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10

  ..续本文上一页来为她忏悔。后来这位女施主被选入宫中,成为皇帝的妃子。一次,她携带数千两黄金前来供养寺院,方丈只让徒弟为她回向。女居士便问:“以前我供养两文钱,师父亲自出来为我忏悔,现在供养数千两黄金,师父却不来为我回向,这是什么缘故?”方丈告诉她:“以前供物虽然微薄,但你的供养心十分真诚,若非老僧亲自为你忏悔,则不足以报答。现在供物虽然厚重,但供养心不如以前,所以叫人代为忏悔就已足够。”

  由此公案可知,供养的大小不是随外在的形相,而是随供养心的差别,所以本论说:“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阿底峡尊者曾经教导弟子,西藏的水清净甘美,举世无比,哪怕只是用水供养三宝,也能积累巨大资粮。《贤愚经·宝天因缘品》记载:毗婆尸佛时,有位穷人在没有钱财的情况下,以少许如珍珠一般的白石供养僧众,因为具足信心与恭敬心,而感得九十一劫中享受无量福报。因此,只要具有信心与恭敬心,则以曼陀罗、净水、无主物等都可以供养;但是如果自己的资财具足,则应以众多、精美的供品供养三宝,才是如法。否则,仅仅希求自己的受用广大善妙,而以微少、下劣之物供养大恩三宝,则尚且不如世间人请客送礼大方,这是内在无贤善之相,并非真诚的供养。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公案:

  昔日大月氏弗迦罗城有位画师,前往东方多刹施罗国,他客居外国以作画谋生,十二年中挣得三十两黄金,当他携带酬金返回故乡弗迦罗城时,听到击鼓作大会的声音,便前去观看。

  当他见到僧众时,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就问维那:“需要多少钱才能为僧众供斋?”

  维那说:“三十两金子就足够了。”

  画家便将仅有的三十两金子交给维那说:“帮我供斋一日,我明天再来。”于是空手回家。

  妻子问他:“你出门十二年,有多少收入?”

  他说:“我挣得三十两黄金。”

  妻又问:“黄金现在何处?”

  画师答:“全都变成了福田的种子。”

  妻问:“什么福田?”

  他答:“是僧宝福田,我将黄金全都供养了僧众。”

  妻子气愤而捆缚丈夫,将他送往官府治罪。

  断事的官员问:“你有何事?”

  妻说:“我丈夫失心狂乱,不怜惜妻儿,将十二年作画所得三十两黄金全部送人。我按照法律将他绑来,请求处理。”

  大官问画家:“你为何不将酬金供养妻儿,反而送给他人?”

  画家说:“我因前世不修功德,导致今生贫穷,感受许多辛苦。今生有幸值遇福田,如果再不种福,来世仍然贫穷,如此贫贫相续,就永远没有解脱贫苦的时候。我想彻底远离贫穷,所以将黄金悉数供僧。”

  大官本来是位居士,信佛清净,闻言之后赞叹:“真不容易!将辛苦所得少许财物全数供僧,你真是善人。”大官说完就将所佩戴的璎珞和所乘的骏马,连同一聚落,都赐给了穷人。

  与有钱却不能施舍而欺骗三宝的人相比,公案中的画家深信因果,对僧宝的供养心非常猛利,将十二年的积蓄尽供僧众,这样难舍能舍,获福最多。

  巳九、随学古德次第修习供养

  【又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惟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

  又如朴穷瓦所说:“我最初只能供养香草,它的气味辛辣;后来有四种香和合的长香可以供养,它的香气甘美;现在我用沉水香、安春香等供养,香气芬芳浓郁。”如果轻视微小的供物而不供养,那么一生中也只是如此;反之,纵然供物微小,但如果发起殷重心而供养,就能逐渐增上福报而得到上妙的供物,应按照朴穷瓦大师的行持来修学。据说大师每次配制香,需使用价值二十二两黄金的上等香。

  这一段语录启发我们,凡事皆以积累而成功,积小成大,由近至远,犹如栽培树苗,积年累月,不知不觉便长成参天大树,积功累德也是如此:最初虽以微小的供物作供养,但只要以殷重心虔诚供养,日日耕耘,逐渐增上福报,最终就能成满大福德。相反,若轻视微小供养,不从小处认真做起,没有深厚的基础,永世也只能是一薄福之人。

