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實的供養。此段教言出自霞惹瓦的語錄。
對供養叁寶的要求,若以四字來概括,即“盡心盡力”,如果能這樣行持,就能遠離以上的過失。
巳五、于最勝福田當殷重供養之理
對于此理,下面以比喻結合意義來說明,先說比喻,再說意義: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比如:有一塊極爲肥沃的良田,到了播種的時節卻不播種,任由它荒廢,這樣浪費而不耕作確實令人心生不忍。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恒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複應于此如經說雲:“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同理,能出生今生、後世一切安樂的最殊勝福田,在一年四季的所有時間中,恒常堪能種植一切善樂的種子而沒有任何時間限製,對此最勝福田,應當按照經中所說:“當以信心之犁來耕耘福田。”如果不能這樣行持,則極其可惜。
【故如《贊應贊》雲:“如尊之福田,叁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于尊爲利害,異熟無盡際。”】
因此就如《贊應贊》所說:像世尊這樣的大福田,叁世間[17]絕無僅有,一切供養處當中,以世尊最爲第一,因爲首座世尊是清淨的緣故,而使所有在座的弟子也得以清淨。如同虛空界縱橫沒有邊際一般,對世尊作利益或損害的異熟果也沒有窮盡、沒有邊際。
“是淨令座淨”:應供時,世尊坐在首席,以世尊之大福德力,能使其余在座的弟子們都獲得清淨,不會染上受用信財的罪障。
“于尊爲利害,異熟無邊際”:因爲佛陀是最深重的對境,故對其稍作供養,所獲福報便無有邊際;相反,若稍作毀謗,所獲罪業也是無有邊際。比如《賢愚經》記載:有位窮人以兩文錢供養佛陀與僧衆,因此感得九十一劫財寶隨意而得;又有金天夫婦以一枚金錢、一瓶水、一面明鏡供養僧衆,而感得九十一劫中世世相貌端正,身體金色,美妙無比。因此,對叁寶稍作供養,將獲無邊無際、難以衡量的善妙異熟果報;相反,比如善星比丘、提婆達多等輕毀佛陀,導致墮落惡趣,感受無邊苦果。這種異熟果沒有限量、沒有盡頭,所以被比喻爲“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十誦律》說:“若人不敬佛,及佛弟子衆,現世人呵罵,後世墮惡趣。若人知敬佛,及佛弟子衆,現世人贊歎,後世生天上。”
巳六、舍棄低劣而精進供養
【于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叁寶。】
對于最殊勝的福田,我們尚且沒有看作像庸俗的田地那樣而精進耕耘,這是我們沒有賢善之相,所以在一切時候,都應精進供養叁寶。
以下比較庸俗之田與最勝叁寶福田:
庸俗田地只能種植少數種類的莊稼,比如一塊田地若播種小麥,就只能種小麥種子;而叁寶福田,則堪能種植一切世出世間無量善樂的種子,所以最爲殊勝。庸俗田地只有在春秋兩季的少許時間中,才堪能播種;而叁寶福田在一切時中,都堪能種植善樂種子,任何時間皆可種植,所以最爲殊勝。耕耘庸俗田地僅能獲得少許衣食等受用,利益極小;而耕耘叁寶福田卻能出生一切現前與當來的無量利樂,所以最爲殊勝。
“庸俗之田”代表一切世間謀生、求財、致富的所依,比如自己的公司、行業、職業等等。世人日夜辛勤耕耘庸俗之田,而將最殊勝的叁寶福田抛到萬裏之外,不問不顧,毫不留意,此即無賢善之相,也就是沒有善根、沒有智慧,終其一生亦不了知唯有叁寶才是最殊勝的福田;相反,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舍棄庸俗之田,而以信心之犁日夜耕耘最殊勝的叁寶福田,因爲智者見大而棄小,見勝而棄劣,見真而棄僞,由此能獲廣大功德,以叁寶大威神力的加被,暇滿人身能實現無量廣大義利。我們身在佛家,叁寶田中福好種,一想到自己竟有如此大的福報,能夠日夜耕耘叁寶福田,確實是百千萬劫稀有難逢的妙事,所以應當歡喜、精進。
巳七、依靠殊勝福田增長慧力之竅訣
【若如是行,由于勝田種善根力,于諸道次慧力增長。故于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果能這樣精進地供養叁寶,通過對殊勝福田種植善根的勢力,將使對菩提道次第聞思修的智慧力日益增長。所以,在聽聞而不能憶持文句、思惟卻不能理解法義、雖然修習而心相續不生功德等智慧力極其微弱下劣的時候,依止福田的力量是極爲關鍵的竅訣。
以下引吉祥敬母的教言來證明: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雲:“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也如同吉祥敬母所說:我有作詩的大善緣,我的智慧因爲依仗世尊加持的緣故,如同夏季的江河之水一般,雖然淺小,但在一夜暴雨之後,便迅速增長廣大。
以下引公案說明“依福田力增長智慧力”的道理:
《雜譬喻經》記載:往昔舍衛城郊外有一婦女具足戒行,佛親自來到她家門前乞食,婦女將飯盛入缽中,後退頂禮。
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而能現見真谛之道。”
婦女的丈夫悄悄在後面聽佛咒願,他心中不信,就說:“布施一缽飯就能獲得這樣大的福德,而且還能現見真谛之道,瞿昙沙門所說豈不誇張!”
