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舉例說明任何法門都不能缺少觀察修
這個觀察修的修軌並不是宗大師所獨創,大師只是攝集了彌勒、無著論典的教授精華而著重弘揚。而且,這個修軌不僅僅是西藏某一宗派的修軌,它其實是任何一種清淨的法門都不可或缺的修軌。
以淨土宗爲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阿彌陀經》的要旨就是信願持名,其中信願就是慧行,是持名念佛的前導。而這信願的慧行就是觀察修,即以觀察修而出生信願,由真切的信願才能懇切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觀察修對淨宗行人來說,猶如眼目般重要。
佛在《無量壽經》中宣說往生正因時,也涉及到了觀察修。佛說:“複次阿難,若有衆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其中“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就是觀察修,秉此密意,世親菩薩歸攝《無量壽經》之義而撰著了《往生論》,安立“五念門”,其核心即五門中的觀察門,占了全論的大部分。論中說:“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而且觀察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功德又分有十七種: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莊嚴量功德成就、莊嚴性功德成就、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等;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又分八種:莊嚴身業功德成就、莊嚴口業功德成就、莊嚴心業功德成就等;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又有四種觀察修。
由此可知,觀察修的範圍非常廣大,在淨土很多經論、引導文中稱它爲慧行,其所生之果就是發起猛利信願。真正數數觀察淨土的功德,見到淨土的莊嚴、如來的法力、菩薩的功德、往生的勝利等,決定會讓自己信心猛利,生起強烈往生淨土的願望。而且這種由觀察修所成就的信願,不會是泛泛膚淺的,決定會穩固持續。
世親菩薩所說的二十種觀察全部來自《無量壽經》當中釋尊的至言,從這個角度對應《廣論》來理解,就知道確實處處都需要作觀察修。如果通達《廣論》的修軌再轉到《無量壽經》的聞思修,決定對修習淨土有極大的利益。換言之,如果能領會佛的聖言都是修習淨土的教授,就可以通過聽聞經文而趣入思惟,思惟決定之後再緣經文數數串習、觀察,使信願不斷增上。在這個基礎上,無論修習何種淨土行門,如念佛、持咒、觀想或禮拜等,心力決定不同以往,因爲通過觀察修已經猛利、恒常地改變了心力,所以,很容易和阿彌陀佛相應而獲得往生的成就。
在成就念佛叁昧上,觀察修也是修行的關鍵。明朝妙葉大師在《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中說:“若人能具此智,不爲世間一切邪解偏見諸惡知識之所回轉,則當正觀二土苦樂淨穢,于其境上,生二種心,以爲方便,非此二心,不能生彼。何謂二心?一者厭離心,二者欣樂心。于此娑婆生厭離故,則能隨順釋迦所說折門;于彼極樂生欣樂故,則能隨順彌陀所示攝門。以此二門,精進修行,念佛叁昧必定成就。”
這一段其實是開示觀察修和成就念佛叁昧的關系:如果有人能夠具有信解“娑婆世界是苦,淨土是安樂”的智慧,就應如理觀察兩種世界的苦樂與穢淨,以對這兩種境分別産生厭離心與欣樂心作爲方便。這樣對娑婆世界産生厭離的緣故,就能隨順釋迦佛激發出離輪回的折門;又對彼方極樂世界産生欣樂的緣故,即能隨順阿彌陀佛開示淨土的攝門。通過這折攝二門,而發起精進修行,決定能成就念佛叁昧。
這一段和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以及《廣論》的開示如出一轍。以觀察慧反複觀察娑婆世界的過患,即思惟叁惡趣、人天之苦,特別思惟叁苦與人道八苦等,如是引發厭離心,對娑婆世界沒有絲毫貪著,這個修行其實是下、中士道有關苦集二谛的觀察修;另一方面,應以觀察慧反複觀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即思惟憶念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果地成就、大願成就和加持,這樣引發欣樂心,身心完全趣入極樂,愛樂歡喜,這其實是有關滅道二谛的觀察修。
,
如果能這樣以如理觀察引生兩種清淨心,決定會精進修行。就是以觀修輪回的過患,發起猛利厭離,從而遮止一切緣輪回的散亂;以觀修淨土的功德,發起猛利欲樂,而能歡喜地趣入淨土。這樣萬緣放下,一念單提,最後決定能成就心緣一境的念佛叁昧。因此,觀察修確實是成就念佛叁昧殊勝的方便。
