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并说明属于无暇的原因。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50],是谓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无佛出世,名无佛教。】
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游行的地方,称为“边地”。愚痴、聋哑、身体支节残缺不全等,称为“根不具足”。妄执没有前生后世、业因果和三宝等,是“执邪见者”。所处的时代没有佛陀出世,叫做“无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这一段是说明,前面这四种之所以是无暇的原因。
上述四种当中,因为最初二者(生于边地和根不具足)和最后一者(无佛教),都不能够了解何者应取何者应舍,而第三执著邪见者是不能信解正法,所以都无缘修学正法。
边地与中土都有地域和佛法两种。“地域中土”,是指印度金刚座等,是贤劫千佛成道之处,此外其它地方都称为“地域边地”。此处是指佛法的中土与边地,即:有四众游行的地方,就是“佛法中土”;没有四众游行之处,就是“佛法边地”。如果转生边地则无缘听闻佛法,因此无法了知取舍之处。此外,诸根不具全,也没有能力了解佛法,例如:哑巴无法言说,聋子不能听闻,痴呆能听会说却不能解义,这些都是了解佛法的严重障碍。若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处在没有正法光明的暗劫中,则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到,更无缘了知佛法。第三种执持邪见,是坚固执著与佛法相违的邪见,因此即便听到佛法也会由于邪见障碍而无法产生信解。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这四种都是无暇。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旁生、饿鬼和地狱这三恶趣的众生业障极重,所以很难发起修法的善心,即使稍微生起,也会因为痛苦逼迫而不能趣入修行,因此三恶趣都属于无暇。
以下解释长寿天的范围,及其属于无暇的原因。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所谓“长寿天”,在印度大慧论师的《亲友书释》中说,长寿天是无想天和无色界天,而在马鸣菩萨的《八无暇论》中则说,经常为了妙欲散乱的欲界诸天,也属于长寿天。所以长寿天可以理解为无想天、无色界天和欲界天。
【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51]中,处于一分[52]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这一段当中,分别说明了无想天、无色界天和欲界天都是无暇的原因。
所谓“无想天”,在小乘《俱舍论》中说:无想天位于色界第四静虑的广果天中,一个像聚落外面的阿兰若处。生于无想天的有情,除了刚出生和临死时会起念之外,其它时间心与心所的活动全都停止,这样安住很多个大劫。以无色界天来说,无色界的圣人不是无暇,所以无暇是指转生在无色界的凡夫。因为转生无想天和无色界的凡夫没有修习解脱道的善根,所以是无暇。另外,恒时在妙欲中散乱的欲界诸天,也是无法生起修法的善心,所以说诸欲界天也称为无暇。
【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如《亲友书》广释中所说:“在这八处当中,因为没有闲暇修行善法,所以称为无暇。”
辛二、圆满分二:一、五种自圆满 二、五种他圆满
【第二,圆满分二。】
壬一、五种自圆满分二:一、真实 二、释词
癸一、真实
【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五种自圆满”,就是获得人身、生在中土、诸根具足、业未颠倒、信解依处。
以下分别解释这五者。
一、获得人身
获得人身就能知言解义。
二、生在中土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所谓“生中”,即生在佛法的中土,也就是能生在有四众弟子游行的地方,而不是生在没有四众游行、没有贤圣的边地。
三、诸根具足
【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
“诸根具”,即不是痴呆、聋哑,身体支节、眼耳等具全。由于不是呆哑,所以堪能理解法义;由于诸根健全,所以堪能精勤修习善法。
四、业未颠倒
【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
“业未颠倒”,是指没有亲自作或者教他作五无间罪。依小乘的观点,若曾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则现身决定不能证得贤圣的果位。
五、信解依处
【信依处者,谓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信依处”,即信解三藏是出生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的依处。《菩萨地》说:“言信处者,谓信如来教法。”此处“毘奈耶”通指经律论三藏,不只是指律藏。《菩萨藏经》说:“毘奈耶者,调伏烦恼,调伏堕罪。”
若从反面来说,信解依处就是不信解邪恶处,即不对诸邪天以及外道处所发清净信心。众生能够信解佛法,实乃前世的善根力所致,如《瑜伽师地论》说:“由彼前生,于佛圣教善说法处,修习净信,长时相续,由此因缘,于今生中,唯于圣处发生信解,起清净心。”
癸二、释词
为何上述五者称为“自圆满”呢?
【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因为这五者属于自己的相续所摄,而且是修法的助缘,所以称为“自圆满”。
“属于自身所摄”即“自”的涵义,“是修法缘”是“满”的涵义。
《瑜伽师地论》中说:“获得人身”是众同分圆满,也就是与人同分之圆满;“生于中土”是处所圆满;“诸根具足”是依止圆满;“业未颠倒”是无业障圆满;“信解依处”是无信解障圆满。也就是对照自身来说,因为自己已是人类的同分,处所也很圆满——生在能够修学佛法的地方,又具足依止圆满——依止健全的六根,堪能了知取舍与精进修法,而且没有障碍成就的严重业障,又没有障碍信解的邪见等,这样自身便具足了修法的顺缘,所以称为自圆满。
壬二、五种他圆满分三:一、真实 二、释词 三、断疑
癸一、真实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五种他圆满”,即佛陀出世、宣说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随转、有他悲愍。
一、佛陀出世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
所谓“佛陀降世或者出世”,即佛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积集福慧二种资粮,在菩提座[53]上现前正等觉而成佛。
二、宣说正法
【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
“说正法”,即佛陀出世以后,由佛陀或其声闻弟子宣说正法。
此处“声闻”应从广义理解,即包括了菩萨声闻与小乘声闻,因为二者都是听闻佛的音声而得法,所以都称为声闻。
三、教法住世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教法住世”,即从佛陀成道乃至没有示现入般涅槃期间,胜义正法可以现前修证,并未坏灭的缘故。
世俗正法与胜义正法,合称“二种正法”。世俗正法是指名句文身的三藏教典;胜义正法是指无漏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四、法住随转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法住随转”,即如是现证胜义正法的圣者,当他了知有能力修证如是正法的众生时,就按照自己所修证的佛法,为他们传授随顺其根机的教授教诫。也就是说,胜义正法住世,而且有圣者能为所化众生传授随顺其根机的教授教诫。
“随顺教授教诫”,即随顺所化根机的教授教诫。
五、有他悲愍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
“他悲愍”,即有布施者和施主们为修法者提供衣服等生活资具。
癸二、释词
为何上述五者称为“他圆满”呢?
【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
因为这五者都是属于他相续所有,而且是修法的顺缘,所以称为“他圆满”。
这五者分别是,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安住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随顺资缘圆满。即从外在条件来说,因为大师佛陀出世并且宣说教法,胜义正法可以现前修证并未坏灭,而现证胜义正法的圣者,又能为众生随转教授教诫,还有施主提供衣食等顺缘,这样便具足了圆满的外在条件,所以称为他圆满。
癸三、断疑
对于上述他圆满的涵义,有人疑惑:若按这样解释,则如今不是佛世,所以无法具足前四种他圆满。
对此宗大师解释说:
【《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