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11

  ..續本文上一頁

  佛陀已傳下最殊勝的胎教,懷孕的女性應至心皈敬叁寶,而且爲胎兒受叁皈依,如此利益極大,因爲這樣孩子一生下來就會成爲敬信叁寶、具大善根之人。曆代大德之父母大多都是笃信叁寶的佛弟子,所以能生下對佛教有大貢獻的高僧大德。孩子出生之後,自己還須以禮敬叁寶的行爲教育孩子,在其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善根。

  比如:憨山大師的母親敬奉觀音菩薩而感得大師降生。大師十一歲時,一日來了數位行腳僧人向大師的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延請僧人們入座之後,就趕緊去燒茶、准備齋飯,態度極爲恭敬。飯後僧人們起身擔起行裝,正要單手作禮時,母親急忙回避說:“不必謝。”僧人們便徑自離去。憨山大師就問母親:“僧人爲何這麼無禮,吃完飯也不道謝。”母親說:“他們倘若道謝,我們就不能得福了。”大師因此明白了僧伽的崇高,故而發起出家的志向。這就是以自己恭敬叁寶的行爲,讓孩子種下敬信叁寶的善根。從小就要教導孩子恭敬諸佛菩薩、恭敬經書、恭敬僧衆,讓他受叁皈依,持念佛號、心咒,閱讀、諷誦佛經,應這樣將孩子安立于皈依當中。

  從大的方面來說,在曆代大師的教化下,西藏成爲全民誠信叁寶的佛土,在漢地佛教興盛時,民間也曾出現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普遍信仰,這些都是大菩薩以大悲將衆生安立于皈依的成果。比如,唐代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教化力量極大,他的傳記中說:“叁年之後,長安城已被念佛者充滿。”所以當時無數的長安城民衆,都被大師以大悲之手安立于叁寶的信仰中。又如,憨山大師的自敘年譜中記載:憨山大師因爲觸犯帝怒而被下诏逮捕,大師得知後對衆人說:“佛爲了一衆生而不舍叁塗,東海本來是蔑戾車地,向來不聞叁寶之名,我教化了十二年,現在連叁歲小孩也知道念佛,至于改邪歸正的人,比鄉比戶[18]都是。我的心願已經滿足,死了也沒有遺憾!”大師離開即墨時,城中人民不分老小全都傾城而出,流淚送別。

  通過上述公案可知,佛教之所以綿延至今,叁寶種性之所以始終不斷,就是依靠曆代諸菩薩們以大悲心將衆生安立于皈依,這樣代代延續而使佛教的命脈不絕。如今在世界各地不論都市或鄉村,佛教徒仍然處處存在,釋迦佛遺教中的弟子仍在修持、弘揚佛法,這都是安立皈依的結果。作爲皈依叁寶、已得叁寶加被的佛弟子,我們應有責任以大悲心對未來具有善根的衆生講述皈依的道理、利益和學處,這樣才能使這個世界未來的叁寶種性興盛不絕。

  阿底峽尊者最初來到藏地時,只是講解皈依和業果。有一位西藏的修行者認爲這位大德遠道而來,所說的佛法必定與衆不同,便前去聽法,結果他每天只聽到皈依和業果的內容。這位行者十分不滿,就給尊者取名爲“皈依喇嘛”、“業果喇嘛”。阿底峽尊者得知後,非常歡喜地說:“緣起太好了,決定能饒益衆生,理當如此。”

  從尊者的言語之間,我們也能了知皈依和業果是學佛最重要的基礎,只有從此處著重教化,才能培養出具有真實信仰的佛弟子。我們接引根機未成熟的衆生,首先不是對他教授高深的教法,而是應將他們真實安立于皈依之中,使其進入真實佛教徒的行列。所謂安立,就是讓衆生的心對叁寶發起真正的信仰,這樣才是在衆生的相續中培植叁寶的種性。

  因此,學佛不應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廣論》所說,爲衆生一層一層如理開示皈依的因、境、道理、學處,先讓衆生明白皈依的道理,在心中樹立定解,然後趣入皈依。這樣便能造就具有真實信仰的佛弟子,而不是造就僅僅在文字上研究佛學的人,也不是造就徒具形相的佛弟子,這就是紹隆叁寶種性。只有這樣,才能從一開始就將衆生真正引入佛門,讓他真正趣入以佛爲導師、以法爲道路、以僧爲助伴的安樂之道。

  因此,我(益西彭措)在此殷勤合掌勸請各位,有能力、有因緣時,一定要發大心,盡力將如母有情安立于真實皈依中。這就是真實饒益衆生,使他們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叁寶的攝受與救度,這種幫助遠遠不是財布施所能相比,可以說是真正從暫時乃至究竟都作了饒益,相比救他一命的利益要大無數倍。如果一生都能這樣利益衆生,則誠如憨山大師所說:死而無憾!

