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11

  ..续本文上一页

  佛陀已传下最殊胜的胎教,怀孕的女性应至心皈敬三宝,而且为胎儿受三皈依,如此利益极大,因为这样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成为敬信三宝、具大善根之人。历代大德之父母大多都是笃信三宝的佛弟子,所以能生下对佛教有大贡献的高僧大德。孩子出生之后,自己还须以礼敬三宝的行为教育孩子,在其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善根。

  比如:憨山大师的母亲敬奉观音菩萨而感得大师降生。大师十一岁时,一日来了数位行脚僧人向大师的母亲问讯化斋,母亲延请僧人们入座之后,就赶紧去烧茶、准备斋饭,态度极为恭敬。饭后僧人们起身担起行装,正要单手作礼时,母亲急忙回避说:“不必谢。”僧人们便径自离去。憨山大师就问母亲:“僧人为何这么无礼,吃完饭也不道谢。”母亲说:“他们倘若道谢,我们就不能得福了。”大师因此明白了僧伽的崇高,故而发起出家的志向。这就是以自己恭敬三宝的行为,让孩子种下敬信三宝的善根。从小就要教导孩子恭敬诸佛菩萨、恭敬经书、恭敬僧众,让他受三皈依,持念佛号、心咒,阅读、讽诵佛经,应这样将孩子安立于皈依当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历代大师的教化下,西藏成为全民诚信三宝的佛土,在汉地佛教兴盛时,民间也曾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普遍信仰,这些都是大菩萨以大悲将众生安立于皈依的成果。比如,唐代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教化力量极大,他的传记中说:“三年之后,长安城已被念佛者充满。”所以当时无数的长安城民众,都被大师以大悲之手安立于三宝的信仰中。又如,憨山大师的自叙年谱中记载:憨山大师因为触犯帝怒而被下诏逮捕,大师得知后对众人说:“佛为了一众生而不舍三涂,东海本来是蔑戾车地,向来不闻三宝之名,我教化了十二年,现在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念佛,至于改邪归正的人,比乡比户[18]都是。我的心愿已经满足,死了也没有遗憾!”大师离开即墨时,城中人民不分老小全都倾城而出,流泪送别。

  通过上述公案可知,佛教之所以绵延至今,三宝种性之所以始终不断,就是依靠历代诸菩萨们以大悲心将众生安立于皈依,这样代代延续而使佛教的命脉不绝。如今在世界各地不论都市或乡村,佛教徒仍然处处存在,释迦佛遗教中的弟子仍在修持、弘扬佛法,这都是安立皈依的结果。作为皈依三宝、已得三宝加被的佛弟子,我们应有责任以大悲心对未来具有善根的众生讲述皈依的道理、利益和学处,这样才能使这个世界未来的三宝种性兴盛不绝。

  阿底峡尊者最初来到藏地时,只是讲解皈依和业果。有一位西藏的修行者认为这位大德远道而来,所说的佛法必定与众不同,便前去听法,结果他每天只听到皈依和业果的内容。这位行者十分不满,就给尊者取名为“皈依喇嘛”、“业果喇嘛”。阿底峡尊者得知后,非常欢喜地说:“缘起太好了,决定能饶益众生,理当如此。”

  从尊者的言语之间,我们也能了知皈依和业果是学佛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从此处着重教化,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信仰的佛弟子。我们接引根机未成熟的众生,首先不是对他教授高深的教法,而是应将他们真实安立于皈依之中,使其进入真实佛教徒的行列。所谓安立,就是让众生的心对三宝发起真正的信仰,这样才是在众生的相续中培植三宝的种性。

  因此,学佛不应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广论》所说,为众生一层一层如理开示皈依的因、境、道理、学处,先让众生明白皈依的道理,在心中树立定解,然后趣入皈依。这样便能造就具有真实信仰的佛弟子,而不是造就仅仅在文字上研究佛学的人,也不是造就徒具形相的佛弟子,这就是绍隆三宝种性。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将众生真正引入佛门,让他真正趣入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助伴的安乐之道。

  因此,我(益西彭措)在此殷勤合掌劝请各位,有能力、有因缘时,一定要发大心,尽力将如母有情安立于真实皈依中。这就是真实饶益众生,使他们生生世世都能得到三宝的摄受与救度,这种帮助远远不是财布施所能相比,可以说是真正从暂时乃至究竟都作了饶益,相比救他一命的利益要大无数倍。如果一生都能这样利益众生,则诚如憨山大师所说:死而无憾!

