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2

  ..續本文上一頁或不堪負載重物而強迫其負重等,一切損害有情的意樂和加行,都應當遠離。

  佛教是平等慈悲一切有情的聖教,因此而有別于外教,如果皈依佛陀的教法之後,仍有損害有情的意樂與加行,則從根本上違背佛教的教義。因此皈依聖教法之後,應當舍離損害有情的意樂與加行,進而必須發起利益有情的意樂與加行。此處尚須簡別:若以菩提心、大悲心攝持,爲了利益有情而示現威猛行爲,則是以大慈悲饒益有情,不是損害有情。

  理證:

  一、皈依法之後,損害有情不合理,因爲正法是極爲寂靜的自性,而損害不是寂靜狀態的緣故。

  二、皈依法之後,損害有情不合理,因爲正法是以慈悲所安立的緣故。

  【第叁,謂與不信叁寶爲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第叁條應遮學處——不應與外道共住,不應共住的對象是“不信叁寶爲可歸宿而毀謗者”,就是不相信叁寶能作爲皈依處而毀謗叁寶的惡友。如果與其共住,極易退失對叁寶的信心,而且容易引生邪見,乃至與他們共同行持邪行。

  不應共住的對象並不是單指外道,佛陀宣說《涅槃經》時,針對印度當時的情況而特別提及外道,實際上,無論外道或非外道,凡是不信叁寶而毀謗者,自己又無能力度化他,就不能與他共住。從小乘戒律乃至金剛乘之間,都是如此宣說。

  理證:

  皈依僧後,不能與外道及毀謗叁寶者共住,因爲他們將皈依叁寶者視爲怨敵或下劣迷信者的緣故。

  辰二、修行應學分二:一、對佛法僧所依應學之相 二、恭敬叁寶之利益

  巳一、對佛法僧所依[6]應學之相分四:一、恭敬佛像之學處 二、恭敬經書之學處 叁、恭敬僧相之學處 四、攝義

  午一、恭敬佛像之學處分叁:一、真實義 二、以公案說明不敬佛像之果報 叁、應學恭敬

  未一、真實義

  【叁種修行應學者。謂于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爲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皈依六支論》所說叁種應當修行的學處,分別是應學恭敬佛像、應學恭敬經書、應學恭敬僧相。其中第一種應學,就是對于佛菩薩的塑像或畫像,不論形相美觀或不美觀,一律不應譏毀,不應將佛像放在有塵土、不幹淨或不安穩的地方,也不能以佛像作爲抵押、典當等,一切不恭敬、輕視譏毀的意樂與身語行爲都應當斷除。應將一切佛像都執爲可恭敬的福田,如同對待大師的真身一般。

  樸穹瓦尊者說:“我有一種對佛像的看法,我是心想這是我的無上皈依處來看待的。”如同尊者這樣對待佛像,非常重要。

  【《親友書》雲:“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親友書》說:佛像不論做工精巧或拙劣,是泥塑或木造等,智者都應當以恭敬心平等供養。

  《觀佛叁昧經》說:佛在世時,優阗王因爲思念世尊而造了一尊黃金佛像,他聽說世尊將要從寶階下來,就用大象乘載金像前去迎接世尊。當時金像從大象背上下來,猶如真佛一般,又在虛空中行走,足下雨花,放射光明迎接世尊,而且合掌叉手頂禮佛陀。佛陀也向金像長跪合掌,虛空之中有千百尊化佛也都同時向佛像合掌長跪。當時世尊對佛像說:“你于來世,將大作佛事,我滅度之後,我的弟子們都付囑給你。”空中化佛異口同聲說:“若有衆生在佛滅度後,造立佛的形像,持用供養,此人來世必定獲得念佛清淨叁昧。”

  此公案中,釋迦佛與百千化佛同時對金像長跪合掌,示現恭敬佛像的行爲,而且世尊親自將後世弟子付囑給佛像,可見佛像是後世衆生的所依。我們處在佛已滅度的末法時代,佛陀色身不再住持世間,佛身的代表就是佛像,身爲佛弟子應將佛像執爲可敬田,如敬大師般地恭敬佛像。連釋迦佛都對佛像合掌長跪,何況是我們下劣凡夫,更應恭敬佛像。

  以上所說,就是對待佛像應如對待真佛一般,執爲可恭敬的福田,斷除輕毀不敬。換句話說,我們是以何種態度、行爲對待真佛,對待佛像也應如此。我們不可能讓佛陀坐在肮髒、不舒適的地方,不可能譏毀佛陀,也不可能以佛陀作爲抵押、作爲商品出賣,那麼對待佛像也不能如此。總之,敬佛像如敬真佛,這是第一條學處。

  未二、以公案說明不敬佛像之果報

  【《分辨阿笈摩》說:劫毗羅摩納婆由于學、無學僧衆,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雲:“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律經》中說:有一位劫毗羅摩納婆因爲對有學、無學僧衆,譏說了十八種不同類的惡語,比如說:“你們這些象頭怎能了知法與非法。”等諸如此類的惡語,後來以此譏毀的惡業所感,轉生爲長有十八個不同種類頭形的摩羯陀魚,從迦葉佛時代開始,一直到釋迦法王期間,都感生在旁生中而不得解脫。

