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20

  ..續本文上一頁況有情內身的業種,因爲心中種子遠比外種子的功能強大。

  思惟此理也與修行密切相關。在尚未對此理生起堅定信解時,很難做到斷小惡如舍毒,積小善如取金,而一旦生起了堅信,就會在因上謹慎取舍。

  《功德藏》雲:“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一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意思是說,無憂樹的種子像芥子一樣小,每年果實成熟時,樹枝可以增長一由旬。假設一粒芥子高一厘米,增長的結果是兩萬米,增長倍數就是兩百萬倍。而有情內在善惡業的增長,以這個比喻還不能形容。因此,上文:“從微少業亦能感發極大果報”用了“極大”二字。

  【此亦如《集法句》雲:“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谷豐熟。”

  這也如《集法句經》所說,雖然造作微少的惡業,來世也會在業力成熟時引生大怖畏,在造業者身上製造大苦惱。這就像入于腹部的蛇毒,雖然只是一點,擴散開來,足以毀壞人的性命。雖然造作微少的福業,也將在來世引生大安樂,造作諸多的大義利。這就像谷物成熟,會結出豐碩繁多的果實。

  總之,稍作罪業就會引生大苦惱,稍行善業則會引生大安樂。這是法爾如是的真理,也是遍智佛陀在以叁種觀察而清淨的教法中親口宣說的法則,因此信解了這條道理後,行爲上應謹小慎微,恒不放逸。

  巳二、由說因緣引發定解分二: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出因緣 二、《賢愚經》所出因緣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複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對于“從輕微業起廣大果”的道理,又要由佛所說的諸多宿世因緣而引發定解,也就是應按《阿笈摩》所說的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的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等的因緣,以及《賢愚經》所說的金天、金寶、象護等的因緣,從《阿笈摩》、《賢愚經》、《百業經》等宣說因果的佛經中,尋求引發定解。

  問:很簡單的一句道理,爲什麼要看這麼多案例?

  答:如果看了案例,得不到與不看時不同的效果,當然不必浪費時間。但多看案例多思惟,會得到具體、深刻的認識,因此這是有效的方法,應謹遵而行。

  由佛所說的宿世因緣引發定解,就是以佛所說的因緣作爲樣本,觀察其中說到的前因、後果,從而決定地信解法性中必有這樣的規律。比如,我們聽別人講抽象的道理,一時還不能信解,就是因爲抽象的理本蘊含于事相中,說者是觀察到量,心中已經形成了確定認識,而聽者並沒有做過具體的觀察,因此對所說的道理一時還不能引起定解,缺少的就是具體觀察。

  案例的價值何在呢?價值在于:我們凡夫的心識被嚴重障蔽,見不到深細、廣遠的業與果的關系,因此無法得出業果的規律;而佛是在現量照見前因後果之後如實地宣說,我們依止佛語思惟,就能引生定解。比如一個人從沒去過非洲,但通過閱讀、觀看有關非洲風土人情、自然環境等方面的資料,可以獲得對非洲的了解。同樣,依靠佛陀現量照見的因果事實,也能認識因果的規律。比如從佛所說的因緣中,可以不斷地認識到:由此種不善業感召彼種苦果;由此種善業感召彼種樂果;由此種輕微業感召彼種廣大果等等。像這樣,心裏生起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久而久之,就會對因果生起定解。這時就從大量現象中提出統一的結論,對世界的認識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要依靠佛所說因緣來引發定解的原因所在。

  午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出因緣分四:一、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 二、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之因緣 叁、五百餓鬼之因緣 四、五百農夫與五百牛之因緣

  未一、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

  往昔有位叫歡喜的牧人,在離佛不遠處,聽到佛說法,就倚杖站立,恭敬谛聽。

  這時有只青蛙也趴在河邊,牧人的手杖正好拄在青蛙背上,穿破了皮肉。青蛙遭受痛苦,卻很有善心,它想:如果我出聲音,就會讓牧人的心散亂,障礙他聽法。因此,它一直強忍著疼痛,並對佛發起了清淨信心,死後生在四天王天。

  牧人聽完法之後,就把手杖抛在一邊,來到佛前,頂禮佛後,祈求佛開許出家,受近圓戒,成爲比丘,修習梵行,奉事世尊。佛讓他把牛群交給主人,妥善處理後再來。

  牧人頂禮佛後便離開了。他一路喊道:“我有大怖畏!”這樣很快地走著。

  與牧人一同牧牛的一百同伴,見他心懷畏懼,都關心地問道:“仁者,你有何怖畏?”他答:“生怖、老怖、病怖、死怖。”一百牧牛人聽了,也都跟隨他一起走。其他牧牛人、牧羊人以及路上遇到的割草人、砍柴人,也都跟著他走。只要對面來人問:“你有什麼怖畏?”他都同樣回答:“我怖畏生老病死。”而問者聽了都跟隨他往聚落裏走。

