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于正等覺爲障礙故。】
內心沒有趣入經論等諸大教典現爲教授的人,這樣說道:“真正修道的時候,不應再叁觀察所緣境,唯一應當安住修。因爲以觀察慧再叁觀察思擇,是在聞思階段所應做的,而且起種種分別是有相執著,對現前正等覺會成爲障礙的緣故。”
立宗者:內心沒有趣入一切經論現爲教授的人。因爲彼等若將一切教典現爲教授,必定不會産生這種邪執。
彼等立宗:正修道時(有法),不應數數觀察所緣境,唯應安住修(所立)。因爲以觀察慧數數觀察思擇,是聞思時之故(第一個能立);又諸分別是有相執著,于正等覺爲障礙之故(第二個能立)。
以下著重破斥第一個能立,第二個能立將在宣說止觀時具體破斥。
壬二、對彼遮破分叁:一、真實遮破 二、他宗的邪執會障礙敬重教典及令聖教隱沒 叁、宣說自宗觀察安住二者之修軌
癸一、真實遮破分二:一、廣破第一能立 二、略破第二能立
子一、廣破第一能立分六:一、此乃未通達聞思修關要的謬論 二、未通達聞思修關要的現象 叁、不許觀察修爲修而唯許修成是修的過失 四、修的定義 五、修與串習同義 六、所謂修並不狹隘的根據
醜一、此乃未通達聞思修關要的謬論分叁:一、分析聞思修叁者的關系 二、修慧之因爲思慧 叁、聞思與修無關應成之過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雲:“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29]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這是不了達修行關要的極大謬論。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趣入佛法的次第,首先是依靠聞所成慧,而生起對所聞法義如理作意的思所成慧,依靠串修如理作意思所成慧所決定的法義,而生起證悟真實勝義境的修所成慧。”這是說,因爲在勝解行地,依靠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聽聞的法義,見道的修所成慧真實義之現觀才得以生起的緣故。
以下進一步分析聞思修叁者的關系。
寅一、分析聞思修叁者的關系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爲修。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于聞思所抉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因此,對于所應修習的內容,首先必須從別人那裏聽聞,由他力的緣故引發定解,然後自己以聖教和四種正理[30]如理思惟所聽聞的法義,由自力的緣故獲得決定。如果這樣通過聞思獲得定解、斷除疑惑,再反複串習這個定解,就叫做“修”。因此,依靠再叁觀察而修以及不觀察安住而修,這兩者在正修時都需要,因爲對于聞思所抉擇的法義,現量可見不觀察安住和以觀察慧思擇修這二種情況都有的緣故。所以,如果承許一切修習都是安住修,那麼就像拿一種麥,卻說一切谷物都唯一是這種麥一樣。這不但沒有任何道理,而且成了可笑之處。
總之,所修是聞思所抉擇的法義,而對此法義的修習又有安住修與思擇修兩種,所以在正修時二者都需要,而不只是安住修。
下文進一步著重說明“修慧的産生不能脫離聞思,它的因就是思慧”。對此先以由果推因的方式抉擇,然後再反推。
寅二、修慧之因爲思慧
【複如聞所成慧以聞爲先,思所成慧以思爲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爲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再者,就像聞所成慧是以聽聞作爲前行、思所成慧是以思惟作爲前行,同樣,修所成慧也應以修習爲前行,因爲修慧是從修習而成就的緣故。倘若如此,則修所成慧前行的修,就是修習由思所成慧所決定的法義,所以說修慧是從思慧産生。
這段是以理成立“修慧從思慧生”,而思慧又是從聞慧産生,如此即可確定聞思修叁慧的因果關系,是以前前作爲因,後後作爲果。下面再反過來“由因推果”。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衆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于修,聞思最要。】
此段是從“聞思能生修行”的角度,說明聞思對修行的重要性。