  如前供養事中所說,自作供養獲得廣大福,教他供養獲得大大福,自他俱共同供養獲得最大福,如果對應這裏的內容,將“供養”換成“皈依”,我們就能知道:以大悲心推動而將衆生安立于皈依,如是自他共同皈依叁寶,決定會獲得最大福。所以,這條學處很重要,每個佛教徒都應發大心精勤修學。

  辰四、舍棄其余世間方便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啓白叁寶,棄舍世間諸余方便者,謂隨作爲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叁寶及興隨順叁寶供養,于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叁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叁寶。

  第四條共同學處——隨做何事、有何需求都應供養、啓白叁寶,舍棄世間其它方便,即:不論做什麼事、不論遇到怎樣緊要的大事,都應依仗叁寶以及作, 隨順叁寶的供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依止不隨順叁寶的邪道等儀軌,一切時都應至心皈依憑仗叁寶。

  “隨作何事、有何所須”:包括我們人生中的一切事和一切需求。“皆當供養、啓白叁寶”:佛弟子成辦任何所作所求的方便,都是供養、祈禱叁寶,因爲叁寶是佛弟子內心唯一的依憑。“棄舍世間諸余方便”:在助緣上,只有叁寶外支圓滿,具足無量智悲力,所以應當舍棄世間其余下劣、欺诳的方便,也就是不應依止不隨順叁寶的邪道等儀式。

  若能發起供養意樂中的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增上意樂,內心就會肯定一切安樂與一切事業的源泉,唯一是叁寶。從成就今生衣食受用等圓滿、後世增上生的圓滿,乃至成就出世間叁種菩提的圓滿,都是以叁寶爲依處才能出生。《寶性論》說:“如是世間出世間,衆生一切之圓滿,乃爲彼等所依處,是故猶如大地般。”《大乘莊嚴經論》也說:“諸災及惡趣,身見亦小乘,如是諸衆生,一切皆救護。佛爲勝歸處,無比故無上,如前種種畏,無不令脫者。”因此,不論是天災人禍、惡趣的痛苦、外道的身見或小乘的自利發心,對這一切的怖畏,叁寶都有能力救護,令得解脫。所以我們不論何時何地遭遇何事,不論有何種如法的希求,應唯一祈禱上師叁寶,以上師叁寶作爲依靠,這是內道弟子相續中必須建立的基本信念。

  《普賢上師言教》說:“無論出現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難,除了祈禱叁寶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假如需要采取醫療術、禳解術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這些都是叁寶的事業,然後再接受治療等,對一切顯現都是叁寶的遊舞這一點,我們要深信不疑,並且觀清淨心。當自己爲了辦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異地他鄉時,也應該先頂禮所去方向的如來或頂禮叁寶後,再開始動身。”

  人類生存在這個世間,衣食住行等生活都離不開世間各種技術,應知這些都是叁寶的事業。若對佛陀千百億化身的境界有所認識,就能以理決定這一點;因爲佛陀從法身中任運流現殊勝化身、種種化身、工巧化身,一切世間種種明處的源頭就是佛寶,依靠佛陀的傳授,諸大菩薩爲了利生,而以各種化身的方式傳授世間明處——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所以一切世間技藝都是叁寶的事業相,一切顯現都是叁寶的遊舞。對此應當誠信並且觀清淨心。

  應如何觀想清淨呢?比如,接受醫療手術的過程中,應觀想:醫生、護士、種種醫療器械等,都是藥師佛大悲事業的化現;手術室中的一切顯現,都是叁寶的遊舞;護士是白衣觀音的化現,藥物是叁寶大悲的化現。此外,對于飛機、航船、地鐵、商場、餐廳、賓館、電話、電視……等等,諸如此類都要觀想是叁寶事業的遊舞。這樣觀想清淨,就能處處憶念叁寶、感恩叁寶、皈敬叁寶,對增上信心和恭敬心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外出之時,應先頂禮皈敬所去之處的叁寶。雖然叁寶之相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只不過是隨著不同因緣而有不同顯現,但我們是平等皈依十方一切佛法僧叁寶,所以每到一處,都應頂禮皈敬此方的佛像、佛塔、教證二法與僧伽。這是佛弟子應有的行爲,不同于其他世間不依止叁寶的行爲。比如,我們去泰國,就應頂禮泰國的佛像、佛塔、教法、證法和僧伽,因爲這些都是一體叁寶事業的遊舞。

  因此,佛弟子無論置身何處,心中唯應皈敬叁寶,而不是重視吃喝玩樂等庸俗之事。世人每到一個新城市,唯一關心吃喝玩樂,但我們不應如此,因爲佛弟子心中最深的皈依處是叁寶,心中有堅固的信仰,由這個甚深信心所顯現的行爲,就是十分清淨賢善的行爲相。所以,內具虔誠、清淨的皈依心,自然和一般世俗心態所展現的行爲截然不同。

  所以皈依叁寶後,自己的行爲方式、觀想方式必須要有全新的變化,應將信仰滲入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藏族人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都是圍繞皈敬上師叁寶這個核心而轉動,就如一位具有虔誠信仰的藏族阿媽,她的所思所想、一舉一動,都不離開皈依上師叁寶,整個生命唯一歸投于叁寶,對叁寶的信仰完全融入生命。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從整個菩提道次第的修行來說,叁乘菩提的成就唯一需要依仗上師叁寶。修習軌理中六種加行的第六種——向皈依境獻曼陀羅祈禱叁事:祈禱在整個菩提道的修行中,生起無顛倒心,遣除顛倒心,消除一切內外障難。在每一個修行的環節上,都必須在正行之前唯一向叁寶供養、猛利祈禱這叁件事,而不是依止其它的方便,不是祈禱外道的天神等。這也說明,想要成辦一切修法的所求,唯有歸憑叁寶,舍棄其它方便。

  所以,我們在一切生中,無論希求增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