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格西出洞時又想:“不知道還能不能返回洞內。”就這樣在山洞中修行多年,直到獲得成就。
這些都是由思惟死期不定而轉變內心的公案。
寅叁、思惟死時除法之外、余皆無益分四:一、第一因相——以親友無益 二、第二因相——以財富無益 叁、第叁因相——以身體無益 四、決斷唯一以法爲依處爲怙主
【第叁,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之叁者。】
第叁,思惟死時除了正法之外,其余都沒有利益的叁種因相。
卯一、第一因相——以親友無益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如果見到自己必須前往後世,而那時親友們雖然對自己極其憐愛不舍地圍繞在床榻邊,但沒有一個人可以跟隨自己一起前往後世。因此,死時親友皆須留在世間,對自己毫無利益。
卯二、第二因相——以財富無益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24],然無塵許可得持往。】
盡其一生積累的、所有悅意的財富受用,連微塵許也無法攜往後世,全部都要遺留在世間。因此死時財富受用毫無利益。
卯叁、第叁因相——以身體無益
【俱生骨肉[25]尚須棄舍,況諸余法。】
一生當中,這個與生俱有、不曾分離片刻的身體,尚且必須舍棄,何況其余身外之物?因此死時身體也須留在這個世間,對自己毫無利益。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舍我,我亦決定棄舍彼等,而赴他世。】
由以上叁種因相可知,死亡決定是大分離。因此,今生所愛執的一切圓滿盛事,決定都將舍棄我,我也決定會舍棄這一切,而獨自前往後世。
卯四、決斷唯一以法爲依處爲怙主
【複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應再思惟,今天自己或許會死;又應思惟,死時唯有正法是皈依處、是依怙、是救助者的所有道理。
“是示究竟”:藏文中是“救助者”之義,此處也可以解釋爲“正法是指示究竟的導師”。
“唯法是依是怙是救助者”:這是講第叁決斷門,決斷唯一以正法爲皈依處、爲怙主。
【《迦尼迦書》雲:“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余衆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迦尼迦書》說:能招感今生諸異熟果報的宿業已棄你而去,此後是和生前所造的新業相連而被死主牽去之時,須知,在這個死亡的關口,除了善惡業之外,其他衆生都會返回,沒有一人可以隨同你前往後世。(譬如自己要遠行時,親友們雖然會來送行,但最後他們都會返回,不會一起前往陌生的地方。同樣,自己死亡時,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從現在起就要舍棄對現法的貪執,唯一修持對後世及究竟有益的妙行。
《無常道歌》說:“管理萬戶人衆之官員,死時無權帶走一夥伴,亦無權享一口食物故,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吉祥勝逝友亦雲:“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于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余事。”】
吉祥勝逝友也說:國王,不論你現在怎麼富貴,一旦死亡而前往後世的時候,就像被怨敵劫持到荒野中,孑然一身,沒有兒女、王妃相伴,沒有妙衣和知心朋友,也沒有國家和王位。生前雖然擁有無量的軍隊,但此時卻不見不聞,甚至沒有一人因眷戀你而一起前往後世。總之,那時連國王的名稱都不會跟隨你到後世,何況其它的人事物!
寅四、攝義分叁:一、“念死無常心”的修法及修量 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修法 叁、攝念死無常之義
卯一、“念死無常心”的修法及修量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于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于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雲:“畜亦不難辦,爲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如是思惟暇滿人身意義重大而且實在難得,以及雖然難得卻極易失壞,而憶念此身的死亡。在擁有暇身之時,若不勤修後世乃至究竟的安樂之因,而僅僅爲了生存而引樂除苦,那麼旁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遠遠超過了人類,因此人類的行爲必須超勝旁生。否則,即使獲得了善趣人身,也仍然和沒有得到一樣。就像《入行論》所說:現世謀生的事,旁生也不難成辦,爲了今生微小的利益,而被惡業逼迫的人們,終將毀壞這個難得的暇滿妙身。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
因此,縱然覺得難以生起念死之心,但由于此心是道的基礎,所以應當努力引生。
關于“無常是道基”的涵義,《道炬論注釋》說:“若未真正生起念死無常之心,無論作多少講聞、修行,皆成爲現世的作業,我等僧人的一切修行皆依于此,所以最初修習無常是竅訣門。”
【博朵瓦雲:“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爲,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博朵瓦尊者說:能除去我現世榮耀的,就是修習無常。因爲已經了知自己決定將失去親屬、資具等現世的一切榮耀,獨自一人無有伴侶而前往後世,那時除了正法之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沒有幫助。這樣了知後,不住現世的心才能生起,乃至心中沒有能生起念死無常的心,那就是遮阻一切佛法之道。
【铎巴亦雲:“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啓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铎巴也說:若能同時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與上師,並且發起大精進殷重地思惟,雖然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即使經過一百年也不能生起,但是由于諸無常法(藏文中是“所作性”)並非恒常不變而安住,所以稍微感覺艱難,就能生起。
“念死無常的無顛倒心”雖然難以生起,但因爲執著不死的心畢竟也是所作性,並不是恒常不變之法,能夠轉心的因緣一旦聚合之後,決定能將此常執心轉爲“念死無常之心”。能夠轉心的“因”,就是精勤殷重地思惟叁根本九因相,其“緣”就是積資淨障和祈禱上師本尊。
【于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雲後者全未能至。】
當弟子向迦瑪巴請求改修所緣境時,大師把前面的無常修法重講了一遍。弟子又求無常後面的修法,大師則說:後面的法你根本不能到達。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叁根本九種因相。】
如是自己的心如果能夠堪任,就應按照前文所說的那樣,真實地修習。如果心不堪能,就隨自己所適合的,將法歸攝爲叁種根本和九種因相,在九種因相中擇取和自己相應的內容修習。
【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
看看今生當中所有的人事物,其實都像是臨赴刑場受死之前,還打扮裝飾一樣,乃至內心對此沒有産生強烈的厭離之前,應當再再修習。
換句話說,如果見到世間熱鬧的人事,都像是行將被殺卻還作打扮一樣,而對此生起強烈的厭離心,這就是修習無常到量的相。
卯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修法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余處亦當如是了知。】
在佛經和論典當中,何處有宣說親近善知識、暇滿和壽命無常的法類,應當了知這些都是在宣說彼彼時所應行持的內容,所以應攝取這些法義而修習,這樣就能迅速獲得諸佛的密意。對于其它法類也應這樣了知。
譬如,看到經論中有關親近善知識的法類時,就應了知這不是在講一種外在的知識,而是在說親近善知識時,我們所應行持的學處,若依此修習則易獲得諸佛的密意。
修習無常時,應將依靠教理所抉擇的法義,以及生活中親自見聞的一切事例,在心中清晰地顯現出來,並且反複地思惟,這樣每一步修法都會很踏實而能次第生起。其余觀察修的內容也應這樣行持。
卯叁、攝念死無常之義分五:一、念死無常的意義 二、修習的方法 叁、以聞思決定次第、數量並誓修 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五、由九種因相決定叁種根本
辰一、念死無常的意義
一、念死無常的重要性
念死無常是下士道的入門,也是菩提叁士道的入門,本論稱它是趣入一切圓滿之門。
佛轉叁次*輪,第一轉就是四谛*輪,其中首先宣說了苦谛,而苦谛的第一行相就是無常,由此可見,無常觀是入道的根本。
佛所說的法歸納起來,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26]、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其中,諸行無常也是放在首位,可見無常法在整個佛教當中的地位。
二、觀修無常的必要
觀修無常的必要,就是要…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