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SUp>、承事及修行這叁者親近善知識。又說:菩薩由依教奉行,能使善知識的心真正歡喜。
子叁、廣說作師所喜之叁門分叁:一、供獻財物 二、身語承事 叁、如教修行
醜一、供獻財物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動資財。”】
初者供獻財物,如《事師五十頌》所說:常人難舍的妻、兒、生命等,尚且應恒時供獻給誓言阿阇黎,何況變動無常而無實義的資財,更應當供獻。
【又雲:“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又說:如是恒時供養上師,等同恒時供養一切諸佛,這是極爲殊勝的福德資糧,由積聚資糧而獲得成就。
可見,向上師供獻財物能得到殊勝利益。
【複如拉梭瓦雲:“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叁昧耶,若是尊長喜樂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雲:“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又如拉梭瓦所說:“如果自己有上妙供物,卻只供養下劣之物,則犯叁昧耶戒。如果是上師歡喜那種下劣供物,或者自己只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這與《事師五十頌》所說相符,論中說:“欲求證得無盡的法身妙果,應當按照自己擁有可意財物數量的多少,就以彼等勝妙財物供養上師。”
【此複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雲:“愛樂修行,于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爲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而且,就學人來說,向上師供獻財物是最殊勝的積集資糧,因此應當這樣做;但就師長方面,必須要有不耽著利養的心。霞惹瓦說:愛樂修行,對財供養一點不貪著,可以說是善知識。與此相違,也就是不愛樂修行而耽著財物,則不是修行解脫所依的師長。
歸納:
應當盡量對善知識供獻財物,因爲:由供獻財物就能與善知識的心親近,而且能積集衆多的資糧。
比喻:就像在四季都能生長莊稼的肥沃良田中,應當盡量播下種子。
醜二、身語承事
【第二者,謂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贊師功德等。】
第二身語承事,包括爲師長洗浴、擦拭、按摩、侍病等一切身體應做的事(身承事),及如實稱贊師長功德或爲師長傳話等一切語言應做的事(語承事)。《菩薩藏經》中說,要像承事諸佛一樣承事善知識。
歸納:
學人需要以身體和語言承事善知識,因爲:承事善知識如同承事一切諸佛,將産生極多的福德。
醜叁、如教修行
【第叁者,謂于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第叁如教修行,是指對善知識所賜的教授遵行不違,這是親近師長最主要的加行。《本生論》中說:報恩供養,即依教奉行。
《華嚴經》所述二十一種依師之心中的王子心,就是指如教奉行之心。如雲:“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叁律儀事,如何行耶?】
問:如果凡事都必須隨從師長的教令而行,那麼在師長將我引入非理,或者令我做與叁種律儀相違的事時,我應當怎麼辦呢?
【《毗奈耶經》于此說雲:“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雲:“于其善法隨順而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故于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毗奈耶經》中針對這一點說:“如果師長宣說了非法(比如師長說:可以喝酒,可以非時而食,不必誦戒、安居等),則應當遮止。”《寶雲經》也說:“如果是善法,就應當隨順而行。如果是不善法,就應當不隨順而行。”因此,對師長所教的非理之事或者與叁乘戒相違之事,不應當依從而行。上述的“不行非理”,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
但要排除一種特殊情況,即不能以此衡量證悟者的上師與弟子的行爲。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于師所不敬輕呰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雲:“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雖然如果師長教的是非理之事,可以不依從,但也不應當以此爲理由,就對師長不敬、輕視、指責而毀謗等。應當如《事師五十頌》所說:“如果以理不能遵行,則應當向師長啓白不能遵行的理由。”也就是應當婉言辭謝,而不隨行非理。
歸納:
