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行菩提心,而只有依靠人身才能引發如此廣大的心力。其余天龍八部等雖然具有神通和福報,諸根也極具能力,但除了極少數的之外,其余都無法發起猛利的菩提心。
以小乘的解脫來說,它的因是戒定慧叁學,而唯有人身才能獲得出離心所攝持的戒律,而且人中的北洲人身無法得戒,只有其余叁洲人身能得,而叁洲中又以南洲人身最爲殊勝。此外,必須依靠人身,才能得到以第九住心入大地所獲的修所成慧,乃至現證四谛而見道。天人當中除了極少數的欲天之外,其余都不可能見道。
通過上述理由即可成立,成就聖道之所依,唯以人身最爲殊勝。
暇滿人身既然具有如此殊勝的功德,那麼我們理應把人身用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也就是應以人身攝取叁士道的心要。
壬四、思惟後勸取心要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爲重大。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因此,應當這樣思惟:如今我已獲得如此善妙的人身,爲什麼卻讓它白白空耗而沒有成辦利益呢?我如果讓暇滿人身就此空耗,而沒有成辦任何利益,那還有什麼事比這種自欺和愚昧更加嚴重的呢?決定沒有比空耗人身更愚昧、更嚴重的事情了!曾經無數次奔馳在惡趣等無暇險惡之處,這一次我好不容易暫時脫離,有了修法的閑暇,如果白白浪費此有暇身,仍然墮入無暇險處,那我豈不就像被明咒迷惑,成了沒有辨別利害心識的無心者。應當通過這些方面,再叁地思惟修習。
【如聖勇[55]雲:“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于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如馬鳴菩薩所說:獲得何種所依身能夠播下度越生死彼岸的解脫種子,又能播下善妙菩提的殊勝種子,它的功能勝過如意寶珠,一切功德都依靠人身流出,對如此殊勝的人身,智者誰會讓它空耗而不生果利呢?
“得何能下種”:“得何”是指獲得何種所依身。“能下種”有二:一、是能播下超越生死的解脫種子;二、是播下成佛的種子,也就是依靠暇滿人身能夠成辦叁乘的解脫果和無上的菩提果。
“度生死彼岸”是從解脫的角度而言,即叁種菩提。
“勝于如意珠”,這是比較如意寶珠和暇滿人身二者的功德。如意寶雖能滿足祈求者的願望而賜予衣食等受用,但卻無法賜予解脫;相比之下,依靠暇滿人身則能獲得叁乘解脫,所以其價值遠勝十萬個如意寶。
“功德流諸人”:“流”是相續不斷的意思,即一切功德皆依人身流出,人身是出生功德的所依,故說“功德流諸人”。
“誰令此無果”:“誰”是指有智慧的人,智者誰會讓如此寶貴的人身不生功德而白白空耗呢?他肯定會善用人身來攝取佛法的心要。下等者應攝取增上生的心要,中等者應攝取解脫的心要,上等者當攝取佛果的心要。如果這叁種心要都沒有攝取,那就是最沒有智慧的愚者,終究只有失壞自身而已。
【《入行論》亦雲:“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余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入行論》也說:獲得如此殊勝的暇滿人身之後,我如果不利用此身修行善法,則沒有哪一種欺诳勝過這種自欺,也沒有哪一種愚癡超過這種愚癡的!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如果我已了解人身具有重大的義利,卻仍然因爲愚癡而退怯,不能努力修善,那麼到臨終死亡之時,我肯定會生起巨大的憂惱。死後惡業的果報成熟時,如果難忍的地獄烈火長時焚燒我的身軀,則粗猛的追悔之火也必將燒灼我的心。
以上兩段中各有一個“愚”字,前一個“愚”是無知的愚;後一個“愚”是知而不行的愚。
什麼是“無知的愚”呢?就是不了知人身八暇十滿的體相,以及它的義大、難得。身爲人卻不知道人身的體相、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反以人身造作惡業而失壞自身,所以再也沒有比這更愚癡的。
什麼是“知而不行的愚”呢?即明知人身珍貴不應空耗,唯一應當用之修善,卻仍被無明習氣牽引,以各種理由退縮拖延,遲遲不肯投入修行,甚至行持惡業。這就是自我欺騙、明知故犯的愚癡。
“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心中明知人身珍貴,卻仍讓它無意義地空耗,不但沒有利用人身成辦殊勝果位,反而在放逸中造作無量罪業。這樣到了臨終時,在一般的憂惱之上,又增添了強烈的悔恨,這種大憂惱遠遠勝過一般的憂惱,故名“大憂惱”。