  此公案與《賢愚經》所載稍有不同,《賢愚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與比丘們從摩竭國的竹園中出發,前往毗舍離,到了梨越河時,河邊有五百位牧牛人與五百位捕魚人。當時漁夫網得一條大魚,但五百人竭盡全力也不能將大魚拉出水面,于是又叫來牧牛人相助,合千人之力才拉出大魚。此魚身上長有一百個不同種類的頭,有驢頭、馬頭、駱駝頭、虎頭、狼頭、豬頭、狗頭、猿猴頭、狐狸頭等。人們深感怪異,都爭相觀看。這時,世尊問阿難:“那邊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人們圍聚一處,你去看看。”阿難受教之後前去觀察,見到一條身上長有百頭的大魚,于是回來告訴佛陀,世尊便與比丘們一起前去觀看。

  世尊問大魚:“你是迦毗梨嗎?”大魚回答:“是!”世尊連問叁次,大魚都回答是。世尊又問:“你現在何處?”它回答:“墮在阿鼻地獄中。”當時阿難與大衆都不知大魚是以何種因緣而感召這種果報,便請問世尊:“世尊,您爲何叫百頭魚爲迦毗梨?願您哀愍,爲我們開示。”佛說:“好好谛聽,我來爲你們說。往昔迦葉佛時代,有位婆羅門生下一個男孩,名叫迦毗梨,他聰明博學,通達許多世間學問,在他們的種姓之中,可以說是多聞第一,但唯獨比不上沙門。迦毗梨的父親臨終前,殷重教誡他說:“你千萬別和迦葉佛的沙門辯論,沙門的智慧很深,你肯定比不過。”

  父親死後,母親問他:“你一向高人一等,現在是否還有人能勝過你?”迦毗梨回答:“沙門能勝過我。”母親又問:“爲什麼沙門超勝?”他說:“我有疑問之處若去請問沙門,所得到的答案能令人心開意解;但沙門問我,我卻無法回答,所以我自知不如沙門。”母親又說:“你爲什麼不去學習沙門的法?”他回答:“學他們的法就要做沙門,而我是白衣,怎麼能學呢?”母親說:“你可以佯裝沙門,通達所學之後再回家。”

  迦毗梨依照母親所說的方法,佯裝成沙門,不久便能讀誦叁藏,審達義理。母親問他:“現在你已經勝過其他沙門了嗎?”迦毗梨說:“若論學問,我最殊勝,但還不如坐禅者高明。因爲我問坐禅者,他們都能分別,而坐禅者問我,我卻不能了知,所以我不如他們。”母親又說:“以後談論時,你如果比不上,就辱罵他們。”迦毗梨說:“出家沙門沒有過失,怎能辱罵他們?”母親說:“你盡管罵,就能得勝。”迦毗梨不忍心違逆母親,後來在談論當中,一旦理上短屈,他就出口辱罵:“你們這麼無知,比旁生還愚癡,你們這些馬頭懂得什麼?”就像這樣,辱罵時百獸的頭都被用來比喻,而且不止一次地數數譏毀,以此譏毀惡業所感,迦毗梨現在感受魚身,而且身上長了一百個頭。”

  聽到這裏,阿難問佛:“他何時才能解脫魚身?”佛告訴阿難:“在此賢劫千佛次第出世之後,他仍然不能解脫魚身。”阿難與衆人聽後,都怅然不樂地說:“身口意行爲不可不謹慎!”

  上述公案是說明對有學、無學僧伽譏毀的果報,爲何在講述“不恭敬佛像之果報”時宣說此公案呢?此處引用這個公案的目的,是要教誡學人以此類比推知譏毀佛像的果報:譏毀僧伽是牛頭、馬頭等,將感得生有多頭而受苦的身相,賢劫千佛出世都無法救度,業報極其嚴重。同樣,若對嚴厲對境的佛陀身像,以不恭敬心輕易譏毀等,果報亦極爲嚴重。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雲:“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挂于塔上,其後感生容顔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律經雜事》中說:拘留孫佛涅槃以後,有一位端妙大王命令工匠建造佛陀遺塔,當時有一位工人曾經兩次譏毀說:“現在讓我們建造這麼大的佛塔,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完工?”後來佛塔建成之後,這位工人心中深生憂悔,就用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挂在佛塔頂上,因此後世感生容貌醜陋、身體矮小,但聲音非常和美,名叫善和。

  對此公案,《賢愚經》中記載:

  有一次,波斯匿王帶兵親自討伐指鬘,路經祇洹精舍時,有一位比丘正在精舍中放聲高唱梵呗,聲音非常和雅流暢,士兵們都側耳傾聽,連象馬都停下腳步,豎起雙耳,不肯前進。波斯匿王就問馬夫:“這是怎麼回事?”馬夫回答:“因爲聽到梵呗聲,象馬都停下腳步傾聽。”國王說:“連畜生都愛樂聽聞法音,我們人類爲何不聞?”于是就與衆人來到祇洹精舍,波斯匿王下了大象之後,直接進去見佛,這時比丘的梵呗聲已停。國王首先說道:“剛才我聽見梵呗聲清妙和暢,心生愉悅,非常欽慕,所以想見識這位比丘,供養他十萬錢。”佛說:“你…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