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近上師的加行,一言概之,即修持心心相印。如此,即可從總的原則上明白親近加行的作法。世間也有“心心相印”的說法,但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因爲心心相印是一種圓滿的結果,不是單憑想象就能現前。然而,這種境界也不是無法企及,若能了知它的加行,並且努力付諸實踐,最後必定能與上師心心相印,因爲緣起無欺、不會空耗之故。
以加行依止上師的總原則,即上師怎麼歡喜自己就怎麼做,凡上師歡喜的事都要努力實行。分別來說,即須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這些很容易理解,不過就是好好供養、好好做事、好好聽話,沒有什麼玄妙之處。但是緣起非常深奧,這叁者實際包含了一切心心相印的方法,所有世出世間的親近行爲,都攝于其中。
比如,在世間若要親近父母、兄弟、老師、朋友,加行也是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這叁者。比如,對父母常常供養、身語服侍、內心孝順,由于緣起無欺、絲毫不爽,最後必能和父母的心貼在一起。
對親近的緣起生起定解之後,再回到“親近善知識”。須知,以上叁者是我們必須用一生來勤作的大加行,此外再沒有更重要的所作。若能按這樣的正軌持續不斷地修加行,最終一定會圓滿依止上師的大事。
癸二、廣述分叁:一、供獻財物 二、身語承事 叁、如教修行
注意:以下所說都是就具相的上師而言。
子一、供獻財物
向善知識供獻財物,具有快速圓滿資糧以及與上師的心親近的作用。成佛需要圓滿資糧,而資糧田中最勝妙的就是上師,換言之,就自己的因緣來說,找不到比上師更好的資糧田。因此,對無上福田的上師,應當供獻一切。
《事師五十頌》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幻資財。”對具相的金剛上師,連難以割舍的妻兒、命根,都可以恒時奉獻,何況不堅實的外財,更應毫無悭吝地供養。因爲對自己來說,金剛上師是最殊勝的資糧田,所以相比于其他,更應著重在這一根本上供養。
再者,供養之果依賴供物的品質和數量,因此,應當盡量供獻衆多上妙的供品,以此將會成熟許多殊勝的果報。從密宗來說,如果自己擁有上等資財,卻供養下劣的財物,也是失壞誓言。
以比喻說明:
譬如,當農民得到一塊“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斤糧”的良田後,他會想:以前的田地不及此田的萬分之一,今後我應選優質種子盡力播種耕耘,一定要利用它創造最大的財富。如果我只播少量下等的種子,就只能獲得少量下等的果實;若不盡力在這塊良田上耕作,就無法取得最大的效益。雖然其它田地也能生長莊稼,但畢竟不是最殊勝的,所以我應著重在這塊田中耕作。由此比喻即明白,應對上師精勤供獻妙財的道理。
《普賢上師言教》說:“皈依處以及積累一切資糧的無上福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尤其是上師授予灌頂、講經說法期間,十方叁世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和殊勝加持一同融入他的相續,從而安住于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時間成百上千次供養不如此時供養一口食物的福德大。”在供養上師方面,由于某些殊勝的緣起,供養者可獲百千倍增長的福德。比如,在上師灌頂傳法時,供養的福德極大,因爲緣起殊勝的緣故。
子二、身語承事
身語承事的範圍很廣,小到日常生活的燒火做飯,大到上師事業的方方面面,都屬于承事的內容。凡是弟子份內應做之事,都要用心做好,而且要安忍勞苦,努力完成。這就是親近的加行。
上文提到的加葉瓦尊者就是敬事上師的典範。當年他承事金厄瓦大師時,一切內務都由他一人操持,即便如一些拌和飯食之類的事他也親自去做。
後來,他和上師到了諾寺,修建塔堡時,運石背土等事,無一不做。他是如此的厚道、勤快。
金厄瓦大師接近圓寂之前,加葉瓦誠心地祈求上師能在來世攝受自己。金厄瓦對他說:“直至法身未滅之間,我們師徒都不會分離。”所以,若能全心全意地承事上師,必定會成就與上師親近的因緣,由此,弟子和上師的心生生世世都不會分離。
雖然加葉瓦日日承事金厄瓦上師,而沒有修法的機會,但他就是由于這種勤奮而獲得內證的。一次,當他走到第叁級階梯時,智慧倏然大開,所以他深信承事上師的功德。他曾感歎說:“吉麥寺的善知識們不精勤承事上師,而唯一精勤于聞法,這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應在身語承事上用心。應當想:獲得人身,若以身口意造惡,只是徒然浪費生命,若能用以行善,則具意義。因此,自己身口意唯一應當做善事、說善語、發善心,而世上的善事、善語、善心無量無邊,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樣樣實行,所以應當致力于最有意義之處,而這就要依靠上師這無上的資糧田。
