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5

  ..續本文上一頁…。”僧衆知道他以惡口罵僧造了重罪,就勸他忏悔,雖然他已勵力忏悔,但還是以惡業力在五百世中受生爲跛子。

  以下一則公案出自《法苑珠林》:

  唐朝貞觀五年,梁州有一名婦女,家境很貧窮,她的兒子依止安養寺的慧光法師出家。有一次,婦女因爲缺少內衣,就將兒子的舊袈裟取來做衣服,衣服剛穿到身上,忽然覺得腳下很熱,漸漸熱至腰間。過了一會兒,空中有炸雷震響,將站在一旁的鄰家婦女震出百步之外,塵土塞住兩耳,昏迷了一天。而亵渎袈裟的婦女竟然已被震死,身體被雷火燒焦卷縮,而且在她的背上題有一行字:“用法衣不如法!”兒子將她收葬之後,屍體又再次被雷震出,屍骨暴露在林下,任之銷散。

  袈裟叫做解脫服,又叫福田衣,即使是梵天、帝釋也不敢接受披袈裟者的禮拜。龍王救護群龍時,若得到一縷袈裟,金翅鳥王就不能危害;猕猴在遊戲時披袈裟,失足而亡之後,立即轉生天道,可見袈裟的利益無窮。佛製規定,已亡故的比丘所遺留的袈裟應當挂在樹上高處[11],一切有情遇到它,均能滅罪生福;相反,亵渎袈裟的罪過也極爲嚴重,如公案中的婦女,因不敬袈裟的罪業而立即感召現報。

  未叁、以古德傳記說明

  【《勸發增上意樂會》雲:“希樂功德住林薮,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

  《勸發增上意樂會》說:希求上上功德而安住在山林中的比丘,不應觀察別人的過失,不應生起這樣的念頭:我是超勝,我最爲第一。

  【“此驕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爲什麼不應緣我而高舉呢?因爲這個驕慢是叁門放逸的根本,功德殊勝的比丘永遠不應輕視功德下劣的比丘,輕視劣比丘的果報,是在一劫中不能獲得解脫。劣比丘並非決定不得解脫,劣比丘若按次第實修菩提道,最終也必定能獲證菩提,這是內道佛教真實的次第。

  因此在僧團中,功德稍勝之比丘不能輕視劣比丘,因爲劣比丘只要精進修學,最終亦決定證果,比如周利槃特等,最後也證得了聖果。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敦巴仁波切與大瑜伽師若看見路上有破碎的黃布,都不會輕易地跨越,而是將它抖過之後,放在潔淨的地方。像這樣的行持,我們每一位後學者都應當隨學。

  午四、攝義

  華智仁波切說:“皈依佛後,對佛寶的身像,乃至零碎的片段以上也應當恭敬供養,以頭頂戴,放置于淨地,對它生起真實佛寶之想,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皈依法後,對只言片語乃至一字的佛經也應生起恭敬心,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之想;皈依僧後,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紅黃補丁以上也應生起真實僧寶之想,恭敬供養頂戴,置于淨處,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

  巳二、恭敬叁寶之利益

  【自能如何恭敬叁寶,則諸衆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叁摩地王經》雲:“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此句宣說恭敬叁寶能獲得他人恭敬的利益。

  因爲自己能如何地恭敬叁寶,衆生也就能這樣恭敬自己,所以對叁寶應當隨學恭敬的行爲,如《叁摩地王經》說:造集何種業,將會獲得這種同類的果報。

  比如,見到高僧大德恭敬叁寶,我們自然也會對他們生起極大的信心與恭敬心。同理,自己想要獲得衆生的恭敬,就必須至誠恭敬具有無上功德與恩德的叁寶,自己恭敬供養叁寶,就會受到人天的頂戴,此即因果無欺的規律。

  卯二、共學分六:一、以隨念叁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 二、以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 叁、以大悲將衆生安置于皈依 四、舍棄其余世間方便 五、由了知勝利而晝叁夜叁勤修皈依 六、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

  辰一、以隨念叁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叁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叁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道炬論自釋》所說的共同學處有六種:第一,隨念叁寶的差別與功德而數數皈依,就是數數思惟前文所說內外道的差別、叁寶相互之間的差別以及叁寶各自的功德。

  “內外差別”,即前文所說內道與外道在大師、教法以及僧伽等方面的勝劣差別。“互相差別”,即前文所說叁寶在相、業、信解、修行、隨念、生福等方面的差別。“其功德”即前文所說佛法僧叁寶的種種功德。

