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8

  ..續本文上一頁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叁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五者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此段宣說以六種意樂供養叁寶。所謂意樂,窺基大師在《略纂》中解釋說:“意樂者,以信欲勝解爲體。”此處學人必須掌握竅訣:意樂也是緣起法,不是憑空現前的,發起意樂的方法,就是按照以下這六個方面善加思惟。人心不可能像磐石一樣不動,當我們逐步思惟時,自心就會轉變,隨著信欲和勝解的生起,內心就會現前真正的意樂。這確實是培就善心的要訣,希望學人深入體會,通曉如何善用佛法、如何以法轉心。

  六種意樂爲:

  一、“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因爲對叁寶發起隨念行,就能出生無上廣大功德,所以叁寶是無上大功德田。通過思惟如來是無上大功德田而發起的增上意樂,就是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對于以下五種增上意樂也應如此類推而了知。

  二、“無上有大恩德”增上意樂:因爲叁寶爲我們開示叁乘正道,使我們獲得一切義利,所以是無上有大恩德。

  叁、“一切有情中尊”增上意樂:如來是一切無足、二足、多足等有情中最殊勝的。

  四、“猶如邬昙妙花極難值遇”增上意樂:叁寶猶如稀有殊勝的邬昙妙華,很難遭遇。《涅槃經》說:昙花不是隨處出生,只有在無熱惱海的北方山上有昙花園;昙花也不是隨時出生,只有佛陀出世時,昙花才出生。佛轉*輪時,昙花才盛開;佛示現涅槃時,昙花就會枯萎凋謝。《毗盧現覺續》說:“諸佛于世間,猶如優昙花,偶爾時一現,非爲再再生。”《法華經·壽量品》說:“比丘當中,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福德淺薄的人,在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後,才有見佛的機緣,或者仍不能見佛,所以佛陀極難值遇。

  五、“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增上意樂:在同一叁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同時出現別別相續的兩尊佛。諸佛化身雖有無量,但在同一教期,不會有兩尊示現八相[15]成道的殊勝化身。

  六、“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增上意樂:叁寶是産生一切世間與出世間圓滿功德的所依,出世間叁種菩提及世間人天的圓滿,都是從叁寶産生;所以叁寶是出生一切圓滿的根本,就像如意樹的根莖枝葉是由種子所産生,佛之圓滿功德也是由菩提心與供養叁寶所生,對其它圓滿也應當這樣理解。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供養叁寶時,首先必須依照這六種意樂作正思惟,然後再施設供養。因爲供養的意樂更爲緊要,所以供養前決定須先“作是思惟”,而不應僅以身語作供養。

  《阿阇世王受決經》中說:

  有一次,阿阇世王請佛應供,飯後佛陀返回祇洹精舍,阿阇世王就與耆婆商議說:“佛陀已經享用了飲食,我應當再作何種供養?”耆婆說:“應當點燈供養佛陀,作廣大燈供。”于是阿阇世王就下令准備一百斛麻油膏,從宮門一直點到祇洹精舍。

  當時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見到阿阇世王作此功德,深有感觸,就用乞討所得的兩文錢去油家買油膏。

  店主問:“老人家你如此貧窮,爲何不將討來的兩文錢用來買米糧,以維持生活,買此油膏有何用呢?”

  老婦說:“我聽說佛陀出世萬劫難逢,今生我竟然如此幸運能夠值遇佛陀,但卻不曾做過任何供養。今天我見阿阇世王作如此廣大的功德,心生羨慕,我雖然貧窮,但卻很想點一盞油燈供養佛陀,作爲後世安樂的資糧。”

  店主贊賞她的誠心,又特地贈送她叁盒油膏。

  老婦人親自將所得的五盒油膏供于佛前燃燈,當時她心想:“以這少許的油膏點燈,不到半夜就會熄滅。”于是發誓:“若我後世成道如同佛陀,油燈應當通宵光明不滅。”然後頂禮而去。

  阿阇世王所供的油燈或滅或盡,而老婦人所供的油燈卻格外明亮,超勝余燈,且燈光通霄不滅,油膏也不窮盡。次日清晨,佛陀告訴目犍連:“天亮了,你可以去熄燈。”目犍連遵照佛的吩咐,次第熄燈。其它油燈都熄滅了,唯獨老婦人所供的油燈,連熄叁次都不滅。目犍連就舉起袈裟來扇油燈,但是燈光反而更加明亮,于是他又用神通引來隨岚風[16]吹油燈,但燈光反而愈發熾盛,光明向上徹照梵天,旁照叁千大千世界,處處可見此燈的光明。佛告訴目犍連:“停住!這是未來佛的光明功德,不是以你的神力所能熄滅的。這位老婦過去世曾供養一百八十億位佛陀,已從過去佛那裏得到了授記,但是因爲她專門致力于經法,沒有時間修習布施,所以感得今生貧窮。往後叁十劫時,她將成佛,佛號是須彌燈光如來,佛刹中沒有日月,人民身中皆具大光明,光明相照,如忉利天。”老婦聽了十分歡喜,頂禮佛後離去。

