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P11

  ..续本文上一页,才会有真正的亲近加行。

  亲近的加行,即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此等为何是亲近的加行呢?这是缘起规律所致。因为如此行持,必定能与善知识的心相应。

  供献财物偏重外物,身语承事侧重身体,如教修行是真正修习善知识的教授、随学善知识的德行,三者分别是下等、中等、上等的加行。了知三种加行的差别后,首先应做好下等、中等加行,然后着重做好上等的如教修行。我们对上师供献财物、身语承事,是要先锻炼自己,让心和上师的心相应。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对上师的每一句教言信受奉行,最后归于“如教修行”。

  然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人们重视供献财物,其次是身语承事,最轻视如教修行。比如:有一类人因供养上师很多财物,就认为自己功德大,超过了其他师兄弟,而要求上师赐予大加持。另一种人,因承事了上师而自命不凡、心高气傲,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些都是颠倒、不如法的现象,并不是实修亲近的加行,而是在修我执。

  所以,一定要注重心地,不论作任何供养承事,务必要以真诚心、恭敬心来做。若无上述华严九心的贤善意乐,所作所为就容易流于表面,极可能成为颠倒的行为。

  第四问:亲近的结果是什么?

  若有纯正的动机,再加上贤善的意乐和加行,以无欺的缘起力,必然会获得上师殊胜的加持,逐渐消除罪障,而使自心和上师智慧相应,最后成为无二一体,永不分离,终成佛道。

  实修时,应按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经常祈祷。依止善知识的关要摄于最初三颂,即: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

  

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

  

一切时处普摄护,诸善知识真佛身,

  

但观功德毋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

  

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命财物如教修,

  

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

  

  如果通过教理了达上述内容,自然会生起《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的总聚心,即心中会呈现修持的要点。总聚心一旦生起,就会引发求证之心,便可按照这三颂实地修证。

  以上根据诸多经续论典和教言,对如何亲近善知识作了归摄关要的阐述。参考的教典有:《阿底庄严续》、《大幻化网根本续》、《时轮金刚续》、《密集金刚续》、《事师五十颂》和宗大师对该论的注释等。《华严经》、《不可思议经》等经典,《大乘庄严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萨迦班智达《三戒论》、华智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等论典。五世达赖喇嘛的讲义、班禅善慧法幢的讲义、大格西阿旺彭措的广论笔记等注释,博朵瓦尊者的《蓝色手册》等教言。这些密续经论的作者都是诸佛菩萨,其发愿力及善说具有殊胜的加持,绝非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可比。因此,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圣言真实修行。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这是略说在上座正修时及下座没有修法期间如何行持的轨理。

  辛一、正修时应如何分三: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

  正修的内容,既可分成加行、正行、完结三者,也可分成“宣说加行、正行与完结的真实义”和“旁述修法的时间安排等”这两个部分。

  【今初

  壬一、加行分七:一、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 二、须无谄供且端正陈设 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皈依发心 四、明观资粮田 五、资粮田前修七支 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七、摄义[3]

  【初加行法有六。

  正修时最初的加行有六个方面,以下逐一具体解释。

  癸一、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分五:一、住处的要求 二、以教理成立必须洒扫住处 三、与洒扫相应的观修 四、洒扫的利益 五、以教理成立必须安布身语意像

  【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4]身语意像[5]

  正修时最初的加行法有六个,这是第一个加行——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就是要如金洲大师的传记那样,善加洒扫自己所住的地方,并且要很庄严地安布佛像、佛经与佛塔。

  “善”是对洒扫的要求,“庄严”是对安布身语意所依的要求。往昔的智者、成就者们都是如此行持的,其中尤以金洲大师堪为典范,所以说“乃是金洲大师传记”。

  子一、住处的要求

  修行的环境,必须选择静处,即应依止远离愦闹、极为适意的地方。譬如,选择树木成荫、花草相映成趣、成就者做过加持、能自然引生慈悲等善心功德的地方。《三摩地王经》等经论中都说过这样的内容。