上師的一切合理吩咐都需要遵行,因爲:一切共同及不共同的成就,都需要依賴上師的加持而獲得,而上師的善說又是使弟子融入加持的方便。
子四、親近之目的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雲:“爲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爲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如是在親近時,也正如《莊嚴經論》所說:“是爲了受取正法功德而親近善知識,並不是爲求財物。”也就是,必須領受、行持正法的方面。
意思是說,不論做哪一種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及如教修行的親師加行,目的都是緣師長尋求受行正法。
【博朵瓦雲:“差阿難陀爲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余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于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博朵瓦尊者說:當年差遣阿難尊者做佛的侍者時,阿難提出:如果能不拿佛陀不穿的衣服,不吃佛陀多余的食物,允許任何時候都能到佛面前,就答應侍奉承事佛。阿難尊者如此慎重,用意是教誨未來的人在親近師長時,應當一心求法,不求財物。而我等在法上全不計較,卻對少許茶葉都計較高下,認爲師長心裏關心他、不關心我,這是內心腐爛之相。
“于法全不計較”:內心根本不計較是否獲得了佛法,對法全無希求。“雖少許茶悉計高低”:對師長賜予的財物非常計較。可見其親近師長的目的,在財不在法。
子五、親近之時間
【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雲:“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余處亦不能成,是須于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親近善知識的時間以多久爲合宜呢?按照博朵瓦尊者所說:來一個學人,我就增加一分負擔;走了一兩位,我的擔子也減輕了一分。然而,弟子住在其它地方而不親近,也不能成就。因此,必須有一種遠近適中的安排,以便在善知識身邊經久修習。
“遠近適中”:“遠”,指親近的時間間隔太長,比如四個月親近一次,就太疏遠。“近”,指親近的時間間隔太近,比如一天去幾次,也讓善知識勞累。因此,親近的時間需要遠近適中。
歸納:
尋求解脫的學人,在修行尚未獲得穩固期間,需要親近具足德相的善知識,因爲:在離開了善知識的期間,道業就會荒廢,不能遣除違緣、增長修行智慧。
比喻:在幼兒尚不能獨立生存的一段時間裏,必須依賴知道取舍、能精心養育的母親。
阿底峽尊者也說:“在沒有獲得聖者地之前,不能離開上師。”《戒律根本頌》中說,修行人自己要獨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精通經律論叁藏;二、受比丘戒十夏以上。如果不具足,就需要依止師長。
學人應當善自審查,如果自己的心尚未得穩固,遇到違緣還不能轉爲道用,則表明內心還沒有成熟。在此期間,不能遠離善知識。如果過早地離師,就難以成就。
辛四、依止勝利分四:一、總說勝利 二、淨除惡業、成就善根之殊勝利益 叁、依止上師自然産生功德之利益 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過患
【第四,親近勝利者。】
壬一、總說勝利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這一段所講到的親近善知識的勝利,以理成立如下:
一、近諸佛位
善知識,如理地依止您,將使我趣近佛位,因爲:依止您修習佛道極爲快速,而且由使您生歡喜心,將産生極多福德。
比如,那洛巴如理地依止帝洛巴,即生便從資糧道疾速趣入佛地。米拉日巴如理地依止瑪爾巴,即生也從初學者的地位一躍而獲得究竟佛果。
二、諸佛歡喜
善知識,如理地依止您,將使十方諸佛心生歡喜,因爲:您是諸佛的化身,如果對您生起信心,十方諸佛現見之後會稱贊說:“這是向上仰慕的人。”諸佛會如此賜予加持。
叁、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善知識,如理地依止您,生生世世都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爲:如理依止師長的善業永無虛耗,以此無論生在何處,都將爲善知識歡喜攝受。
四、不墮惡趣
善知識,如理地依止您,將不墮惡趣,因爲:通過依止您,一切受生惡趣的惡業都將無余勝伏。
五、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善知識,如理地依止您,能勝伏一切惡業和煩惱,因爲:您在教誡對治煩惱的方便,依靠您的教授,便能截斷造集惡業的相續,以及淨除往昔所造的惡業。或者,依靠您的教授,即使惡業果報成熟,也能將其轉爲趣入菩提果的方便。
六、終不違越菩…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