  理證:

  必須恒時隨念叁寶的功德與差別而皈依,因爲若不恒時隨念功德、差別而皈依,皈依心就不會增長的緣故。

  辰二、以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分十一:一、《菩薩地》中出 二、時間差別 叁、稍用功力即可圓滿資糧 四、不清淨之供養相 五、于最勝福田當殷重供養之理 六、舍棄低劣而精進供養 七、依靠殊勝福田增長慧力之竅訣 八、供養大小等觀待發心差別之理 九、隨學古德次第修習供養 十、于供養不應喜足 十一、其余供養之相

  【第二,隨念大恩恒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叁摩地王經》雲:“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爲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叁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

  第二條共同學處——隨念大恩而恒時精進供養,乃至飲食之前也應供養,即如同《叁摩地王經》所說:“我們由于佛陀的福德力而獲得飲食,但是愚癡之人卻不知道要報答佛陀的恩德。”這是以獲得飲食作爲例喻,實際上對于自己所有一切的安樂與善根,都應當了知是叁寶的恩德所賜,而以回報恩德之意樂精勤供養叁寶。

  《寶性論》說:“總之宣說盡世間,天及地住安樂因,此等無余皆依靠,普世遍現佛圓音。”在整個世間中,不論是四禅、四無色定或欲界的安樂,都是依靠佛陀宣說正法而得,所以一切安樂之源泉就是叁寶,我們應當感恩戴德,以報恩之心精勤供養叁寶。《普賢上師言教》說:“如果幸福快樂,也知道這是叁寶的悲憫所致,如佛在經中所說:此世間的安樂與善事,乃至于烈日炎炎時的習習微風吹到臉上,都是佛陀的悲憫與加持。同樣自心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別念也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帶來的。”

  以下宣說一則公案: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紫柏大師,平日吃飯之前必先禮佛。一日,有客人來訪,大師很歡喜,無意中先吃了一口,他發覺後就對知事說:“今天有犯戒的人,我讓你痛責他叁十棒,如果責打輕微,就須加倍。”知事聽後大驚,不知道是誰。片刻,大師將木杖交給他,自己匍伏在佛像前,受了叁十棒,大腿被打成了黑色。大師說:“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如油入面,牢不可破,若折情不痛,就不易調伏啊!”

  大師飯前必先禮佛,此即不忘佛陀恩德,他嚴以律己,認爲一念忘失念恩,就是犯戒,所以嚴厲責罰自己,以對治習氣。我們應以大師爲榜樣,恒時以憶念佛恩的意樂精勤供養叁寶。

  巳一、《菩薩地》中出分二:一、供養事 二、供養意樂

  【此中複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以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又分二:一、供養事;二、供養意樂。

  午一、供養事分二:一、分說十種供養 二、攝義

  未一、分說十種供養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

  第一,供養事有十種[12],即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非染汙供養、正行供養。其中,第一,供養身,就是佛在世時,親自供養真實的諸佛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爲佛所建塔等。

  第二,供養塔,就是爲佛而供養所建造的佛塔等。

  “爲佛”是指動機,可從叁個方面來解釋,即爲敬佛而供養,爲學佛而供養,爲成佛而供養。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第叁,現前供養,就是前述的佛身與佛塔,顯現在自己的眼根前面而陳設供養。這是唯供現前的佛身與佛塔。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爲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于佛般涅槃後,爲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第四,不現前供養,就是佛身與佛塔不現在眼根前,而自己對此不現前的一切諸佛與佛塔作如來想,普遍爲叁世一切諸佛與十方一切佛塔而施設供養。這是唯供不現前的佛與佛塔。如果在佛陀涅槃後,爲了供養佛陀的緣故而造立佛像與佛塔,數量是一種或是衆多,也屬于非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余叁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此段宣說“俱供現、不現前”:

  如果在供養現前的佛身或佛塔時,這樣作意而供養,也就是心中思惟:一法的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一佛的法性,就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的法性,因此供養現前的佛身,就是供養其余叁世一切諸佛;一座佛塔的法性,就是十方無邊一切世界所有佛塔的法性,因此供養現前的佛塔,就是供養十方無邊一切世界的佛塔。這是“俱供現、不現前”。

  因爲在供養現前的佛身或佛塔時,心中作意法性無二無別,則不現前的諸佛或佛塔,也都含攝在內而普…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