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早早受到傷害,心地被黑業染汙,造成心理陰暗,與人交往心不坦然。中間又以邪淫業,迅速削減了福德和智慧,不但功名不成,還落得精神失常。後來邪淫業再次引發等流果,使他不得貞潔之妻,這也是無形中由業力驅使,使他不能擁有幸福的家庭。僅僅幾十年的人生就出現了一系列以邪淫感召的痛苦和災難,所以業力不爽,邪淫業在初、中、後任何階段製造的唯一是苦果。
申叁、破除性解放之邪見
一、邪見者說:性欲是人性的本能,需要開放,不能對它作種種限製。
破:如果說凡是本能都必須開放,那麼貪嗔癡是凡夫俱生的煩惱,是本能,是否也都應當開放呢?生活中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需要如理地取舍他的行爲,而不能無原則的開放。比如,飲食是人類的本能,能否因此就無限製地暴飲暴食呢?能否不考慮身體的狀況不加選擇地飲食呢?能否侵占他人的飲食呢?能否不遵循時間規律隨意飲食呢?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飲食應當遵循一定的規律,不然就會對自身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推展開來,不但是飲食,乃至人類的一切行爲,都要以智慧抉擇,合理地取舍。凡是引發苦果的方面,都應當遮止;凡是引發樂果的方面,都應當進取,唯有如此,才是離苦得樂之道。所以,一切行爲不是無條件地任意開放,而是需要以正理判斷因是善還是惡,果是樂還是苦,由此作出如理的取舍。所以,如果性行爲在時間、場合、對象等方面會對自他造成痛苦,就應當堅決地遮止,絕不能隨心所欲地開放。
二、邪見者說:性能給人帶來很大愉悅,因此是一種真實的樂,應當希求。
破:請問,性的愉悅,是指眼前享有的片刻樂受,還是指未來享有的長久安樂?如果以片刻的愉悅會招來未來漫長的痛苦,那豈是所應希求的?就像在美味中摻入慢性毒藥,雖然享用時有些樂受,但未來卻要遭受長久的病苦,請問誰願意受用它呢?同樣,以邪淫會有片刻之樂,但它會使身心毀壞、家庭破裂、來世沈淪惡趣,感受極其漫長劇烈的苦痛,怎麼能不顧一切地任意開放呢?它又豈能稱作是一種安樂?再者,如果淫樂是安樂自性,應當受用次數越多,安樂就越增長,爲什麼縱欲過多會造成身心衰敗甚至死亡的結局?
叁、邪見者說:婚外戀是兩情相悅,爲什麼判定爲惡業?
破:雖是兩情相悅,但她的丈夫悅意嗎?子女悅意嗎?親友悅意嗎?天下的善人悅意嗎?出世間的聖人悅意嗎?以兩人的悅意遭致這樣大的公憤,豈是善業?這就像兩人合夥造一件惡業,得到暫時享樂而高興,但對他人造成了損害,引起普遍公憤,能說是善業嗎?
四、邪見者說:不應對性開放安立罪惡、醜陋、汙穢、邪淫等的貶義詞。
破:比如,有必要把殺生、偷盜、謊言等安立爲罪業,因爲這種作業能造成自他的痛苦。不然,如果去掉這些貶義詞,就是反過來給惡業正名,支持、褒揚、鼓勵造惡,而這樣做的結果,勢必將人類導向罪惡和毀滅。所以凡是會對自他造成痛苦的行爲,都應當安立爲罪業,以此而加以遮止,使自他遠離痛苦。這樣做符合離苦得樂的正道。同樣道理,不正當、不健康的性行爲是造成自他現生、來世諸多痛苦的惡因,怎麼能贊許、宣揚、保護,使之合理化而肆意濫行呢?難道人類是想毀滅自己嗎?
五、邪見者以“食色性也”作爲縱欲合理的依據。
破:我們要用智慧來抉擇淫欲的真實體性,“食色性也”的“性”,是指人類的俱生煩惱,既然它是煩惱性,就是煩動惱亂的,是招來無窮生死諸苦的因,因此,它不是清淨安樂之法,應當徹底斷除才對,不能把“食色性也”這一句錯解了。
六、邪見者認爲,離欲、節欲是壓抑人性、禁锢人性,是刻意折磨自己。
破:比如染上了吸毒惡習,不及時地加以對治,就會一步步墮入痛苦深淵而無法自拔,因此面對毒瘾,理智的做法是克製並徹底戒除。同樣,淫欲是串習長劫的煩惱,勢力強大,禍患深重,對待它有兩種態度,要麼放縱,要麼根除。如果取前一種態度,就會像飲鹽水一樣越飲越渴,越陷越深,最終走向毀滅。取後一種態度,暫時就要與習氣作鬥爭,要自我克製、勵力對治,但最終能超越淫欲而到達真正的解脫。
所以,節欲離欲才是離苦得樂的正道。佛針對善根深厚的出家人,要求完全斷淫;對在家男女,則緩而求其次,暫時把淫欲規範在正淫的範圍內,再逐步過渡到離欲,最終以完全離欲來了脫生死。
七、邪見者說:性是推動人類發展的源動力,不應壓抑。
破:所謂的源動力,是從哪個角度說的?從生死流轉的緣起來看,性不但是人類流轉的源動力,而且是整個叁有流轉的源動力,因爲凡夫都是以淫欲而生死的。從解脫生死的緣起來看,不遮住這股無明的源動力,就無法遮止無窮無盡的生死流轉。所以這股生死的源動力——愛欲無明,不應使其發展,而應徹底根除。真正能引導我們趣向安樂和覺悟的動力之源,唯一是慈悲和智慧,這才是真正需要發展、提升的。
八、邪見者說:性愛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怎能貶低?