  修行的处所,必须按照戒律所说,是一形量合适、如法的住房,即光线充足、明亮,大小适中,令人心情舒畅轻松的住房。

  对于真正想要修法的人来说,依止圆满的神山静处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想让心远离散乱并且引生功德,就需要圆满聚合内外各方面的因缘。许多大德都曾经这样强调过。具体选择神山静地的方法,可以参阅相关的经论,此处不作赘述。

  子二、以教理成立必须洒扫住处

  教证:

  《大幻化网根本续》与《般若八千颂》等教典中,都再三教诫行者必须洒扫住处、清洁环境。像这样应当半个月洒扫一次。

  理证:

  修行处所必须善加洒扫等,因为这样能使魔障减少、速得悉地,而且对皈依境恭敬承事能产生福德的缘故。譬如,为了迎接世间的君王,人们尚且要洒扫街道、严饰屋舍,何况修行人是要迎请诸佛菩萨,更要庄严道场。

  子三、与洒扫相应的观修

  按密宗来说,洒扫时应当观想:所有外器世界的过失完全遣除,所有山河大地、房屋庭院都显现为天尊的无量宫;而且,一切有情世界的过失也无余遣除,诸有情都显现为天尊。这样观修能使内心清净,由心所显现的十方器情世界也会因此而清净善妙。

  依显教而言,洒扫时应念诵以谛实语所造的仪轨作加持。此外,还应按照《阿弥陀经》、《不动佛刹土经》、《现观庄严论》及其注释等中所说观修佛国的方法来观修净土。

  子四、洒扫的利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在逝多林时,见地上不干净,就拿起扫帚要打扫园林。当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后,都拿着扫帚一起清扫园林。佛陀和弟子们打扫完毕之后,便进入食堂就坐。这时,佛陀为诸比丘开示了洒扫的功德:“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佛在《层楼经》中也宣说了这五种胜利。

  洒扫的利益具体可以从暂时与究竟两方面来说明:

  一、暂时的利益——能令自心欢喜、诸天护法欢喜、诸佛菩萨欢喜、种下往生净土的因缘等

  如果把庭舍洒扫清净、布置整齐,不但自己内心会感到放松、舒适和欢喜,而且会招来喜爱清净的护法善神(世间爱干净的人用餐时,也喜欢找一个优雅洁净的地方。同样,喜欢清净的护法善神,也乐意到清净的精舍做客),还能令十方诸佛欢喜。相反,如果住所很不清洁,诸佛菩萨见了也不会赞许。此外,以此洒扫的净业,还能种下往生净土的因缘。

  二、究竟的利益——成就报身与化身刹土

  佛的境界全是清净的境界,因此希求佛果的人,应当庄严国土;而要庄严国土,首先必须从近处着手,否则连自己的住处都不清净,却要庄严国土,岂不可笑。

  此外,若为殊胜的对境做洒扫等事,则利益更大。譬如,为僧众打扫厕所、经堂、佛堂,或者清理上师的住所等,以此稀奇的缘起力,再加上对境三宝的加持力,便能清净许多业障、净化自心。

  佛陀当年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特,由于他非常愚钝,没有能力忆持经典,佛就教他念“扫帚”二字。他一边为僧众扫地、一边念“扫帚”,六年之后便心得解悟:“帚是八正道,粪即三毒,以八正道之帚扫除三毒尘垢,就是扫帚的涵义。”他又深深思惟这个道理,于是心开意解,证得罗汉果。

  我们应当思惟上述洒扫的利益。如果能在洒扫前后忆念这些利益,并且在洒扫时作相应的观修,那么修行生活中小至洒扫房屋也会充满欢喜。所以,修行的心境绝不是痛苦的,而是时时处处安详愉悦。

  子五、以教理成立必须安布身语意像

  教证:《文殊根本续》说:“应当作两足尊导师的圣像及佛塔等。”《道炬论》与《菩萨地论》也如此宣说。

  理证:必须安布身语意像,以此能清晰明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