“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惡作火”即內心追悔之火。就像愛財者白白失去財物時,必定心生悔恨之火,凡夫對一般身外之物尚且如此,何況人身是無價的如意寶,一旦因爲空耗而失壞如意寶般的人身,甚至用它來造作惡業,則墮落地獄時,粗猛的追悔之火定會燒灼自己的心。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極其難得、能夠出生一切暫時與究竟利益的人身,憑什麼能夠偶然獲得呢?若我有此認識,卻仍然被引入地獄,那就像被咒術蒙蔽一樣,對“暇滿”義大難得沒有珍惜善用之心,是什麼蒙蔽了我的心,使我不能覺悟呢?我心中究竟有什麼東西在作祟呢?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利益地”是指人身,因爲暇滿人身是出生一切利益的所依,故稱爲“利益地”。如此難得之人身,絕對不是無因無緣偶然便能獲得,只有聚合無量因緣才能得到,也就是必須以淨戒爲根本,以布施等福德爲助緣,以無垢淨願攝持,才能現前具足所有修行條件的暇滿人身,而成爲出生一切利益之地,所以稱爲“難得利益地”。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如有知”是指我如果有這樣的認識,不是善知識沒有傳授,也不是自己癡呆不能解義,而是聽聞之後能夠了解暇滿義大難得的意義。“仍被引入獄”,自己墮入地獄並不是被別人引入的,是由于被自己的顛倒心蒙蔽,而在世間八法中浪費人身,放逸造惡所導致的。“受咒所蒙”,即被咒術蒙蔽之後,失去理智而造作非法行,這是比喻沒有理智的狀態。
“我于此無心”:“此”是指暇滿人身義大難得;“無心”是指沒有珍惜、善用人身的善心。雖然已經了知暇滿人身義大難得的道理,但是在日常行爲當中,根本沒有珍惜、善用人身的清淨善心,所以無法真實趣入法義。這就是無心的狀態,猶如燈影沒有光明。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未知”即不能反省、不自覺的狀態。天天都處在如此嚴重的顛倒當中,恣意虛度人身,究竟是什麼蒙蔽了我的心,使我不知醒悟,我心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在作障礙呢?
上面詳細解釋了馬鳴菩薩和寂天菩薩的教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此等門應數數修”,即宗大師要求我們真實去串習這些內容,而不是僅僅在口中說說而已。“如聖勇雲”的“如”字,就是要求我們按照馬鳴、寂天菩薩開示的那樣,如實地思惟。倘若沒有在心中這樣串習,僅僅以學得少許名相爲足,又怎麼能夠趣入修行?
所以,這裏再次提醒大家聞思修的扼要,即對上述內容,若能認識到都是修心的教授,就會向內轉入修心,反複思惟修習,而將此心串習成珍惜人身的無顛倒心;相反,若僅僅理解成一種佛學知識,那結果就只是開辟廣大的外在知識。因此,是否通達聞思修的扼要,結果有天壤之別。
下文是以古德傳記顯示對暇滿義大修心之相。
【敦巴亦謂慬哦瓦雲:“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于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爲心要。應如是學。】
仲敦巴仁波切每次見到慬哦瓦尊者時,都會問:“你憶念過已得暇滿人身了嗎?”慬哦瓦尊者也在每次修法時,必定念誦一遍《入中論》的頌文:“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于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且以此頌的意義作爲心要。我們也應當這樣隨學尊者。
“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于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當我們住在人天善趣能夠隨意自在的時候,如果不能善加把握自己的身心攝取佛法的心要,那麼一旦墮落惡趣,身心完全只有隨著惡業力而轉,那時還能依靠什麼方法從惡趣中出離?因爲惡趣衆生被劇苦逼惱,心識極不堪能,甚至沒有祈求救護的能力。
“自在轉”,即隨自己的意願而轉,如欲自在。“順住”,即住于順處——人天善趣。“自任持”,即自己把握、善自攝持。“墮險”,即墮落惡趣險處。“成他自在轉”,即變成隨他力自在而轉,毫無自主的能力。
慬哦瓦尊者謹遵上師的教誨,每次修法時,必定憶念此頌的意義來策勵自心,將心轉入攝取佛法的心要。這裏宗大師通過傳記,教導我們要隨學尊者,時時憶念暇滿義大難得而攝取心要。
辛二、觀察暫時利大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如同觀待究竟決定勝而言,暇滿人身的義利重大。同樣,觀待暫時的增上生來說,暇身也具有大義,即:在善趣中自己的身體、受用、眷屬等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如果依靠暇滿人身,就很容易成辦。對這些道理也應當反複思惟…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