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說明屬于無暇的原因。
【此複若無四衆遊行[50],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叁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
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遊行的地方,稱爲“邊地”。愚癡、聾啞、身體支節殘缺不全等,稱爲“根不具足”。妄執沒有前生後世、業因果和叁寶等,是“執邪見者”。所處的時代沒有佛陀出世,叫做“無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舍,第叁不能信解正法。】
這一段是說明,前面這四種之所以是無暇的原因。
上述四種當中,因爲最初二者(生于邊地和根不具足)和最後一者(無佛教),都不能夠了解何者應取何者應舍,而第叁執著邪見者是不能信解正法,所以都無緣修學正法。
邊地與中土都有地域和佛法兩種。“地域中土”,是指印度金剛座等,是賢劫千佛成道之處,此外其它地方都稱爲“地域邊地”。此處是指佛法的中土與邊地,即:有四衆遊行的地方,就是“佛法中土”;沒有四衆遊行之處,就是“佛法邊地”。如果轉生邊地則無緣聽聞佛法,因此無法了知取舍之處。此外,諸根不具全,也沒有能力了解佛法,例如:啞巴無法言說,聾子不能聽聞,癡呆能聽會說卻不能解義,這些都是了解佛法的嚴重障礙。若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處在沒有正法光明的暗劫中,則連叁寶的名字也聽不到,更無緣了知佛法。第叁種執持邪見,是堅固執著與佛法相違的邪見,因此即便聽到佛法也會由于邪見障礙而無法産生信解。由于上述原因,所以這四種都是無暇。
【叁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旁生、餓鬼和地獄這叁惡趣的衆生業障極重,所以很難發起修法的善心,即使稍微生起,也會因爲痛苦逼迫而不能趣入修行,因此叁惡趣都屬于無暇。
以下解釋長壽天的範圍,及其屬于無暇的原因。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爲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所謂“長壽天”,在印度大慧論師的《親友書釋》中說,長壽天是無想天和無色界天,而在馬鳴菩薩的《八無暇論》中則說,經常爲了妙欲散亂的欲界諸天,也屬于長壽天。所以長壽天可以理解爲無想天、無色界天和欲界天。
【無想天者,對法中說,于第四靜慮廣果天[51]中,處于一分[52]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余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恒散欲天,亦複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
這一段當中,分別說明了無想天、無色界天和欲界天都是無暇的原因。
所謂“無想天”,在小乘《俱舍論》中說:無想天位于色界第四靜慮的廣果天中,一個像聚落外面的阿蘭若處。生于無想天的有情,除了剛出生和臨死時會起念之外,其它時間心與心所的活動全都停止,這樣安住很多個大劫。以無色界天來說,無色界的聖人不是無暇,所以無暇是指轉生在無色界的凡夫。因爲轉生無想天和無色界的凡夫沒有修習解脫道的善根,所以是無暇。另外,恒時在妙欲中散亂的欲界諸天,也是無法生起修法的善心,所以說諸欲界天也稱爲無暇。
【如《親友書釋》雲:“此八處中,以無閑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如《親友書》廣釋中所說:“在這八處當中,因爲沒有閑暇修行善法,所以稱爲無暇。”
辛二、圓滿分二:一、五種自圓滿 二、五種他圓滿
【第二,圓滿分二。】
壬一、五種自圓滿分二:一、真實 二、釋詞
癸一、真實
【五自圓滿者,如雲:“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五種自圓滿”,就是獲得人身、生在中土、諸根具足、業未顛倒、信解依處。
以下分別解釋這五者。
一、獲得人身
獲得人身就能知言解義。
二、生在中土
【言生中者,謂能生于四衆弟子所遊之地。】
所謂“生中”,即生在佛法的中土,也就是能生在有四衆弟子遊行的地方,而不是生在沒有四衆遊行、沒有賢聖的邊地。
叁、諸根具足
【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
“諸根具”,即不是癡呆、聾啞,身體支節、眼耳等具全。由于不是呆啞,所以堪能理解法義;由于諸根健全,所以堪能精勤修習善法。
四、業未顛倒
【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
“業未顛倒”,是指沒有親自作或者教他作五無間罪。依小乘的觀點,若曾自作或教他作五無間罪,則現身決定不能證得賢聖的果位。
五、信解依處
【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叁藏。】
“信依處”,即信解叁藏是出生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的依處。《菩薩地》說:“言信處者,謂信如來教法。”此處“毘奈耶”通指經律論叁藏,不只是指律藏。《菩薩藏經》說:“毘奈耶者,調伏煩惱,調伏墮罪。”
若從反面來說,信解依處就是不信解邪惡處,即不對諸邪天以及外道處所發清淨信心。衆生能夠信解佛法,實乃前世的善根力所致,如《瑜伽師地論》說:“由彼前生,于佛聖教善說法處,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于今生中,唯于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
癸二、釋詞
爲何上述五者稱爲“自圓滿”呢?
