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33

  ..續本文上一頁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爲具足。】

  雖然《聲聞地》中所說的前四種他圓滿,現在都不具足,但是如今仍有代表佛陀的善知識在宣說正法,而且勝義正法也還安住世間,現證勝義正法的聖者也能爲衆生隨轉教授教誡,所以還能具足他圓滿的隨順分(相似分)。

  《聲聞地》的教證,是從佛陀親自住世和轉*輪的角度來說的。而現在雖然沒有佛親自出世宣說正法,但仍有代表佛陀的善知識出世說法,而且法教住世、法住隨轉,因此現今也能具足他圓滿的隨順分。

  具足上述八種無暇、十種圓滿的人身,就是暇滿人身。

  庚二、思其義大分四:一、觀察究竟利大 二、觀察暫時利大 叁、如是空耗所依的過患 四、思已當發取心要欲

  辛一、觀察究竟利大分四:一、爲引畢竟樂故必須修習正法 二、真實觀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叁、彼二攝義 四、思惟後勸取心要

  壬一、爲引畢竟樂故必須修習正法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爲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書》雲:“猶如象兒爲貪著,深井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

  第二,“思惟暇滿人身的義利重大”,即:爲了引發究竟的安樂,我們必須利用人身修習正法。假若沒有利用人身修習正法,僅僅爲了在有生之年得到安樂遣除痛苦而辛勤勞作,那這種引樂除苦的本能旁生同樣也有,因此雖然生在善趣貴爲人身,實際卻和旁生一樣。月官菩薩在《弟子書》中說:猶如小象爲了貪著深井旁邊的幾口青草,而想要獲得,然而非但所求不成,反而墮入了險坑。同樣,若希求今生的安樂,結果也只有墮入叁惡趣而已。

  “象兒”是比喻沒有清淨智慧的人,“數口草”是比喻現世的小利,“深井”比喻叁惡趣。

  下面以問答的方式分析這一段內容。

  問:人生目的是什麼?

  答:“爲欲引發畢竟安樂”,即依靠此珍寶人身來引發自身究竟的安樂,並且幫助衆生引發究竟的安樂,這才是人生最崇高的目的。

  問:達成這個目標的因是什麼?

  答:能夠達成這個目標的因就是“清淨修習正法”,即只有將人身完全投入于修法,才能引發自他究竟的安樂。所以,只要存活一天,就必須修行一天,修行是我們終生唯一有意義的事。

  問:爲什麼說不修法的人身等同旁生?

  答:旁生與生具有覓食求偶的本能,它們終其一生唯一追求現世的安樂。然而,人類崇尚文明,具備探尋真理和反觀覺悟的智慧,所以若不以人身修習正法,而只是爲了此生引樂除苦而追求飲食男女,則與旁生無異,絲毫體現不出人身的寶貴。人身的可貴,在于具有發展智悲的能力,這是其他衆生所沒有的,所以只有將人身用于修行,才能顯出人身的價值,而具有實義。

  問:以人身追求現世安樂的結果將會如何呢?

  《弟子書》中說,愚夫因爲貪欲而追求少許現世的安樂,結果不但得不到,反而會墮入惡趣的險坑。因爲一切安樂的來源唯一是清淨的善心,若以貪欲推動而追求安樂,一切所作都將成爲惡趣之因。

  壬二、真實觀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習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爲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總”是指從修行叁乘正法方面總說;“特”是指從修行大乘方面別說。

  總的修行叁乘正法,特別若要修習大乘道者,並不是任何一種所依身都能具足修法的條件,所以必須獲得像前文所說的暇滿人身。

  此段總說修法的所依,必須是暇滿人身。

  下面以教理成立:堪能修行大乘勝法而且極易圓滿成就的所依,唯一是暇滿人身。

  【如《弟子書》雲:“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這個教證的重點是在說明,唯有依靠人身才能獲得修習大乘的廣大心力。

  如《弟子書》說:佛道的所依,是能夠成辦引導衆生趣入佛地的廣大心力,而這種廣大的心力只有依靠人身才能獲得,不是天龍所能獲得,也不是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等所能獲得。

  “善逝道依”,是指佛道的所依,即布施、持戒、安忍等菩薩道之所依。

  “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即能成辦引導衆生趣入佛地的廣大心力,也就是能荷負將一切衆生無余引往佛地重擔的廣大心力。

  “人所獲得者”,即依靠人身才能獲得如此廣大的心力。

  “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天龍八部雖然極具能力,但彼等心力不如人類,只有人才具有大乘道的所依——堪能行持二利的廣大心力,所以能夠成佛。

  “天”,指叁界諸天,即梵天、帝釋等,爲天龍八部之一。

  “龍”,指龍神,即難陀跋難陀等,天龍八部之一。

  “非天”,即阿修羅,天龍八部之一。阿修羅前世也修布施等福德,但由于競爭心極強,所以在果報上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因此稱爲非天。