佛說:“你從何處來?”
他回答:“從城裏來。”
佛說:“你看城裏的尼拘陀樹有多高?”
他說:“高達四五裏左右,每年結下數萬斛的果實。”
佛又問:“樹的種子有多大?”
他回答:“只有芥子許大。”
佛說:“你所說的太誇張,哪有一粒如芥子許大的種子,能夠長成高達四五裏的大樹,每年結數十萬果子?”
他答:“確實如此,這是人們現量所見。”
佛說:“地是無情法,成熟果報的力量尚且如此巨大,何況人是有情,若能以歡喜心供養佛陀一缽飯,福報將不可稱量。”
夫婦二人聽後,都心開意解,當時即證初果。
依止無情大地之力,尚且能由一生萬,何況佛陀福田,遠非大地可比,故以福田力決定能成就巨大福德。通過供養叁寶,能使福德日益深厚,福至心靈,自然開慧而現見真谛之道。《寶性論》說:“如是衆生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佛陀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又說:“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正覺之胚芽,如是彼彼善緣力,見法次第漸增長。”按照了義如來藏的觀點,在有情的煩惱果皮中,本來具足圓滿正等覺的胚芽,只需借助福慧資糧的善緣力,便能顯露智慧而現見法界。這樣就能成立:我們緣殊勝叁寶福田而種植善根,將使智慧力漸次增長。所以智慧微劣時,首先應著重在叁寶福田中培植福德,以福田力作爲消業障、增智慧的助緣,這是極爲重要的竅訣。
因此,我們平日即須重視積累福德,在得到新的衣食資具或悅意的物品等時,應于受用之前,在一日當中供養叁寶。比如,添置新衣時,應先將新衣供養叁寶,一日之後心裏觀想,叁寶將此衣恩賜給我,我受用此衣後,必定用來增上戒定慧叁學,或更精進地利益衆生;或者置辦了上好的飲食,首先須供養叁寶,然後觀想叁寶將飲食賜予我,我受用後,將此飲食的能量轉爲利生的無盡能量。若能如此,便是一種在心裏種植善根的方便。
漢地叢林曆來有一良好的規矩,即最初出家的叁年中,必須爲僧衆作務以培植福報。在毗尼中,佛要求修行人以修持戒定慧叁學爲主。若因業障重而不堪能,就應講經說法教化衆生,以培植福德;若因不能理解經義而不堪能,則須供事僧衆,作僧執事以培福德。比如佛在世時,周利槃特的智慧低劣,佛就叫他爲僧衆掃地,此後周利槃特的福德漸深而開智慧。這個開智慧的竅訣,就是依靠福田之力。
古代有位名叫辯才的僧人,依止法師學習《華嚴經》,許久都未開悟,因此他發起大勇猛心,住在淨室中受持《華嚴經》。叁年後的一晚,他夢見普賢菩薩現身指點,醒來後通達所學,心中了然如照明鏡一般。此即依仗法寶之力,力極功深而開發智慧。
我們本具的如來藏是自性住種性,所以若能以叁寶作爲清淨障垢的助緣,依靠對殊勝福田種植善根之力,決定能令智慧漸次增長。
巳八、供養大小等觀待發心差別之理
【又如說雲:“供養亦複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余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有而不能舍,作是念雲:“我無福德極貧窮,諸余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雲:“于一穢螺杯中,略擲少許香草,念雲:“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又比如有一種說法:“供養也不是依賴供養物,而是在于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羅(供養曼紮)、淨水以及無主人攝持的各種供養具等,都可以供養。在沒有其余財物時,應當這樣行持。但如果自己現在實有財物卻不能施舍,反而引用《入行論》的語句說:“我無福德極貧窮,諸余供財我悉無。”這就如同博朵瓦尊者所說:“在一個肮髒的螺碗中,稍微放入一點香草,口中卻說:“栴檀、冰片、妙香水。”此即生盲欺騙明眼人,過患極大。”十方常住叁寶能無障礙地照見衆生內心,如果自己明明有財物,但因悭吝而不能施舍,口中說沒有供財,這就是欺騙叁寶,猶如生盲欺騙明眼人一般。
以下引公案說明“供養大小觀待發心”之理:
昔日有位女居士到寺院供養時,將僅有的兩文錢捐給寺院,當時方丈親自出…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