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9

  ..续本文上一页真实的供养。此段教言出自霞惹瓦的语录。

  对供养三宝的要求,若以四字来概括,即“尽心尽力”,如果能这样行持,就能远离以上的过失。

  巳五、于最胜福田当殷重供养之理

  对于此理,下面以比喻结合意义来说明,先说比喻,再说意义:

  【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

  比如:有一块极为肥沃的良田,到了播种的时节却不播种,任由它荒废,这样浪费而不耕作确实令人心生不忍。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

  同理,能出生今生、后世一切安乐的最殊胜福田,在一年四季的所有时间中,恒常堪能种植一切善乐的种子而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对此最胜福田,应当按照经中所说:“当以信心之犁来耕耘福田。”如果不能这样行持,则极其可惜。

  【故如《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

  因此就如《赞应赞》所说:像世尊这样的大福田,三世间[17]绝无仅有,一切供养处当中,以世尊最为第一,因为首座世尊是清净的缘故,而使所有在座的弟子也得以清净。如同虚空界纵横没有边际一般,对世尊作利益或损害的异熟果也没有穷尽、没有边际。

  “是净令座净”:应供时,世尊坐在首席,以世尊之大福德力,能使其余在座的弟子们都获得清净,不会染上受用信财的罪障。

  “于尊为利害,异熟无边际”:因为佛陀是最深重的对境,故对其稍作供养,所获福报便无有边际;相反,若稍作毁谤,所获罪业也是无有边际。比如《贤愚经》记载:有位穷人以两文钱供养佛陀与僧众,因此感得九十一劫财宝随意而得;又有金天夫妇以一枚金钱、一瓶水、一面明镜供养僧众,而感得九十一劫中世世相貌端正,身体金色,美妙无比。因此,对三宝稍作供养,将获无边无际、难以衡量的善妙异熟果报;相反,比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等轻毁佛陀,导致堕落恶趣,感受无边苦果。这种异熟果没有限量、没有尽头,所以被比喻为“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十诵律》说:“若人不敬佛,及佛弟子众,现世人呵骂,后世堕恶趣。若人知敬佛,及佛弟子众,现世人赞叹,后世生天上。”

  巳六、舍弃低劣而精进供养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

  对于最殊胜的福田,我们尚且没有看作像庸俗的田地那样而精进耕耘,这是我们没有贤善之相,所以在一切时候,都应精进供养三宝。

  以下比较庸俗之田与最胜三宝福田:

  庸俗田地只能种植少数种类的庄稼,比如一块田地若播种小麦,就只能种小麦种子;而三宝福田,则堪能种植一切世出世间无量善乐的种子,所以最为殊胜。庸俗田地只有在春秋两季的少许时间中,才堪能播种;而三宝福田在一切时中,都堪能种植善乐种子,任何时间皆可种植,所以最为殊胜。耕耘庸俗田地仅能获得少许衣食等受用,利益极小;而耕耘三宝福田却能出生一切现前与当来的无量利乐,所以最为殊胜。

  “庸俗之田”代表一切世间谋生、求财、致富的所依,比如自己的公司、行业、职业等等。世人日夜辛勤耕耘庸俗之田,而将最殊胜的三宝福田抛到万里之外,不问不顾,毫不留意,此即无贤善之相,也就是没有善根、没有智慧,终其一生亦不了知唯有三宝才是最殊胜的福田;相反,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舍弃庸俗之田,而以信心之犁日夜耕耘最殊胜的三宝福田,因为智者见大而弃小,见胜而弃劣,见真而弃伪,由此能获广大功德,以三宝大威神力的加被,暇满人身能实现无量广大义利。我们身在佛家,三宝田中福好种,一想到自己竟有如此大的福报,能够日夜耕耘三宝福田,确实是百千万劫稀有难逢的妙事,所以应当欢喜、精进。

  巳七、依靠殊胜福田增长慧力之窍诀

  【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果能这样精进地供养三宝,通过对殊胜福田种植善根的势力,将使对菩提道次第闻思修的智慧力日益增长。所以,在听闻而不能忆持文句、思惟却不能理解法义、虽然修习而心相续不生功德等智慧力极其微弱下劣的时候,依止福田的力量是极为关键的窍诀。

  以下引吉祥敬母的教言来证明: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这也如同吉祥敬母所说:我有作诗的大善缘,我的智慧因为依仗世尊加持的缘故,如同夏季的江河之水一般,虽然浅小,但在一夜暴雨之后,便迅速增长广大。

  以下引公案说明“依福田力增长智慧力”的道理:

  《杂譬喻经》记载: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妇女具足戒行,佛亲自来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将饭盛入钵中,后退顶礼。

  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

  妇女的丈夫悄悄在后面听佛咒愿,他心中不信,就说:“布施一钵饭就能获得这样大的福德,而且还能现见真谛之道,瞿昙沙门所说岂不夸张!”

