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P34

  ..续本文上一页愿行菩提心,而只有依靠人身才能引发如此广大的心力。其余天龙八部等虽然具有神通和福报,诸根也极具能力,但除了极少数的之外,其余都无法发起猛利的菩提心。

  以小乘的解脱来说,它的因是戒定慧三学,而唯有人身才能获得出离心所摄持的戒律,而且人中的北洲人身无法得戒,只有其余三洲人身能得,而三洲中又以南洲人身最为殊胜。此外,必须依靠人身,才能得到以第九住心入大地所获的修所成慧,乃至现证四谛而见道。天人当中除了极少数的欲天之外,其余都不可能见道。

  通过上述理由即可成立,成就圣道之所依,唯以人身最为殊胜。

  暇满人身既然具有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理应把人身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也就是应以人身摄取三士道的心要。

  壬四、思惟后劝取心要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因此,应当这样思惟:如今我已获得如此善妙的人身,为什么却让它白白空耗而没有成办利益呢?我如果让暇满人身就此空耗,而没有成办任何利益,那还有什么事比这种自欺和愚昧更加严重的呢?决定没有比空耗人身更愚昧、更严重的事情了!曾经无数次奔驰在恶趣等无暇险恶之处,这一次我好不容易暂时脱离,有了修法的闲暇,如果白白浪费此有暇身,仍然堕入无暇险处,那我岂不就像被明咒迷惑,成了没有辨别利害心识的无心者。应当通过这些方面,再三地思惟修习。

  【如圣勇[55]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如马鸣菩萨所说:获得何种所依身能够播下度越生死彼岸的解脱种子,又能播下善妙菩提的殊胜种子,它的功能胜过如意宝珠,一切功德都依靠人身流出,对如此殊胜的人身,智者谁会让它空耗而不生果利呢?

  “得何能下种”:“得何”是指获得何种所依身。“能下种”有二:一、是能播下超越生死的解脱种子;二、是播下成佛的种子,也就是依靠暇满人身能够成办三乘的解脱果和无上的菩提果。

  “度生死彼岸”是从解脱的角度而言,即三种菩提。

  “胜于如意珠”,这是比较如意宝珠和暇满人身二者的功德。如意宝虽能满足祈求者的愿望而赐予衣食等受用,但却无法赐予解脱;相比之下,依靠暇满人身则能获得三乘解脱,所以其价值远胜十万个如意宝。

  “功德流诸人”:“流”是相续不断的意思,即一切功德皆依人身流出,人身是出生功德的所依,故说“功德流诸人”。

  “谁令此无果”:“谁”是指有智慧的人,智者谁会让如此宝贵的人身不生功德而白白空耗呢?他肯定会善用人身来摄取佛法的心要。下等者应摄取增上生的心要,中等者应摄取解脱的心要,上等者当摄取佛果的心要。如果这三种心要都没有摄取,那就是最没有智慧的愚者,终究只有失坏自身而已。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入行论》也说:获得如此殊胜的暇满人身之后,我如果不利用此身修行善法,则没有哪一种欺诳胜过这种自欺,也没有哪一种愚痴超过这种愚痴的!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如果我已了解人身具有重大的义利,却仍然因为愚痴而退怯,不能努力修善,那么到临终死亡之时,我肯定会生起巨大的忧恼。死后恶业的果报成熟时,如果难忍的地狱烈火长时焚烧我的身躯,则粗猛的追悔之火也必将烧灼我的心。

  以上两段中各有一个“愚”字,前一个“愚”是无知的愚;后一个“愚”是知而不行的愚。

  什么是“无知的愚”呢?就是不了知人身八暇十满的体相,以及它的义大、难得。身为人却不知道人身的体相、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反以人身造作恶业而失坏自身,所以再也没有比这更愚痴的。

  什么是“知而不行的愚”呢?即明知人身珍贵不应空耗,唯一应当用之修善,却仍被无明习气牵引,以各种理由退缩拖延,迟迟不肯投入修行,甚至行持恶业。这就是自我欺骗、明知故犯的愚痴。

  “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心中明知人身珍贵,却仍让它无意义地空耗,不但没有利用人身成办殊胜果位,反而在放逸中造作无量罪业。这样到了临终时,在一般的忧恼之上,又增添了强烈的悔恨,这种大忧恼远远胜过一般的忧恼,故名“大忧恼”。