換句話說,應以此身承事上師、以心爲上師著想、以口爲上師說話、以手腳爲上師勞作,若能全身心地承事具德上師,則確實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我們如果沒有值遇上師,也只是在世間瑣事中空耗。比如,在老板手下打工,身體爲老板做事、舌根爲老板說話、頭腦爲老板分別,這樣做不但毫無實義而且會造下各種罪業。相比之下,哪怕只對上師稍作承事,也是最有意義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決定行持善法者,勝師廣積二資時,彼中皆能結上緣,役使信使清掃等,極勞具果勝資道。”殊勝上師的一切所作,完全是利益衆生的菩薩行。在上師積累廣大福慧資糧時,如果以身語承事上師,便和上師的事業結上了殊勝善緣。承事上師期間,一切身行都成了善行,一切語言都成了善語,一切用心都成了善心,而且,聖者上師無上發心力所攝的善業資糧,自己同樣可以獲得。
因此,以身語承事上師本是妙不可言的善行,緣起微妙,以身語承事,必定能與上師的心相融、與上師的事業相融。由此可知,一切身語承事都是與上師智慧、與上師願海、與上師利生事業親近的加行。這是“親近加行”的真義。
如何承事以及承事的次第等具體內容,在經續論典中多有闡述,尤其在《華嚴經》和歸攝密續意義的《事師五十頌》中有廣泛宣說。對于這些內容,首先應由聽聞而了知,了知後最重要的是要實行。
子叁、如教修行
爲何要如教修行呢?《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上師授予深廣妙法,對我們有大恩德,爲了報恩則應供養,而叁種供養中,以如教修行最爲主要,因此需要如教修行。
譬如,有病而不服藥,終究無法脫離病苦,因此,謹遵醫囑而服藥,是依止醫生最主要的事。同樣,若不依照上師的教言修行,自相續就無法遣除煩惱,所以如教修行是依止上師最關鍵的要義。如果只對上師廣供財物,卻不實行上師的教言,就像只交藥費而不服藥的愚人,如此則毫無意義。同理,在上師面前求法而不如教修行,也不會産生依止上師最殊勝的利益。
我們依止善知識,最根本的所求是離苦得樂,獲得最殊勝的解脫功德來度化衆生,而要達到此一目標,則須依止善知識如法修行,所以,最終仍歸于如教修行的要點上。
《大乘莊嚴經論》雲:“堅固[2]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善知識內心真正歡喜的,是令依止成爲有意義的因。性格穩重的賢善弟子,遵照善知識的教言,踏踏實實地修行,一定能令善知識真正歡喜。所以,依教奉行令善知識歡喜,才是親近善知識的根本因,這是攝盡加行親近關要的唯一精華。
那麼,應如何如教修行呢?如教修行的範圍很廣,境界也有深淺不同,我們應按華智仁波切的開示,逐步深入地實行。
《普賢上師言教》說:“中間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務必做到不顧寒熱饑渴等一切困難,遵照上師的言教去執行,滿懷信心恭敬祈禱。自己臨時的一切所作所爲都要請示上師,上師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總之必須以“我意唯您知”的誠摯信心來依止上師。”最初依止上師時,應按上師的言教行持,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應努力克服。即便是暫時的所作所爲,也不應以自己的想法爲主,而須請示上師後,按上師的吩咐來做。這是最初的如教修行。
進一步應當修學上師的意行。《普賢上師言教》說:“所謂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行,也就是說,對殊勝上師的一切行爲經過一番認真觀察之後,自己在實際行動中也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樣去修持。世間上也有“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這樣的俗話。作爲修行人,要效仿往昔諸佛菩薩的行爲,弟子依止上師也同樣是隨學上師。”
通過這段開示,對“如教修行”的意義,我們應有更深入的理解。
什麼是“教”呢?“教”是教導,不僅有有聲的教,還有無聲的教。有聲的教是言教,無聲的教爲身教。我們常說“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對具慧眼者來說,整個法界都在轉妙*輪。同樣,上師也是“語默動靜,無非教化”,聖者上師的智慧安住于不可思議的法界,所示現的一切都是無聲的教化,上師所有的行爲都在啓發我們。由此便能理解“一切無非教化”的涵義。
什麼是“如”呢?“如”,是效仿、隨學之義。如同以畫筆描繪風光無限的山水一樣,我們用心效仿、隨學上師的心靈境界,就是如教修行。
要做到如教修行,前提是要善巧觀察上師的德行,處處留心,不能像瞎子看戲一般,看了半天也不知臺上表演些什麼。所以,要有一雙好眼睛,去細細領會上師一舉一動的密意,這樣才能入到“上師無聲說法,弟子心領神會”的默契當中。
以下舉公案說明:
印光大師是漢地了不起的祖師,當年弘一大師對印祖極爲仰慕,曾親自到普陀山承侍印祖。他在演講中說:
1924年,我到普陀山住了七天,每天從早到晚,我都在大師屋內觀察大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