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16

  ..續本文上一頁如,欲求對叁寶生起信心,就應當從多方面觀察叁寶的功德,觀察得越多、越深,信心就越增長。反之,不作觀察,只是含糊地說一句“反正叁寶有功德”,這樣安住不思惟,對自心的轉變就起不到大的作用。

  己十一、若顯教一切聖言現爲教授,則密教諸聖言亦無難現爲教授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爲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爲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爲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余。

  如是如果能將深廣的佛經及釋經密意的論典顯現爲教授,那麼接下來,對甚深的密宗續部及論典,也不必勤苦就能現爲教授。由此則能生起執持彼等經、續、論典爲殊勝教授的定解,無余遮遣妄執教典不是真實教授而背棄正法的邪分別。

  戊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分叁:一、不依道次第則不獲勝者密意之理 二、依道次第易獲之理 叁、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易獲勝者密意的殊勝性

  己一、不依道次第則不獲勝者密意之理

  【易于獲得勝者密意者。

  此爲本法所具的第叁殊勝——易于獲得佛陀的密意。

  “勝者密意”,指菩提心及具殊勝方便的空性,或者指甚深、廣大、密乘一切部分圓滿的道。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雖然佛菩薩的經論教典是最好的教授,但對還沒有習慣于修習的初學者來說,如果不依止善知識的教授,而直接趣入彼等,則很難獲得密意。即使能獲得,也要觀待長久極大的勤勞。

  比如,初學修理電器,雖有詳細的維修手冊,寫明了修理方法,但沒有人指點,也很難掌握要領。即使能掌握,也一定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實踐。如果換一個方式,最開始就向行家請教,得到直接指點(這種指點就是教授),依靠指點就容易獲得密意、掌握要領。

  因此,雖然諸大教典是最殊勝的教授,但對劣根者而言,不依止善知識的教授,也不能現前它的殊勝。如同富含營養的食物,對沒有吸收能力的嬰兒來說,也不成爲殊勝。

  己二、依道次第易獲之理

  【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

  若能依止善知識的道次第教授,則易于通達佛菩薩教典的密意。

  己叁、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易獲勝者密意的殊勝性

  【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時中茲當廣說。

  以此道次第的教授,能速疾使學人決定解了經論的扼要,因此具有易獲佛陀密意的殊勝性。其中的道理,將在下文各章節中詳細闡明。

  戊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分叁:一、謗法之因由 二、謗法之過患 叁、道次第之教授具有令極大惡行自行消滅的殊勝性

  己一、謗法之因由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49]及《谛者品》[50]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同《法華經》及《谛者品》所說,一切佛語或直接或間接,都是開示成就佛果的方便。

  “極大惡行”,是指毀謗正法。道次第的教授具有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及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殊勝,如果能對此由聞思修而獲得定解,謗法惡行就會自趨息滅。換句話說,如果了達叁乘聖教都是成就佛果的方便,而且,一切佛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就會明白:一切聖法,下至一四句偈,都是從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中流露的度生成佛的方便,由此謗法惡行將自然消失。

  論中“實”和“權”是一對。“權”是暫時使用的方便,“實”是究竟真實。在某一階段中,針對某種根機,暫時使用的方便法,叫做“權”;究竟不變的真實法,稱爲“實”。《止觀》雲:“權謂權謀,暫用還廢;實謂實錄,究竟旨歸。”

  比如一個小孩常說眼前有鬼,始終擺脫不了幻覺。如果直接說“沒有鬼”,暫時起不到作用。不如使用權宜之計,對他說:“鬼暗中保護你,他很善良。”由此讓他轉成好的念頭,他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這時,再說:“根本沒有鬼,只是幻覺。”就是真實說。以此可理解“權實”的涵義。

  以下按照《法華經》和《谛者品》經文,根據宗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解釋“佛語不論權實,都是開示成佛方便”的涵義。(《法華經》的經文譯自藏文本佛經。)

  《法華經》雲:“令解佛智故,佛設此方便,終不于汝等,說汝能成佛。(爲令衆生悟解佛的智慧,佛便施設此種方便,終不對汝等說:汝能成佛。)”此中要了知,救護必須觀待時節因緣,在因緣尚未成熟時,需要隱而不說。

