死,所以要抓緊時間修行,切勿拖延。嘎當派的祖師有這樣傳統的說法。

  辛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分叁:一、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的助緣 二、引發止觀之因 叁、攝義

  壬一、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的助緣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于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于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故于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

  在沒有正修的中間這一段時間,應當如何行持呢?總之,雖然有禮拜、繞佛、讀誦等許多可以做的事,但是現在此處真正主要的,是要讓未修中間的一切所行,都成爲正修的助緣。換句話說,如果正修時非常用功,但在下座之後沒有修的這段時間裏,對于前面入座時所修的行相所緣,不能依靠正知正念護持,而任其放逸散亂,那麼所生的功德就非常微少。因此,在下座未修中間,應當閱讀明顯宣說所修之法的經論,並且在心中數數憶念執持。

  榮素班智達曾以鐵的比喻說明這個道理:

  入座正修時,六根收攝,一心專注于所緣上,這就像以火燒鐵,鐵很快就變得通紅;但下座時,如果六根放逸,不依靠正念正知觀照所修的行相所緣,則如已經燒紅的熱鐵離開火之後,很快就會變黑。

  所以,在下座未修中間,應當閱讀與目前修法相關的經論,並且再叁憶念相應的法義。譬如:入座時正修大悲心,下座時就要觀察衆生的苦難,或者閱讀與大悲心相關的經論,這對正修大悲會有直接的幫助,可以增上正修的力量。又如:入座時修習無緣空性,下座就對一切顯現法作夢幻觀,如此一來,入座修與下座修就能相輔相成。然而,如今的修行人多數都沒有嚴格遵循這種修行軌理,往往正修時正襟危坐,一下座便放逸散亂。譬如:一天當中入座修兩個小時,下座後的其余二十二個小時都是任心逸散。由于下座時任由內心隨著塵境放逸,而導致正修時所生的少許功德全被煩惱破壞,這樣即便修上若幹年也無法成就。

  身爲凡夫,我們理應認識自己的心地惡劣,善心不易生起,惡念極易湧現。下座之後,六根一旦接觸聲、色等境界,惡念便會勃然紛起。譬如:入座時還在觀修輪回的痛苦,一下座就四處閑逛閑聊,這時由于對輪回的“樂執”增上,正修時所生的少許善心也就隨之蕩然無存。像這樣“進一退九”(正修的時候進一步,不修的時候退九步),何時才能圓滿功德呢?因此,宗大師說:“未修之間,若于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所以,爲了保持乃至增上正修時所生的功德,我們必須重視下座的助修,也就是要圍繞正修這個中心來閱讀相關的經論、作相關的研討與請教等,如此才能護持正修的成果。

  下文宣說座間助修的另外兩個方面。

  【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故亦有于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叁法之上,名爲叁合而引導者。

  每座中間還應從多方面修集能産生功德順緣的資糧,也應從多方面淨治自己相續中所有的違緣罪障。而且,一切修行的根本,即應按照自己所了知的學處,努力守護以別解脫戒爲主的所受律儀。因此,也有在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律儀戒和積集資糧這叁種法上,稱爲“叁合”來引導學人的。

  如果座間身語諸行都能和正修相應,並且依照戒律而行,那麼上座時就容易攝心安住;相反,若不以別解脫律儀守護身語,則會障礙正修。對…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