破:這就要知道所謂性的意義何在,對在家人而言,婚姻負責人類的延續,這是很重大的問題。因爲每個人只有依托父母才能來到人間,因此在家男女結婚成家,擔負著孕育、長養、教導新生命的重大責任。除此之外,性愛並不具有人生的大義。人身的寶貴品質,在于它具有突出的意志力、智慧力、慈悲力,如果能全力使之顯發,就會以此品質成就偉大的道德與事業,也就是利用此人身寶筏,可度越生死苦海,抵達叁乘菩提彼岸,真正現前大自在、大安樂的境界。這才是人生大義。
下面再觀察縱欲會毀壞人身的寶貴品質,摧毀世出世間一切義利:
邪淫業能極大地損害人的心志。縱欲之人,常常處在邪思妄想中,連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專心致志,更何況成就世出世間的大業。
縱欲能蒙蔽人的智慧,使人心變得狹隘、陰暗、惱亂,在這種狀態中,智慧絕不可能開顯,不用說出世間的聖果,連世間高超的技藝也無法現前。人類的智慧只有在靜定中才能顯發,縱欲只會使心越來越迷亂,使人變得越來越愚癡。
淫欲現行時,人處在極度自私的狀態中,産生強烈的占有欲,這與利他的慈悲心相違。爲了滿足自己的占有欲,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摧殘、傷害他人,能引發諸多的邪惡之心,比如欺诳心、嫉妒心、玩弄心、謀害心等等。人一旦貪著在色欲上,會泯滅兄弟友情、兒女親情、倫常孝道等,與禽獸同類,將善心完全斷滅。
以上講了縱欲的諸多過患,即:敗壞身心、家庭、事業,障礙智慧和慈悲,消減意志力,消減功名、富貴、長壽等福德。所以,世上再沒有比淫欲更嚴重的災禍了。對淫欲這個強大俱生煩惱,在家居士應有足夠的認識,應當以理智將它限製在正淫的範圍之內,爲了解脫生死,進一步要徹底斷淫。
皈依叁寶
31、皈依後修學學處的目的是什麼?
32、爲什麼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分別是皈依佛、法、僧的隨順行?
33、第二四聚中前叁種都是隨法學處,爲什麼要把重點放在隨法修行上呢?
34、別學和共學的差別是什麼?以理成立皈依叁寶後應當不歸余天,舍離損害有情,不與外道共住。
35、應當以何種方式對待諸天、鬼趣、山神、龍等?
36、以普賢行願本應恒順包括外道在內的一切衆生,不與外道共住是否有違于大乘行願?
37、佛像本是泥塑木雕的自性,爲什麼對佛像應當敬如真佛呢?
38、經書本是紙張鉛墨的自性,爲什麼對經書應當敬如法寶呢?
39、凡庸出家衆不具功德,爲什麼應當敬如僧寶呢?
40、解釋頌詞:
希樂功德住林薮,不應觀察他過失,
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
此驕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刍,
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41、什麼是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
42、說明現前供養、非現前供養、俱供現不現前叁者的差別?爲什麼叁者在得福上有廣大、大大與最大的差別?
43、說明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自他共同供養的差別,爲什麼叁者在得福上有廣大、大大與最大的差別?
44、論中說:“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複有七,謂所供物衆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爲供養,複將此善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圍繞供養的廣大相,解釋這一段話。
45、具體解釋供養的非染汙之相。
46、如何作正行供養?爲什麼正行供養的功德遠超財物供養?
47、在無錢財的情況下,應當如何供養?
48、聞思供養的十種事有什麼作用?
49、供養的六種意樂分別是什麼?如何引起這六種意樂?供養時發起增上意樂有何功用?
50、爲什麼說叁寶福田是最勝田?
51、爲什麼說“于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是無賢善之相”?
52、在什麼情況下依仗福田力是重要竅訣?此時依仗福田力會産生何種作用?
53、解釋頌義:
如尊之福田,叁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于尊爲利害…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