  此經又雲:“令解佛智故,一佛出世間,一乘無二乘,佛不用小乘。自覺所住道,謂佛力禅定,解脫及自在,于彼立有情。”佛陀出現于世,唯一是欲令衆生證得佛所得的智慧,因此佛所說的種種道,唯一是引導衆生成就佛果的方便,絕不會以不能引導至成佛的小乘法而爲引導。因此,佛的本懷是欲將一切衆生都安立在自己所安住的十力等地位中。

  以上從正面闡明了叁乘佛語都是開示成佛的方便。下面再從反面成立:

  “證淨菩提已,若我于小乘,安立一衆生,則悭過非善。實惟有一乘,無二亦無叁,除佛于世間,方便說多乘。”意思是說,佛自身證得了大菩提,如果把任一衆生安立在終不能入于佛地的小乘法中,佛則有吝法之過。因爲究竟只是一佛乘,小乘種性者也必定可以成佛,在已經了知怎樣引導他趣入佛地的方便時,卻仍然秘而不說,則犯吝法之過。然而,佛絕不可能吝法。因此,佛針對小乘種性者所說的法,決定是引導其入于佛地的方便。

  《谛者品》中也明顯地說到:“曼殊室利!如來若爲一類有情宣說大乘,爲他一類說獨覺乘,爲余一類說聲聞乘,是則如來心非清淨心、非平等心、有耽著法、大悲偏黨[51]、異想過失,我亦于法而成悭吝。曼殊室利!我爲有情宣說彼彼諸法,如是一切皆爲令得一切種智,趣向菩提,臨入大乘,成辦一切種智,至于一極[52],故我非有異乘安立。”由這段經文可知,佛陀的本懷是欲將一切衆生都安立于究竟的佛果中。因此,佛所宣說的叁乘教法,都是令衆生趣入一佛乘的善巧方便。

  問:《大乘莊嚴經論》中說:“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論中明顯說到發小乘心是大菩提的障礙,怎能說是成佛的方便呢?

  答:比如一個有錢人打算去北京,如果他發心坐拖拉機去,則是一大障礙。因爲坐飛機只需要兩小時就能到達,而坐拖拉機則需要一個月,浪費了大量時間。同樣,菩薩墮地獄並不障礙成就大菩提,而菩薩發小乘心墮入小乘道,則極大延緩了成佛的時間,應是成就大菩提的障礙。又比如,一個窮人買不起昂貴的機票,乘汽車很合適,雖然速度緩慢,也終究會到達北京。同樣,對小乘種性者宣說小乘法,也是接引他成佛的方便。

  又比如,一個患者心力強、體質好,對他施以開刀等猛法,便能速疾痊愈。如果不開刀而改用緩慢的保守療法,就會推延時間,成爲障礙。另一個病人心力脆弱,甯可不治病,也不願受開刀的苦。針對他,不開刀而以吃藥緩慢治療,則很合適。

  總之,《大乘莊嚴經論》此頌的意思是說,菩薩如果發小乘心,則成就佛道費時久遠。相比之下,菩薩墮入地獄尚不至于耽誤這樣長的時間。因此,菩薩入小乘法是成佛的障礙。而對小乘種性者宣說小乘法,卻是成佛的方便。

  《谛者品》又說:“譬如大海,由諸異門,衆水流注,如是叁乘一切法水,亦皆流注如來大海。”意思是說,如同千萬江河經由不同的河道同歸大海,一切叁乘法水也最終共同流入如來大海。因此,一切佛語,不論真實說、方便說、直接說、間接說,都是針對時機引導衆生入于佛地的方便。

  《法華經·方便品》雲:“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段經文總的是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是由無量無數的方便,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爲衆生演說種種妙法,而這一切都是爲了一佛乘。各類種性的衆生聽佛說法,最終都獲得一切種智。

  又雲:“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

  這是釋迦佛表明自己與叁世諸佛相同,爲了使一切衆生皆得成佛,而以方便力說法。由于佛知衆生有種種意樂,深心所著,因此就隨順衆生本有的根性而宣說叁乘道法,隨機相應地引導。而這一切都是爲了使衆生…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