  《譬喻经》说:昔日有两位比丘都证到了初果,其中一位时常教化乞丐,以钱财供养僧众斋饭来作福德,另一位只是坐禅自守,不喜积福。一次,坐禅者对修福者说:“你为何不坐禅,空自勤苦?”修福者回答:“佛常教诫比丘,应当修行布施。”后来他们死后都转生在一长者家。修福者转生为长者之子,有奴仆承事供给,衣食自然,非常快乐;坐禅者转生为婢女之子,独自坐在地上,常因饥渴而啼哭。长者子长大后,骑马出外游观,许多奴婢在旁侍奉,后来两人都请求出家,而且都证得阿罗汉果。长者子常常端坐,人们竟相供施衣食给他,而婢女之子在外乞讨,却无人施食,常受饥渴逼迫。

  由此公案可知,修道除了持戒、坐禅、念诵之外,还应上供、下施作诸福德,否则若轻视供养,将永生贫困。因果无欺,若不精勤供施,富贵也不可能凭空获得。《贤愚经·华天因缘品》说:往昔毗婆尸佛出世时,有一次,僧人们游行至一聚落,许多富人都纷纷供养僧众。有一穷人目睹僧众之后心生欢喜,憾恨自己没有钱财可以供养,就到野外采集了很多野花,恭恭敬敬地供养僧众,至心顶礼后离去。这位穷人以无主所摄的野花供僧时,因为具足信心和恭敬心,而感得九十一劫中身相端正,饮食、卧具等随意而得,并且缘此福报而自然得道。佛陀宣讲此公案时教诫说:“一切众生不应轻视微小供养,认为以此不能获福,比如华天通过微小供养而自然获福。”当初华天如果轻视微小供养,又无财力可作大供养,则永远无法脱贫;但是他安于本位,至心行持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供养,而从穷人变成九十一劫随欲满愿的大福之人。因此,首先应从低处、从小事殷重实行,渐积渐广,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巳十、于供养不应喜足

  【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已经获得资具随意自在的登地大菩萨们,尚且要化一身为众多俱胝身,一一身又分别化现百千等手,往赴一切佛刹,经过无量劫数而供养诸佛。有些人却因自己作了少许相似的功德就心生满足,而说我不在供养上希求菩提,这是对正法极度缺乏了解而轻率乱说。

  《瑜伽师地论》说:已经获得资具自在的菩萨,化现或一或二或众多的化身,乃至化作百千俱胝等数的一切身,皆在诸佛、佛塔前恭敬礼拜,而且从每一化身中化出多手,或百手或千手,或超过此数,一切手皆持无量超胜诸天的上妙花香、殊胜可爱的种种珍宝,奉献于诸佛、佛塔前。而且,从如是一切化身中化现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的真实功德;又从如是一切化身中化现无量最上、最妙的环钏璩印、宝庄严具、幢盖旙灯等各种供养具,供养诸佛、佛塔。

  既然登地的大菩萨们都还需要行持这样广大、无量的殊胜供养,我们凡夫稍作一点供养,有了少许相似功德时更不应当满足。若认为供养只是初学者的事,境界高的人不必在这上面希求菩提。那么,请问登地的大菩萨是否下劣?为何他们仍须行持如此殊胜的供养呢?所以,对供养不应有喜足心,应发起无厌足意乐:乃至恒河沙数大劫之中,一刹那也不间断供养,也不生起我现在供养已经足够的想法;虽于一佛二佛、百佛千佛,乃至一切三世诸佛一一供养,我也不生起满足之心;虽以尽虚空界无量七宝诸供养具,乃至无量戒定慧、无量波罗蜜、无量三摩地、陀罗尼、无量总持辩才等供养诸佛,我也永无满足之心。应当具有这样的意乐,才能相应普贤广大无尽的供养愿王。普贤菩萨发愿:“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尽未来际都应如此随学广大供养。

  巳十一、其余供养之相

  【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所以,应当按照《宝云经》所说而行持,比如这部经中说:应当听闻各契经中有关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的所有教言,以由衷发起的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和诸菩萨。

  辰三、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第三条共同学处——因随念大悲的缘故,也应将众生安立于皈依之相,就是由于悲愍有情,而随自己的能力将其余有情安立于皈依之中。

  《优婆塞戒经》说:“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按照佛陀所说,如果有前来乞讨的人,应当首先教他受三皈依,然后再对他做布施。《杂阿含经》说:若有女人怀孕,应为胎儿受三皈依;胎儿出生之后,具有正知见,还须教他三皈依。若有仆人、客人怀孕生子,也应这样教她。若买奴婢,能誓受三皈、五戒的,才能买下,不能皈依的就不买。乃至借钱,也须让对方受三皈依后才可借他。经中所说和我们的生活极为切近,这是启发我们:要将众生安立于皈依,首先应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即帮助子女、亲友、佣人、学生等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