  “妙翅”,梵語迦樓羅,又名金翅鳥,天龍八部之一。金翅鳥棲息在四天下的大樹之上,兩只翅膀距離叁百叁十六萬裏,以龍爲食。

  “持明”,即依靠誦持咒語或藥力而成就神通力的世間仙人。

  “似人”,梵語緊那羅,是帝釋的奏法樂神,天龍八部之一。因爲看起來像人,只是頭上有角,所以漢文經典中稱爲“人非人”。

  “腹行”,梵語摩睺羅伽,天龍八部之一。因其身體像人而頭爲蛇頭,所以也稱爲大蟒神。

  【《入胎經》亦雲:“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衆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余天雲:“願汝生于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于此身爲願處故。

  此段重點是說,即便是諸天也以人身作爲希願處。

  《入胎經》中也說:“雖然生在人道當中也有如是無量無邊的痛苦,但人道卻是殊勝的生處,縱然經過俱胝劫的時間也難以得到。諸天臨終時,其余天人會祝願他:“願你轉生在安樂趣中。”這個安樂趣就是指人道。”因爲諸天也是以人身作爲希願處的緣故。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爲新證見谛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爲第一。

  此段說明,最初修道所依的身體,人身勝過天身。

  而且,就天身來說,雖然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有些欲天因爲過去生做人時修道的習氣深厚,所以堪爲新證四谛(最初見道)的所依身,然而除此之外,依靠上界(色界、無色界)的所依身,決定沒有最新獲得見道的可能。而且如前所說,欲天也多數成了無暇之處。因此,最初修道的所依身,以人身最爲第一。

  《俱舍論》說:“由上無見道,無厭及經故。”色界、無色界天人不可能有新得見道者,因爲沒有厭離心以及經中如此宣說的緣故。上界天人耽著禅樂,所以無法産生厭離、生起聖道,而且經中也說:首先是在欲界中獲得見道。

  【此複俱盧洲人不堪爲諸律儀所依,故贊叁洲之身,其中尤以贍部洲身爲所稱歎。

  此段通過比較四洲的人身,而贊歎贍部洲身最爲第一。

  此外,再從人身來看,北俱盧洲的人身不堪成爲諸律儀的所依,因此贊歎其余叁洲的人身,而且在這叁洲人身當中,尤其以南贍部洲的人身最值得稱歎。

  爲什麼說南贍部洲的人身最值得贊歎呢?

  因爲南贍部洲是業力之地,人類造業不論善惡,都會快速成熟,所以南洲人身是很有能力的所依身。

  壬叁、彼二攝義分叁:一、從能成就解脫的角度宣說 二、從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說 叁、從能即生成就金剛持雙運身的角度宣說

  癸一、從能成就解脫的角度宣說

  從能夠成就解脫的角度來說,依靠暇滿人身能夠成辦小乘解脫之因——戒定慧叁學,其根據如下:

  一、從得戒的角度,說明人身具義

  因爲其他非人的所依和北洲的人身,不能獲得出離心攝持的戒律,只有叁洲人身才能獲得,《戒律根本頌》、《俱舍論自釋》等中也如此宣說的緣故。

  二、從成就靜慮的角度,說明人身具義

  因爲依靠人身可以新生四禅八定,而叁惡趣和無想天等的所依身,則由于異熟障而無法産生新的靜慮,《俱舍論》中也如此宣說的緣故。

  叁、從最新獲證無常等的角度,說明人身具義

  因爲依靠人身能夠新獲見道,而以色、無色界之上界身則不能新獲見道,《俱舍論》和《親友書》中也如此宣說的緣故。

  由此可知,依靠暇滿人身能夠獲得小乘的解脫果,所以具有大義。例如,佛世時六群比丘中的邬陀夷,就是依靠人身而獲證阿羅漢果。

  癸二、從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說

  從能夠成就佛果的角度來說,獲得暇滿人身具有大義。因爲成佛道度衆生所依的廣大心力,唯以人身才能獲得,所以依靠人身很容易圓滿地行持成佛之因——所依菩提心和能依六度萬行。相比之下,依靠其他所依身則不能如此容易、圓滿地行持。例如,悉達多太子即依靠人身發起菩提心,而成就無上菩提。

  癸叁、從能即生成就金剛持雙運身的角度宣說

  從能即生成就金剛持雙運身的角度來說,獲得暇滿人身具有大義。因爲只有胎生具足六界[54]等,能夠即生現前雙運身,而其余所依身則不能。其根據是:若欲即生成就佛果,必須依靠氣脈明點等修習圓滿次第的大樂智慧等,而其余所依身都沒有這些條件。例如,布瑪莫紮和米拉日巴等,就是依靠人身而即生成就金剛持雙運身。

  總之,暇滿人身是成辦叁乘菩提的殊勝所依。

  以究竟的佛果來說,它的因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