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20

  ..續本文上一頁于“叁合”,傳承上師們有這種說法:“沒有修心,就像酥油燈的影子;沒有戒律,就像無主人的寶藏;沒有資糧,就如種子無水滋潤。”

  壬二、引發止觀之因分四:一、密護根門 二、正知而行 叁、飲食知量 四、精進修習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

  【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

  每座中間還應學習四種資糧,這是引發止觀的正因。“四種資糧”分別是: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持。

  “奢摩他”是梵語,華譯爲“止”,一般是指止息一切雜念,即止息諸根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毘缽舍那”是梵語,華譯爲“觀”,即安住奢摩他(寂止)時,思擇真實義。以大乘不共禅觀而言,“止”即法性寂然,“觀”謂寂而常照。“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止水影現萬象,所以止與觀實爲一體不二。如雲:“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

  癸一、密護根門分五:一、以何防護 二、何所防護 叁、從何防護 四、如何防護 五、何爲防護

  子一、以何防護

  【初中有五: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11]。其中初者,謂于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于正念常恒委重[12]而修習之。

  密護根門分五個方面,其中初者“以何防護”(以什麼來防護)又分二:一、遍護正念(護持一切正念);二、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遍護正念”是指數數修習防護根門之諸法,使正念不忘失而能在心中憶持;“于正念起常委行”,是指對正念恒常恭敬地修習。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叁》說:“雲何名爲“防守正念”,謂如有密護根門增上力故,攝受多聞思惟修習,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正念。爲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于時時中,即于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于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爲“防守正念”。雲何名“常委正念”,謂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爲“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無忘失念得任持力,即由如是功能勢力,製伏色聲香味觸法。”

  子二、何所防護

  【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

  什麼是“所防護”呢?以正念所防護的就是六根,即眼根乃至意根。

  子叁、從何防護

  【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應從何處作防護呢?即從悅意和不悅意的六種境界中作防護。

  子四、如何防護分叁:一、守護諸根 二、以六根而防護 叁、細擇守護諸根

  醜一、守護諸根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嗔,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如何防護的方法有兩個方面:

  一、守護諸根,即根境和合生起六識之後,第六意識就對六種悅意的境界生起貪心,或對六種不悅意的境界生起嗔心,自己覺察之後,應當努力依靠對治力,從那些境界中守護諸根,不讓煩惱生起。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叁》說:“雲何名爲念防護意,謂眼色爲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于可愛色色將生染著,于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惡,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意法爲緣生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由此意識于可愛色法將生染著,于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名爲念防護意。”

  醜二、以六根而防護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于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于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二、以六根而防護,即:如果對某種境界,通過眼根觀看等能讓人生起煩惱,那麼一開始就不放縱諸根和這種境界接觸,使煩惱無從生起。譬如:觀看不清淨的影片能引生貪欲,那麼最初就應禁止眼根觀看,這樣可使貪欲無從生起。

  以上二者的差別:

  “守護諸根”,是六根緣六塵即將或已經引生貪嗔時,無間以對治力防護,這是在根境接觸之後作防護;“以六根而防護”,是指從一開始就不讓六根接觸能引生煩惱的境界,而使貪嗔等煩惱無從生起,這是在根境接觸之前作防護。對此,傳承上師們曾教誡說:“對初學者來說,首先應重視後者,也就是一開始就要守護好根門,不讓六根接觸不清淨的境界。”

  醜叁、細擇守護諸根

  【其守護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守護諸根的方法,是對六境不取行相與隨好。如果因爲忘失正念和煩惱熾盛而生起罪惡心,也能通過防護諸根而止息惡心。

  下文宣說“取行相”與“取隨好”二者的差別。

  【取行相者,謂于非應觀視色等,正爲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取行相”有兩種情況:一、“正爲境界”是對不應觀看的色等境界,特意去觀看等(特意執取行相);二、“現在前”是指色等境界現前時,即以眼識等作意彼等行相,現前觀看(在見境等同時取行相)。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叁》說:“言“取相”者,謂于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識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取隨好者,謂于六識起後,能引貪嗔癡叁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取隨好”也有兩種情況,即:六根緣六境發起六識的無間,對能引發貪嗔癡的對境,以第六分別意識執著。或者,對境雖然不在根識前顯現,但因爲聽到別人說“美麗動聽”等,第六意識隨之分別而起貪心等。譬如雖然沒有聽到別人罵我,但經由他人告知,我即以第六意識緣惡語起分別而生煩惱。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叁》說:“取“隨好”者,謂即于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嗔,或能起癡,是名于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若能遠離此所行相,于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于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如于其眼所識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子五、何爲防護

  【防護爲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什麼是防護呢?即六根接觸六境時,從煩惱中守護自己的心,讓心安住于善性或無記性中。這裏所應安住的無記性,是無覆無記[13],這是指行住坐臥四威儀等時,必須安住無記性,而不是攝心安住善所緣境的時候。所以,應從煩惱中守護好自己的心,也就是:在行住坐臥時,要讓心安住無記性;其余能攝心安住善所緣時,應當讓心安住于善性。

  癸二、正知而行分二:一、何爲正知所行之事 二、于彼所行事行正知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爲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有兩個方面:一、什麼是以正知所行之事;二、對彼所行之事行正知。前者是說明哪些爲正知所應安住的地方,後者是講應對這些地方安住正知。

  子一、何爲正知所行之事分二:一、五種行動業 二、五種受用業

  【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以正知所行之事有兩類,即五種行動業和五種受用業。

  醜一、五種行動業

  “五行動業”,是指身事業、眼事業、一切支節業、衣缽業與乞食業。這五種主要是出門前往城市等的行動,所以稱爲“行動業”。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從彼還。

  五種行動業中的“身事業”,是指前往其它村落、寺院等地,再從那裏返回,也就是身體來去往返的行動業。

  【眼事業者:一若略睹,謂無意爲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爲先,而有所見。

  “眼事業”有兩種:一爲略睹,二是詳瞻。“略睹”,就是無意之中看見種種境界;“詳瞻”,則是首先動念想看,然後仔細去觀看種種境界。所以,略睹是無意中見到,詳瞻則是有意去看,二者有此差別。這裏以略睹和詳瞻歸攝了一切眼根的行動。

  【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一切支節業”,即身體各支節的彎曲或伸直。身體的四肢稱爲“支”,支的分支叫做“節”。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叁衣[14]及缽。

  “衣缽業”,指受用以及受持叁衣和缽…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