《念佛直指》又說:“若于此折門不能修行,厭離不深,則娑婆業系不脫;若于彼攝門不能修行,欣樂不切,則極樂勝境難跻。是以行人欲生淨土,成就念佛叁昧, , ,當齊修二門,爲發行最初一步也。”這是從反面而言,如果不能修行這個折門,就不能數數觀察娑婆世界的過患,如此厭離就不會深切,也就不能解脫娑婆的業縛;如果不能修行這個攝門,就不能數數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欣樂就不會深切,也就不能趣入極樂殊勝的境界。所以,修行人想要求生淨土,成就念佛叁昧,就必須同時修這折攝二門,作爲發行最初的一步。
因此,如果沒有觀察修的基礎,就很難成就往生淨土。即便想成就念佛叁昧,但內心沒有以觀察修調順,也就不能如欲而轉。雖然念佛,卻沒有淨治對輪回的耽著,仍不免轉于輪回妄想中;另一方面,沒有發起往生極樂猛利的欲樂,就無力一心歡喜地趣入。這樣雖然想成就念佛叁昧,趣入淨土勝境,卻因爲沒有觀察修的基礎,而很難成就。
上文是以修行淨土法門爲例,具體說明觀察修的重要性和功德。
以上親近善知識軌理的第二部分——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已經宣說完畢。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現在應當開始顯示,對如前文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的弟子”,具相的上師應當如何引導菩提道的次第。
這裏所說的尊重,是指堪能引導弟子于菩提道修行的具相上師,而弟子是指如理依止善知識的具相弟子。上師必須遵循軌則來爲弟子傳授此道次第,並不是任何上師和弟子都能成爲道次第的能傳與所傳者。
這樣連結上下文之後,就開始宣說“上師應當如何引導弟子修心的次第”。
道前基礎-暇滿
戊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 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己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分四:一、正明暇滿 二、思其義大 叁、思惟難得 四、攝義
【初中分叁: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叁、思惟難得。】
有人疑惑:觀修暇滿本來可以歸攝在下士道的法類中,爲何宗大師要單獨把它放在道前基礎當中?
答:此處正明暇滿人身,是在道前認定整個叁士道修行的所依身,所以是叁士道的共要,並且,以暇滿義大、難得而對有暇身勸取心要,也是總的從叁士道來說的。因此,作爲叁士道共同所攝的內容,有必要把觀修暇滿的內容單獨放在道前基礎當中。
此外,若把觀修暇滿的內容放在下士道當中,就很難有上述認識,而且容易産生“于有暇身勸取心要”等內容只屬于下士道的誤解,所以理應放在道前基礎中。寂天菩薩在《集學論》和《入行論》中首先宣講暇滿,也是這個道理。
庚一、正明暇滿分二:一、閑暇 二、圓滿
【初中分二:一、閑暇;二、圓滿。 今初】
一般而言,對于修道的所依身,《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等中講到需有八種異熟功德,世親菩薩在《宣說其功德論》等中宣說需有增上生的七種功德,《親友書》、《大乘莊嚴經論》中宣說“四妙輪”等。本論則根據龍樹菩薩的《集經論》和寂天菩薩的《入行論》、《集學論》等,宣說修道的所依必須具足八閑暇與十圓滿。
辛一、閑暇分二:一、閑暇之義 二、八無暇
壬一、閑暇之義
【如《攝功德寶》[48]雲:“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
如《般若攝頌》中說:“由持戒斷除海居、散居等各種旁生的身體和八種無暇之身,而常常獲得閑暇。”這是說,遠離八種無暇就是閑暇。
壬二、八無暇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雲:“執邪倒見生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爲騃[49]啞長壽天,于隨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所謂“八無暇”,就是像《親友書》中所說:執持邪見,轉生在旁生、餓鬼、地獄之中,生在沒有佛教的暗劫中,生在邊地成爲懱戾車(邊地未開化的野蠻人),生性呆啞,生在長壽天,在以上任何一種當中受生之後,就稱爲八無暇過患。遠離這八種過患,就是獲得閑暇,所以應當努力斷除生死。
輪回是依靠業惑而出生的,所以所謂“應當策勵斷生死”,就是應當努力斷除業惑,那麼生死自然會息滅。
以下分別解釋八種無暇,…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