  “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恶作火”即内心追悔之火。就像爱财者白白失去财物时,必定心生悔恨之火,凡夫对一般身外之物尚且如此,何况人身是无价的如意宝,一旦因为空耗而失坏如意宝般的人身,甚至用它来造作恶业,则堕落地狱时,粗猛的追悔之火定会烧灼自己的心。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极其难得、能够出生一切暂时与究竟利益的人身,凭什么能够偶然获得呢?若我有此认识,却仍然被引入地狱,那就像被咒术蒙蔽一样,对“暇满”义大难得没有珍惜善用之心,是什么蒙蔽了我的心,使我不能觉悟呢?我心中究竟有什么东西在作祟呢?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利益地”是指人身,因为暇满人身是出生一切利益的所依,故称为“利益地”。如此难得之人身,绝对不是无因无缘偶然便能获得,只有聚合无量因缘才能得到,也就是必须以净戒为根本,以布施等福德为助缘,以无垢净愿摄持,才能现前具足所有修行条件的暇满人身,而成为出生一切利益之地,所以称为“难得利益地”。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如有知”是指我如果有这样的认识,不是善知识没有传授,也不是自己痴呆不能解义,而是听闻之后能够了解暇满义大难得的意义。“仍被引入狱”,自己堕入地狱并不是被别人引入的,是由于被自己的颠倒心蒙蔽,而在世间八法中浪费人身,放逸造恶所导致的。“受咒所蒙”,即被咒术蒙蔽之后,失去理智而造作非法行,这是比喻没有理智的状态。

  “我于此无心”:“此”是指暇满人身义大难得;“无心”是指没有珍惜、善用人身的善心。虽然已经了知暇满人身义大难得的道理,但是在日常行为当中,根本没有珍惜、善用人身的清净善心,所以无法真实趣入法义。这就是无心的状态,犹如灯影没有光明。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未知”即不能反省、不自觉的状态。天天都处在如此严重的颠倒当中,恣意虚度人身,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的心,使我不知醒悟,我心中到底有什么东西在作障碍呢?

  上面详细解释了马鸣菩萨和寂天菩萨的教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此等门应数数修”,即宗大师要求我们真实去串习这些内容,而不是仅仅在口中说说而已。“如圣勇云”的“如”字,就是要求我们按照马鸣、寂天菩萨开示的那样,如实地思惟。倘若没有在心中这样串习,仅仅以学得少许名相为足,又怎么能够趣入修行?

  所以,这里再次提醒大家闻思修的扼要,即对上述内容,若能认识到都是修心的教授,就会向内转入修心,反复思惟修习,而将此心串习成珍惜人身的无颠倒心;相反,若仅仅理解成一种佛学知识,那结果就只是开辟广大的外在知识。因此,是否通达闻思修的扼要,结果有天壤之别。

  下文是以古德传记显示对暇满义大修心之相。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仲敦巴仁波切每次见到慬哦瓦尊者时,都会问:“你忆念过已得暇满人身了吗?”慬哦瓦尊者也在每次修法时,必定念诵一遍《入中论》的颂文:“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且以此颂的意义作为心要。我们也应当这样随学尊者。

  “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当我们住在人天善趣能够随意自在的时候,如果不能善加把握自己的身心摄取佛法的心要,那么一旦堕落恶趣,身心完全只有随着恶业力而转,那时还能依靠什么方法从恶趣中出离?因为恶趣众生被剧苦逼恼,心识极不堪能,甚至没有祈求救护的能力。

  “自在转”,即随自己的意愿而转,如欲自在。“顺住”,即住于顺处——人天善趣。“自任持”,即自己把握、善自摄持。“堕险”,即堕落恶趣险处。“成他自在转”,即变成随他力自在而转,毫无自主的能力。

  慬哦瓦尊者谨遵上师的教诲,每次修法时,必定忆念此颂的意义来策励自心,将心转入摄取佛法的心要。这里宗大师通过传记,教导我们要随学尊者,时时忆念暇满义大难得而摄取心要。

  辛二、观察暂时利大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如同观待究竟决定胜而言,暇满人身的义利重大。同样,观待暂时的增上生来说,暇身也具有大义,即:在善趣中自己的身体、受用、眷属等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如果依靠暇满人身,就很容易成办。对这些道理也应当反复思惟…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