  如前供养事中所说,自作供养获得广大福,教他供养获得大大福,自他俱共同供养获得最大福,如果对应这里的内容,将“供养”换成“皈依”,我们就能知道:以大悲心推动而将众生安立于皈依,如是自他共同皈依三宝,决定会获得最大福。所以,这条学处很重要,每个佛教徒都应发大心精勤修学。

  辰四、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第四条共同学处——随做何事、有何需求都应供养、启白三宝,舍弃世间其它方便,即:不论做什么事、不论遇到怎样紧要的大事,都应依仗三宝以及作, 随顺三宝的供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依止不随顺三宝的邪道等仪轨,一切时都应至心皈依凭仗三宝。

  “随作何事、有何所须”:包括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和一切需求。“皆当供养、启白三宝”:佛弟子成办任何所作所求的方便,都是供养、祈祷三宝,因为三宝是佛弟子内心唯一的依凭。“弃舍世间诸余方便”:在助缘上,只有三宝外支圆满,具足无量智悲力,所以应当舍弃世间其余下劣、欺诳的方便,也就是不应依止不随顺三宝的邪道等仪式。

  若能发起供养意乐中的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增上意乐,内心就会肯定一切安乐与一切事业的源泉,唯一是三宝。从成就今生衣食受用等圆满、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乃至成就出世间三种菩提的圆满,都是以三宝为依处才能出生。《宝性论》说:“如是世间出世间,众生一切之圆满,乃为彼等所依处,是故犹如大地般。”《大乘庄严经论》也说:“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诸众生,一切皆救护。佛为胜归处,无比故无上,如前种种畏,无不令脱者。”因此,不论是天灾人祸、恶趣的痛苦、外道的身见或小乘的自利发心,对这一切的怖畏,三宝都有能力救护,令得解脱。所以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遭遇何事,不论有何种如法的希求,应唯一祈祷上师三宝,以上师三宝作为依靠,这是内道弟子相续中必须建立的基本信念。

  《普贤上师言教》说:“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难,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当自己为了办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该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动身。”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间,衣食住行等生活都离不开世间各种技术,应知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若对佛陀千百亿化身的境界有所认识,就能以理决定这一点;因为佛陀从法身中任运流现殊胜化身、种种化身、工巧化身,一切世间种种明处的源头就是佛宝,依靠佛陀的传授,诸大菩萨为了利生,而以各种化身的方式传授世间明处——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所以一切世间技艺都是三宝的事业相,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对此应当诚信并且观清净心。

  应如何观想清净呢?比如,接受医疗手术的过程中,应观想:医生、护士、种种医疗器械等,都是药师佛大悲事业的化现;手术室中的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护士是白衣观音的化现,药物是三宝大悲的化现。此外,对于飞机、航船、地铁、商场、餐厅、宾馆、电话、电视……等等,诸如此类都要观想是三宝事业的游舞。这样观想清净,就能处处忆念三宝、感恩三宝、皈敬三宝,对增上信心和恭敬心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外出之时,应先顶礼皈敬所去之处的三宝。虽然三宝之相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只不过是随着不同因缘而有不同显现,但我们是平等皈依十方一切佛法僧三宝,所以每到一处,都应顶礼皈敬此方的佛像、佛塔、教证二法与僧伽。这是佛弟子应有的行为,不同于其他世间不依止三宝的行为。比如,我们去泰国,就应顶礼泰国的佛像、佛塔、教法、证法和僧伽,因为这些都是一体三宝事业的游舞。

  因此,佛弟子无论置身何处,心中唯应皈敬三宝,而不是重视吃喝玩乐等庸俗之事。世人每到一个新城市,唯一关心吃喝玩乐,但我们不应如此,因为佛弟子心中最深的皈依处是三宝,心中有坚固的信仰,由这个甚深信心所显现的行为,就是十分清净贤善的行为相。所以,内具虔诚、清净的皈依心,自然和一般世俗心态所展现的行为截然不同。

  所以皈依三宝后,自己的行为方式、观想方式必须要有全新的变化,应将信仰渗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藏族人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是围绕皈敬上师三宝这个核心而转动,就如一位具有虔诚信仰的藏族阿妈,她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都不离开皈依上师三宝,整个生命唯一归投于三宝,对三宝的信仰完全融入生命。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整个菩提道次第的修行来说,三乘菩提的成就唯一需要依仗上师三宝。修习轨理中六种加行的第六种——向皈依境献曼陀罗祈祷三事:祈祷在整个菩提道的修行中,生起无颠倒心,遣除颠倒心,消除一切内外障难。在每一个修行的环节上,都必须在正行之前唯一向三宝供养、猛利祈祷这三件事,而不是依止其它的方便,不是祈祷外道的天神等。这也说明,想要成办一切修法的所求,唯有归凭三宝,舍弃其它方便。

  所以,我们在一切生中,无论希求增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