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57

  ..續本文上一頁識。”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雲:“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

  什麼是“善知識”呢?《法華文句》雲:“聞名爲知,見形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什麼是“住種性”呢?《瑜伽師地論》雲:“雲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于其涅槃能夠得證。”這是說,所謂種性,是指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具有種子法。由于現有種子,在遇上殊勝助緣時,便有勢力堪能得證涅槃。

  《攝決定心藏》中說:“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應當親近善知識。”“安住種性”是具因,“善知識”是殊勝助緣,因緣會遇,便能得證涅槃,故應親近善知識。又如铎巴所彙集的《博朵瓦語錄》中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要,即是不舍離善知識。”換言之,一切修行的教授中,以修持上師瑜伽最爲關要。以下宣說其原因。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爲善知識,故于最初依師軌理極爲緊要。

  能令學人相續中下至發起一種功德、減少一種過失,這一切善樂的根源,即是善知識。因此,最初依止師長的軌理極爲緊要。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爲本,從尊重出,尊重爲生,及爲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于尊重,尊重爲因。”

  《菩薩藏經》這樣說:總之,能獲得菩薩一切修行,如是能圓滿一切波羅蜜多,能證得一至十地,能成就安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能回向、發願,乃至能成就如海佛功德法,一切都以上師爲根本,由上師出生,由上師護持而得增長。一切地道功德的生起乃至圓滿,都依賴上師。上師爲一切利樂之源。

  【博朵瓦[65]亦雲:“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于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博朵瓦尊者也說:對修解脫者來說,再沒有比上師更緊要的了。觀察現世雖是眼睛能看到的一些作業,沒有老師教,也一樣學不成,何況剛剛從惡趣出來,想去從未經曆的地方,豈能沒有老師?

  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來沒有提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曆史。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過自我造就以及有膽有識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個也沒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衆生,對于邪道倒是很有造詣,而對于解脫與遍知的聖道,卻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荒野中一般知之甚少。而且從來沒有不依靠商主而從如意寶洲中取寶的例子。”

  歸納:

  對住種性者而言,如理依止善知識極爲緊要,因爲:總攝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離善知識故;一切善樂的本源是善知識故;菩薩的一切修行乃至成就佛功德法等,悉皆依于善知識而出生故;《菩薩藏經》中已明顯宣說故。

  (以上四個理由,後後是前前的能立,即:依據《菩薩藏經》等中的佛語,可得知一切功德都要依靠善知識才能出生,由此決定一切善樂的本源是善知識,進而就成立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離善知識。因此,如理依止善知識極爲緊要。)

  庚二、正式宣說依止軌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二、能依學者之相 叁、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四、依止勝利 五、未依過患 六、攝彼等義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叁、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辛一、所依善知識之相分四:一、略說 二、上等德相 叁、中等德相 四、下等德相

  【今初

  壬一、略說

  【總諸至言[66]及解釋[67]中,由各各乘[68]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于此中所說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總體上,在諸佛經、論釋中按照各乘自身的情況,宣說了多種善知識的德相,而此處所說的善知識,特指在叁士的所有道中能漸次引導,此後將學人導入大乘佛道的士夫。

  歸納起來,善知識可分爲傳戒師和教授師兩種。傳戒師應當具足的德相,將在後文(受菩薩律儀)中宣說。教授師方面,按小乘《戒律叁百論》所說,須具足六相;按《入行論》所說,須具足二相;按《戒律根本頌》所說,須具足二相;按《菩薩地》所說,須具足八相;按《事師五十頌》所說,須具足十四相。本論則依據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抉擇大乘善知識的德相。以下從上、中、下叁個層次宣說。

  壬二、上等德相

  【如《經莊嚴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按照《莊嚴經論》所說,學人須依止成就十法的善知識。“十法”爲:一、調伏;二、靜;叁、近靜;四、德增;五、具勤;六、教富;七、達實性;八、具巧說;九、悲爲體;十、離疲厭。

  此十法可分爲自利、利他兩類。前七法除“具勤”之外,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其余四法是利他的功德。

  【此複說爲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于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爲叁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叁。

  問:爲何善知識須具足“調伏”、“靜”、“近靜”叁種德相?

  答:自未調伏而調伏他人,無有是處。因此,作爲能調伏他者的善知識,須先調伏自相續。那麼,需要具足何等的調伏呢?如果只是隨便地略修一下,在相續中只有虛假的證德之名,那麼對于他人全無利益。因此,必須具備一種順合佛所教授的調伏相續之法,如此則決定是戒定慧叁種寶學。因此《莊嚴經論》中首先說到善知識應具“調伏”等叁種德相。

  經雲:“己猶未度,能度他者,無有是處。”《維摩诘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人?”《佛子行》中也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

  【其中調伏者,謂屍羅學。

  其中“調伏”,是指屍羅學或戒學。《大乘義章》雲:“言屍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爲戒。叁業炎炎,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

  調伏相續必須依于戒學,此外依靠其它法,難以成辦。比如,由耽著現世八法,便會增長身語惡行,依止戒學能禁止此等惡行而得調伏。又如微細犯戒,可依戒發露忏悔,而得清淨。

  【《別解脫》雲:“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製,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別解脫經》說:心馬晝夜奔馳,即使恒時勵力,也難得馴服,而堪能調伏心馬的百利針順銜,即是此別解脫戒。

  “百利針順銜”,是指具有一百支銳利鐵針的銜。必須使用具有銳利鐵針的銜,才能調伏烈馬,比喻只有依別解脫戒,方能製伏心馬。

  “別解脫”的涵義,如《義林章》雲:“別別防非,名之爲別,戒即解脫,解脫惡故。”

  【又如《分辨教》[69]雲:“此是未調所化銜。”

  又如《毗奈耶經》所說:此別解脫戒是製伏未調伏衆生的鐵銜。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70]調𢘙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製伏之。學習屍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製令趣向所應作品。

  應當像馴馬師以銳利鐵銜調伏烈馬一樣,六根如烈馬般隨邪境而轉,當它趣向不應做的方面時,應當立即製伏。學習屍羅,調伏分別心的烈馬,由多番努力製馭心馬,使之趣向所應行的方面。

  至尊麥彭仁波切在《莊嚴經論釋》中說:“以增上戒學禁製相續,故得諸根調伏。”

  【寂靜者,如是于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寂靜”,是指對善行與惡行的所有應作、應禁之處,由其依止念與正知,而令心發起內寂靜而住的定學。

  唯有依止念與正知,方能寂靜內心煩惱散亂,以外在之法難得寂靜。至尊麥彭仁波切說:“以定學靜息煩惱散亂。”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近寂靜”,是指依止心已堪能的奢摩他觀察抉擇真實義所發起的慧學。

  至尊麥彭仁波切說:“以慧學寂滅煩惱分別。”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叁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如是,善知識只具有調伏自相續的叁學證德,還不足夠,還須具有成就聖教的功德。也就是須具成就教、證二德——“教富”和“達實性”。

  【言…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