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P19

  ..续本文上一页刚之加持,相续中获得化身果位的缘份;观想上师喉间“阿”字,放光融入自己的喉间,清净语业与风障,获得语金刚之加持,相续中获得报身果位的缘份;观想上师心间“吽”字,放光融入自己的心间,清净意业与明点障,获得意金刚之加持,相续中获得法身果位的缘份。

  以上五处,就是修上师瑜伽时所缘境的数量,其先后次序,就是修上师瑜伽时所缘境的次第。无论修习何法,首先都应决定所修所缘境的数量与次第,然后,发誓按照所决定的数量与次第修习,不杂修其它所缘境。正行修法时要具足正念,即首先忆念应修的数量与次第,然后依照次第如量地修习,并且要具足正知,也就是在修习的时候,偶尔要以正知观照所缘是否过多或过少,使修习如所决定而没有增减。

  癸二、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此处的修法,是“亲近善知识”的修法,即:首先应当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能快速成佛等,而且要思惟不如理亲近的过患——能引发今生来世各种大苦恼等。其次,应多发起防护之心,即绝不蓄藏分别上师过失的心,并且应随自己所知道的,具体思惟上师戒、定、慧、多闻等各种功德,乃至自己的心还没有生起具有清净状态的信心时,应当这样持续修习。复次,应按上文《华严经》等所说的那样,思惟上师对自己已经作的和将来作的恩德,乃至没有发起至诚的恭敬心时,应当不断地修习。

  此处亲近善知识修法的数量与次第,决定是:一、思惟依止的胜利与不如理亲近的过失;二、忆念功德而修信心;三、忆念恩德而修恭敬。就像这样,首先通过思惟决定这个修法的次第和数量,接着就发誓决定依此次第、数量而修,正修时则以正知正念依所决定而修习,直到发起清净的信心与至诚的恭敬心为止。

  壬三、完结分二:一、当作回向 二、旁述修行时间等

  癸一、当作回向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正修最后结束时,应当如何行持呢?即应作回向,也就是应将前面加行和正行所修集的众多福德善根,以猛利的欲乐,通过《普贤行愿》和《七十愿》等,回向暂时与究竟的各种所求。

  所回向,是通过加行和正行所修集的善根;能回向,是猛利的欲乐;回向文,是《普贤行愿品》、《七十愿》、《入行论·回向品》、《极乐愿文》、《大圆满愿词》、《愿海精髓》等;回向处,即各种暂时与究竟的愿望。

  癸二、旁述修行时间等分四:一、修行时间 二、最初修的方式 三、稍稳固时护持的方式 四、不疲倦的窍诀

  子一、修行时间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晨起:早晨天刚亮时,起床修第一座;

  午前:上午十点左右修第二座;

  午后:下午三、四点左右修第三座;

  初夜:天刚暗时,大约晚上八点左右,修最后一座。

  这些时辰中,人的心容易静下来,因此在这四个时段中最适合专修。其它时间杂念较多,可以作其它阅读、诵经等事。

  子二、最初修的方式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刚开始修行的阶段,如果修的时间过长,心就容易随着掉举、昏沉而转。这样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纠正,因此最开始修的方式,就是每次入座修的时间应短,次数宜多。西藏修行者当中流行一种说法:还有修法的兴趣时,就要立刻停止,这样下次入座修时,内心就会想趣入。如果不这样的话,恐怕一见到座位时就会想呕吐。

  所以,“消化能力尚弱”的初学者,应以“少食多餐”为妙,如果“暴饮狂食”,一次就会让人见到食物便想呕吐。莲花生大师说:“初修禅座时宜短,座数应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时持,如是久修定有益。”

  子三、稍稳固时护持的方式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

  等到修习稍得稳固时,每次修的时间就可以逐渐延长。

  子四、不疲倦的窍诀

  【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修习任何所缘行相时,内心都要保持不紧不松的平衡状态,既不能太急,也不应太过松缓,应当远离过急和过缓这两种加行的过失。这样就能使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现象也会消失。

  以前,佛有一位弟子叫昼辛吉,他刚开始跟随阿难修行,内心时紧时松,始终无法进入状态,于是就去请教佛陀。佛陀知道他以前曾是一名音乐家,就以此启发他。

  佛问:“你是否擅长弹琴?”