因此,若有多少聽聞,也就有那麼多從聽聞所成的智慧;聞慧若多,緣彼法義的思惟也就很多,由于思惟多的緣故,從思惟所成的智慧也必定不少;如果思慧多,則多有修行,由于修行多的緣故,就有許多滅除過失、引生功德之證相。正是因爲這個叁慧次第生起的道理,所以諸佛菩薩在諸多經論中都說,對于實修而言,聞思最爲重要。也就是說,爲了調伏煩惱的緣故必須修習,而修習的前提就是要聞思,所以說聞思最爲重要。
寅叁、聞思與修無關應成之過
【若謂聞思所抉擇者,非爲修故,唯是廣辟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余事,如示跑處,另向余跑,則前所說悉無系屬,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叁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如果認爲聞思所抉擇的法義並不是爲了修習,只是爲了廣大開拓許多外在的知識,而在正修時另修一種與聞思無關的事,這就像已經指示了應跑的道路,卻朝著另一個方向跑去,如此則與先前所聞思的教法毫不相幹。這種觀點也是善破經中總的建立聞思修叁慧次第生起的道理,如此一來,則所謂“趣入無錯謬之正道,不必多聞”的謬論,也應成了善說。這些都是執著聞思與修無關所應成的過失。
醜二、未通達聞思修關要的現象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于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
沒有通達聞思修次第生起的關要,就會産生二種現象。
第一種現象,即學過許多經典續部的人和一個從未學過教法的人,在正修時,二人所修完全沒有多少的差別。
由于未能領會聞思修次第生起的扼要,所以不會刻意將聞所成慧轉入思惟,也就無法由思惟聞慧所決定的法義而獲得思慧,更無從修習思慧所決定之義而生起修慧。如此一來,一位長時間學習衆多教典的人和一個從未學過教法的人,二人在正修時便沒有所修多少的差距。相反,若能掌握叁慧次第生起的關要,就能由聽聞轉入思惟,並且及時實修思慧所決定的法義,那麼串習過教法者與從未修學過教法者相比,在所修上便會有很大的差距。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爲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第二種現象,即:彼等修行者因爲不了達叁慧的關要,而將聞法和觀察修等執爲過失,以致形成執持廢棄聞法與觀察修之堅固惡見的下劣宗派。
因此,若未通達聞思修叁者的關要,則將産生上述兩種不良現象。
醜叁、不許觀察修爲修而唯許修成是修的過失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31]未得初禅未到定[32]時,應全無修。以欲地[33]中,除說已得入大地[34]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因此,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的法義,雖然不是修所成慧,但承許串習法義的觀察修是修有什麼相違呢?根本不相違。如果認爲串習法義和所謂的“修”相違,而只承許修所成慧才是修,則凡夫沒有獲得初禅的未到定時,應成完全沒有修行。因爲在欲界中,除了已獲第九住心時,依靠欲心一境的因緣可以産生修所成慧之外,其它在欲界中根本沒有修所成慧,《對法論》(《俱舍論》)中對此再再宣說的緣故。
《俱舍論·分別賢聖品》中說:“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這是說,在欲界和無色界有頂,叁十七菩提分中,除了七覺支和八聖道支外,其余二十二支都有。(因爲欲界沒有入定的修所成慧,而在有頂,心之現行不明顯的緣故。)這已清楚地宣說了無漏道不依于此二者,所以欲界沒有入定的修所成慧。《俱舍論自釋》中說:“欲界有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無修所成慧。”又說:“欲界具叁種作意,即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生得慧。色界和無色界沒有思所成慧,因彼二界衆生內觀時,無間即入禅定。”
由于《俱舍論》已經清楚宣說欲界沒有修所成慧,所以若按他宗觀點,唯一承許修所成慧是修,而不許修所成慧的前行——“觀察修”是修,則應成欲界沒有修的過失。因此,所謂的“修”並不僅僅是修成。
醜四、修的定義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35]中雲:“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