【此五屬于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因爲這五者屬于自己的相續所攝,而且是修法的助緣,所以稱爲“自圓滿”。
“屬于自身所攝”即“自”的涵義,“是修法緣”是“滿”的涵義。
《瑜伽師地論》中說:“獲得人身”是衆同分圓滿,也就是與人同分之圓滿;“生于中土”是處所圓滿;“諸根具足”是依止圓滿;“業未顛倒”是無業障圓滿;“信解依處”是無信解障圓滿。也就是對照自身來說,因爲自己已是人類的同分,處所也很圓滿——生在能夠修學佛法的地方,又具足依止圓滿——依止健全的六根,堪能了知取舍與精進修法,而且沒有障礙成就的嚴重業障,又沒有障礙信解的邪見等,這樣自身便具足了修法的順緣,所以稱爲自圓滿。
壬二、五種他圓滿分叁:一、真實 二、釋詞 叁、斷疑
癸一、真實
【五他圓滿者,如雲:“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五種他圓滿”,即佛陀出世、宣說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隨轉、有他悲愍。
一、佛陀出世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叁大阿僧祇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所謂“佛陀降世或者出世”,即佛陀曆經叁大阿僧祇劫圓滿積集福慧二種資糧,在菩提座[53]上現前正等覺而成佛。
二、宣說正法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說正法”,即佛陀出世以後,由佛陀或其聲聞弟子宣說正法。
此處“聲聞”應從廣義理解,即包括了菩薩聲聞與小乘聲聞,因爲二者都是聽聞佛的音聲而得法,所以都稱爲聲聞。
叁、教法住世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教法住世”,即從佛陀成道乃至沒有示現入般涅槃期間,勝義正法可以現前修證,並未壞滅的緣故。
世俗正法與勝義正法,合稱“二種正法”。世俗正法是指名句文身的叁藏教典;勝義正法是指無漏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
四、法住隨轉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衆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法住隨轉”,即如是現證勝義正法的聖者,當他了知有能力修證如是正法的衆生時,就按照自己所修證的佛法,爲他們傳授隨順其根機的教授教誡。也就是說,勝義正法住世,而且有聖者能爲所化衆生傳授隨順其根機的教授教誡。
“隨順教授教誡”,即隨順所化根機的教授教誡。
五、有他悲愍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他悲愍”,即有布施者和施主們爲修法者提供衣服等生活資具。
癸二、釋詞
爲何上述五者稱爲“他圓滿”呢?
【此五屬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因爲這五者都是屬于他相續所有,而且是修法的順緣,所以稱爲“他圓滿”。
這五者分別是,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安住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隨順資緣圓滿。即從外在條件來說,因爲大師佛陀出世並且宣說教法,勝義正法可以現前修證並未壞滅,而現證勝義正法的聖者,又能爲衆生隨轉教授教誡,還有施主提供衣食等順緣,這樣便具足了圓滿的外在條件,所以稱爲他圓滿。
癸叁、斷疑
對于上述他圓滿的涵義,有人疑惑:若按這樣解釋,則如今不是佛世,所以無法具足前四種他圓滿。
對此宗大師解釋說: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