  聚落中的人們,遠遠看見來了一群人,不知道是何來頭,都心生恐懼。有的逃走,有的把財物藏起來,有的穿上铠甲准備應戰。還有些性情凶猛的人,直接沖出聚落,質問他們有何企圖。牧人歡喜說:“我有大怖畏。”這些人就問他有什麼怖畏,他回答:“我畏懼生老病死。”整個聚落的人這才平靜下來。

  牧人歡喜把牛群交給主人之後,就和五百同伴來到佛前,請求世尊開許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奉事世尊。

  佛說:“歡喜!我開許你和五百同伴在佛的善說法律中出家,受近圓戒,成爲比丘,修持梵行。”歡喜與他的同伴出家後勤修善法,都獲得了解脫。

  一般情況,天人出生時,會生起叁個念頭:我是在何處死去的?我現在轉生何處?我是以何業緣而生天的?同樣,那只青蛙生天之後,也見到自己是因爲對佛發起了清淨心,才解脫蛙身生到四天王天。他想:“如果我只顧享受天界安樂,而不去拜見世尊,那就沒有報恩孝敬之心,所以我應當首先去拜見世尊。”

  青蛙天人以天人的裝飾嚴飾自身,在當日中夜來到了世尊面前。

  一時恒河岸邊光明照耀。青蛙天人以天花散在佛的身上,向佛頂禮後,坐在對面,聽佛說法。

  佛觀知天子的根性、隨眠、意樂差別,就爲他說法,令他開悟四聖谛,當即證得預流果。天子內心生起了大歡喜心,頂禮佛後返回天上。

  當夜,諸比丘見到恒河岸邊一片光明,心中生起疑惑。便在次日早晨一同來問佛:“昨晚是梵天、帝釋、四天王來拜見世尊嗎?”

  佛說:“諸天並沒有來,只是青蛙天人來了。往昔在牧人歡喜聽我說法時,有只青蛙被他的手杖穿破皮肉。當時,它害怕出聲驚擾牧人聽法,並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所以一直強忍著疼痛。它命終後,生到四天王天。昨晚是他來了。我對他說法,他聽完就返回天宮。”

  當時,諸比丘聽後,心有疑惑,就請問佛:“牧人歡喜和他的五百同伴,往昔造作何業,今生成爲牧牛人,又在佛的聖教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青蛙天子往昔造作何業,今生轉爲蛙身,又證得四聖谛。請世尊爲我等詳細解說。”

  佛告諸比丘:“他們都是自造業自受報。往昔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有迦攝波如來出世,住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牧人歡喜當時在佛的教法中出家,通達叁藏,是一位大法師。他善知軌範,還能持念諷誦,座下有五百弟子隨他學習,聽取教誡。每當大衆中發生诤論時,他能善巧和解,平息诤論。

  當時有兩位比丘心懷傲慢,不肯去他那裏起居問訊。直到有一次,這兩位比丘與大衆發生了鬥诤,才來拜見他。頂禮後,陳白說:“尊者!現在發生了一件诤論,祈求您平息。”

  大法師想:“如果我平息诤論,他們就不會再來。不如暫時退給僧伽,也不算違法。”他考慮之後,說:“我現在不了解長者們所诤論的事,你們去僧伽那裏,會得到解決。”

  大法師因爲僧衆之事,出門去了聚落。這兩位比丘就去僧伽處尋求解決,僧衆平息了這起诤論。

  叁藏比丘處理完僧事回來問弟子:“兩位比丘有沒有再來求我?”弟子們說:“僧伽已平息了诤論。”並把事情經過向他敘述了一遍。

  叁藏比丘聽後生起嗔心,發粗惡語說:“僧伽(這些比丘曾是牧牛人,才出家不久)這樣處理,簡直像牧牛人的方法!”他的五百弟子聽了也隨聲附和說:“確實如您所說,僧伽斷事就跟放牛人的方法一樣。”

  當時的叁藏比丘不是別人,正是今天的牧人歡喜,當時他的五百弟子,就是今天的五百牧人。他們往昔對迦攝波如來的聲聞弟子口出粗語,以此惡業,五百世中常做牧牛人。又因他們曾在佛的教法中熏修蘊界處、緣起、處非處等善根,所以如今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斷惑,證阿羅漢果。

  當時,青蛙天子也是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出家,他平時常修禅定。有一次,他來到一個聚落的寺院中住下。

  初夜時,他照常端坐攝心,准備入定。這時持誦比丘正在念誦,他聽到念誦聲音,安不下心(因爲聲音能障禅定),就想:“今天改在中夜再入定吧!”到了中夜要入定時,持經比丘又在念誦,他又想:“等後夜再入定吧!”後夜,他正端坐要入定時,比丘們又變成高聲諷誦。由于他沒有離欲,心有嗔毒,這一次生起了嗔心,說:“這些迦攝波教法中的比丘,從早到晚發蛙叫聲。”

  當時習定的比丘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青蛙天子。他對迦攝波如來的聲聞弟子口出惡語,以此惡業,五百世中墮爲蛙身。後來因爲他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才解脫蛙身生在四天王天。由于他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修諸梵行,所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