  佛说:“你从何处来?”

  他回答:“从城里来。”

  佛说:“你看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五里左右,每年结下数万斛的果实。”

  佛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

  他回答:“只有芥子许大。”

  佛说:“你所说的太夸张,哪有一粒如芥子许大的种子,能够长成高达四五里的大树,每年结数十万果子?”

  他答:“确实如此,这是人们现量所见。”

  佛说:“地是无情法,成熟果报的力量尚且如此巨大,何况人是有情,若能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福报将不可称量。”

  夫妇二人听后,都心开意解,当时即证初果。

  依止无情大地之力,尚且能由一生万,何况佛陀福田,远非大地可比,故以福田力决定能成就巨大福德。通过供养三宝,能使福德日益深厚,福至心灵,自然开慧而现见真谛之道。《宝性论》说:“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又说:“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如是彼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按照了义如来藏的观点,在有情的烦恼果皮中,本来具足圆满正等觉的胚芽,只需借助福慧资粮的善缘力,便能显露智慧而现见法界。这样就能成立:我们缘殊胜三宝福田而种植善根,将使智慧力渐次增长。所以智慧微劣时,首先应着重在三宝福田中培植福德,以福田力作为消业障、增智慧的助缘,这是极为重要的窍诀。

  因此,我们平日即须重视积累福德,在得到新的衣食资具或悦意的物品等时,应于受用之前,在一日当中供养三宝。比如,添置新衣时,应先将新衣供养三宝,一日之后心里观想,三宝将此衣恩赐给我,我受用此衣后,必定用来增上戒定慧三学,或更精进地利益众生;或者置办了上好的饮食,首先须供养三宝,然后观想三宝将饮食赐予我,我受用后,将此饮食的能量转为利生的无尽能量。若能如此,便是一种在心里种植善根的方便。

  汉地丛林历来有一良好的规矩,即最初出家的三年中,必须为僧众作务以培植福报。在毗尼中,佛要求修行人以修持戒定慧三学为主。若因业障重而不堪能,就应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以培植福德;若因不能理解经义而不堪能,则须供事僧众,作僧执事以培福德。比如佛在世时,周利槃特的智慧低劣,佛就叫他为僧众扫地,此后周利槃特的福德渐深而开智慧。这个开智慧的窍诀,就是依靠福田之力。

  古代有位名叫辩才的僧人,依止法师学习《华严经》,许久都未开悟,因此他发起大勇猛心,住在净室中受持《华严经》。三年后的一晚,他梦见普贤菩萨现身指点,醒来后通达所学,心中了然如照明镜一般。此即依仗法宝之力,力极功深而开发智慧。

  我们本具的如来藏是自性住种性,所以若能以三宝作为清净障垢的助缘,依靠对殊胜福田种植善根之力,决定能令智慧渐次增长。

  巳八、供养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又比如有一种说法:“供养也不是依赖供养物,而是在于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罗(供养曼扎)、净水以及无主人摄持的各种供养具等,都可以供养。在没有其余财物时,应当这样行持。但如果自己现在实有财物却不能施舍,反而引用《入行论》的语句说:“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这就如同博朵瓦尊者所说:“在一个肮脏的螺碗中,稍微放入一点香草,口中却说:“栴檀、冰片、妙香水。”此即生盲欺骗明眼人,过患极大。”十方常住三宝能无障碍地照见众生内心,如果自己明明有财物,但因悭吝而不能施舍,口中说没有供财,这就是欺骗三宝,犹如生盲欺骗明眼人一般。

  以下引公案说明“供养大小观待发心”之理:

  昔日有位女居士到寺院供养时,将仅有的两文钱捐给寺院,当时方丈亲自出…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