  昼辛吉回答:“是的。”

  佛又问:“如何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琴声?是在弦紧时或弦松时?”

  他回答:“太紧太松都不行,必须松紧适度。”

  佛说:“就像这样,修心也应不紧不松。”

  昼辛吉遵照佛陀的教言修行之后,便证得了圣果。

  身体过紧,是导致疲倦的主因;心太松,则是导致昏沉的主因。所以修行时,身体应当放松,内心则需警醒,这就是除障的关要。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

  所谓不缓慢的加行,例如:洒扫、乞食、承事上师、照顾病人等,都要依止正念尽快做好,不能拖延;如果有人来访,也不能以闲聊等耽误,谈话必须适度,不宜过多;需要做的事应该尽快完成,事情做完即应收心,专注修行。必须这样精勤修行善法。此外,修行人应恒时依止寂静神山,早日成办所希求的果位,因为导致死亡的因素很多,而我们不能确定自己何时会死,所以要抓紧时间修行,切勿拖延。嘎当派的祖师有这样传统的说法。

  辛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分三: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 二、引发止观之因 三、摄义

  壬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尠,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在没有正修的中间这一段时间,应当如何行持呢?总之,虽然有礼拜、绕佛、读诵等许多可以做的事,但是现在此处真正主要的,是要让未修中间的一切所行,都成为正修的助缘。换句话说,如果正修时非常用功,但在下座之后没有修的这段时间里,对于前面入座时所修的行相所缘,不能依靠正知正念护持,而任其放逸散乱,那么所生的功德就非常微少。因此,在下座未修中间,应当阅读明显宣说所修之法的经论,并且在心中数数忆念执持。

  荣素班智达曾以铁的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入座正修时,六根收摄,一心专注于所缘上,这就像以火烧铁,铁很快就变得通红;但下座时,如果六根放逸,不依靠正念正知观照所修的行相所缘,则如已经烧红的热铁离开火之后,很快就会变黑。

  所以,在下座未修中间,应当阅读与目前修法相关的经论,并且再三忆念相应的法义。譬如:入座时正修大悲心,下座时就要观察众生的苦难,或者阅读与大悲心相关的经论,这对正修大悲会有直接的帮助,可以增上正修的力量。又如:入座时修习无缘空性,下座就对一切显现法作梦幻观,如此一来,入座修与下座修就能相辅相成。然而,如今的修行人多数都没有严格遵循这种修行轨理,往往正修时正襟危坐,一下座便放逸散乱。譬如:一天当中入座修两个小时,下座后的其余二十二个小时都是任心逸散。由于下座时任由内心随着尘境放逸,而导致正修时所生的少许功德全被烦恼破坏,这样即便修上若干年也无法成就。

  身为凡夫,我们理应认识自己的心地恶劣,善心不易生起,恶念极易涌现。下座之后,六根一旦接触声、色等境界,恶念便会勃然纷起。譬如:入座时还在观修轮回的痛苦,一下座就四处闲逛闲聊,这时由于对轮回的“乐执”增上,正修时所生的少许善心也就随之荡然无存。像这样“进一退九”(正修的时候进一步,不修的时候退九步),何时才能圆满功德呢?因此,宗大师说:“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尠。”所以,为了保持乃至增上正修时所生的功德,我们必须重视下座的助修,也就是要围绕正修这个中心来阅读相关的经论、作相关的研讨与请教等,如此才能护持正修的成果。

  下文宣说座间助修的另外两个方面。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每座中间还应从多方面修集能产生功德顺缘的资粮,也应从多方面净治自己相续中所有的违缘罪障。而且,一切修行的根本,即应按照自己所了知的学处,努力守护以别解脱戒为主的所受律仪。因此,也有在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律仪戒和积集资粮这三种法上,称为“三合”来引导学人的。

  如果座间身语诸行都能和正修相应,并且依照戒律而行,那么上座时就容易摄心安住;相反,若不以别解脱律仪守护身语,则会障碍正修。对…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