  阿阇世王問耆婆:“這位老婦人只是供養了一盞燈,就得到佛的授記,而我作了如此廣大的功德,爲何佛陀卻不爲我授記呢?”耆婆說:“大王所作的供養雖多,但是用心不專一,不像老婦人一心專注于佛。”阿阇世王聽受了耆婆的開示,後來也以至誠心供佛而得到授記。

  公案中的老婦人雖然只是供養了一盞燈,但她所得到的功德卻已遠遠勝過阿阇世王所作廣大燈供的功德。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婦人供養時具有增上意樂:老婦思惟值遇佛陀出世,極爲難得,萬劫難遇一次,這樣以稀有想所引發的意樂,就是“猶如昙花極難值遇之增上意樂”;老婦思惟佛是無上大功德田,阿阇世王能對無上的佛陀福田作大功德,實在是令人羨慕,自己雖然貧窮,但一定要珍惜機緣,種大福報,以此思惟所引生的意樂,就是“無上大功德田之增上意樂”;老婦又想,依靠供佛所種下的善根,決定能成爲後世安樂的資糧,如此思惟所引發的意樂,就是“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之增上意樂”。因爲老婦是由思惟之後發起增上意樂而供養,所以感得油燈長明,福德超勝阿阇世王。

  如果想要如同老婦一樣獲得殊勝功德,就必須按照此處所說的六種意樂反複思惟。學習一則公案時,必須以公案中的人事策勵自己,而不應像聽故事一樣聽完便罷。隨學的方法,就是緣著六個方面而思惟,比如供養飲食的時候,就應思惟:大千世界中獨一無二、極難值遇的無上功德田——佛陀,我現在能夠值遇,又能至心敬供一碗飯,是如何地稀有難得,而且如此供養將獲得無盡安樂的果報,又是何等地殊勝。若能像這樣發起增上意樂,恭敬行持,才是真正修學佛法。

  以下標出上述供養事與供養意樂的出處: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

  這些都是按照《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說的內容而摘錄撰寫。

  巳二、時間差別

  【恒常時中,于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一切時中,應當相應上述的十種供養事與供養意樂而行持。如果逢遇佳節或盛大法會,應隨自己的能力修持微妙供養。

  “佳節”即諸佛菩薩誕生、成道、涅槃、轉*輪等吉祥時日,譬如:神變月、薩迦月、轉*輪日、天降日或觀音菩薩聖誕、阿彌陀佛聖誕等。在法會佳節期間廣修供養,功德將成倍增長,而且這樣行持能使自心愉悅,又能成辦事業,所以應當勵力修持。

  巳叁、稍用功力即可圓滿資糧

  【複次恒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衆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另外,因爲我們恒時需要受用飲食,所以每次進餐時,如果能首先供養叁寶而不間斷,那麼只要稍微用一些功力,就能圓滿許多資糧,因此任隨受用淨水以上的飲食,都應首先以至誠心供養叁寶。

  比如,漢地叢林曆來有良好的規矩,即早齋、午齋之前,都要先念誦儀軌供養叁寶。供齋儀軌中,最初爲供養贊,大衆念誦:“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這是普遍供養十方叁世所攝的法報化叁身佛寶,供養境極爲廣大。繼而念誦:“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诃薩。”這是普遍供養以具足智悲行願四德之四大菩薩爲代表的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僧寶。又念:“摩诃般若波羅蜜”,至心供養法寶——大般若波羅蜜多。接著獻供:“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再發願:“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最後出食、結齋回向。這些儀軌十分殊勝,能體現出古德的智慧,若能按此儀軌每天如法觀修供養不間斷,則以叁寶大悲加持,飯食之間便能積聚廣大福德,稍用功力就能圓滿衆多資糧。

  往昔佛化家庭都有良好的佛教行爲,每飯必定不忘報答佛恩,進餐之前必先燃香供佛,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一天供養叁次,一年就能積累一千多次的供養。如果一生供養五十年,就有五萬多次,確實是“少用功力而能圓滿衆多資糧”,暇滿人身在飯食之間即已攝取實義。

  理證:因爲叁寶大悲加持恒時不斷的緣故,恒時供養決定能圓滿衆多資糧。

  巳四、不清淨之供養相

  【此複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灑揚塵,惟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此外,不應用糕餅的黴爛處、菜葉的發黃處供養叁寶,必須選擇新鮮、精妙的食物來供養;而且現在的人們在供茶時,就像灑水壓塵一樣,僅以手指沾一點茶水後彈向空中,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表示而已,不能成爲…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