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17

  ..續本文上一頁生起無願叁摩地,無常觀是無願叁摩地的根本所依。

  衆生執著現世、執著輪回的根源就是常執,他們不知道“無常是一切有爲法的本質,無論是情器還是輪涅所攝的一切有爲法,其本質就是無常”,反而執著爲常有,所以才會耽著,不肯放舍,即:因爲耽著現世而不能趣向後世,因爲耽著叁有而不能趣向解脫法。

  

因此,首先必須通過觀修無常,轉變這種常執,即:通過觀粗無常了知死亡時現法毫無利益,如此便會對現法沒有願樂,令心趣向後世法;由觀細無常了知叁有諸法刹那不住,第二刹那便成空無,如此便會對後世法沒有願樂,令心趣向解脫法。由此可見,粗細無常的觀修就是産生無願叁摩地的根本所依,通過觀修無常可以依次趣入下士道和中士道。

  此處所修無常是粗無常,重點落在觀察身命的無常,之所以要修習身命無常,是因爲凡夫執著最深的就是所依身,譬如,爲保全身體可以舍棄錢財、名位等,而爲了保全性命可以舍棄身體的支節。如果認爲身體的壽命是常法,那必定會爲了讓生命久住,而全力追求財富、受用、名位等;相反,如果覺察到壽命無常,而且死期不定,如此才會重新反省人生的意義。因爲心中常常隨念“死亡”,所以能厭離現世,一心爲死亡而准備。

  假如只是外在的諸法無常,而人的壽命是常法,那麼我們肯定仍會喜愛現法的一切,因爲沒有死亡,又何必擔憂後世。只要自己還活著,縱然山河遷變,滄海桑田,也和自己沒有切身的關系,根本無法震動內心。因此,觀修無常的對境主要是自己的壽命,而不是外器世界,觀外器世界無常,觀人類社會無常,都是類比,必須聯想自己的生命無常。

  只有觀察到“生命唯一是刹那生滅的自性,生必壞滅,死期不定,而死時唯有正法具有實義”,才能轉變生存的觀念。即通過觀修死亡無常,發現:原來以爲現世的財權名位、親友家庭、受用資具等是堅實的生存基礎,現在發現這些在死亡時毫無實義,完全是欺诳的自性;而原先忽視的正法才具有真正的利益,只有畢生致力于修習智慧和慈悲等正法,才能真正有利于死亡和後世。

  因此,死亡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如理地觀察死亡,它便會爲我們揭示現世欺诳的真面目。因爲“死亡”意味著徹底瓦解現世的一切,最後只有一顆心隨業力轉往後世,現世的一切都要分離,無一可靠,從此深刻地體悟到什麼才是“堅實”,唯有佛法才具有實義。如果沒有這樣觀修死亡,就很難轉變常人的觀念,他們始終只會圍繞現世,只會追求現世輪回短暫的圓滿。

  現世主義者認爲生存最堅實的基礎就是財權名位、家庭親友等,人唯一依賴這些生存。如果沒有,便覺生活一片空虛,無法存活,但這其實是非常深重的迷亂。稍稍想一下,便會知道,這些都是脆弱無常之法,如浮雲閃電一般,生存倘若基于此等,怎麼會有實義?一旦示現無常,那時只有感受分離的痛苦。死亡時便會脫去層層虛假的包裝,最終一無所有,唯有赤裸裸的心識隨業風飄蕩。所謂我的名譽身份、我的職位愛好、我的住房小車、我的財富、我的傳記等虛僞的包裝,全都會徹底瓦解,被業風吹散,然而黑白二業卻絲毫不會空耗,最堅實的就在這裏。智者們都是在此處覺醒,從而趣入正法。如《集法句經》說:“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如見衰老及病苦,並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無常經》說:“外事莊彩鹹歸壞,肉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智者觀察無常時,因爲見到一切外法連同自身,都是壞滅的自性,唯有正法不滅,所以才舍棄不堅,將人生轉入修法中。這種轉變的來源,就是善加辨別了不堅與堅實,只有如理地辨別,心中才能斷然決舍。

  叁、應當發起何種念死之心

  明白上述道理之後,進而要確定應當發起何種念死之心。

  一般現世主義者的畏死心,其實是畏懼舍離現法之心。這種恐懼來自對現法堅固的執著,以這種顛倒執著對自他、來世暫時究竟等全無利益,因爲長期在現法——名利、受用等虛假的基礎上安立生活,以這種貪執力,一旦到了分離時,便無法面對赤裸裸的自我,無法面對空虛的現實,這就是現世主義者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這種恐懼早已潛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只是人們活著時以很多自欺的方法,掩耳盜鈴罷了。每當要面對真實的自我時,就以種種娛樂、無聊的行動填補心靈的空虛。這個世界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娛樂場所、歌舞戲劇、節日筵席、旅遊體育等,人們以此來忘卻死亡,忘卻生存的痛苦。然而,一旦死亡來臨時,這種恐懼便會暴露無遺,沒有任何遮蔽的方法,所以,世人最終都是深深畏懼死亡的。

  但這並不是此處所應發起的畏死心,此處所求的並不是拒絕死亡的心,而是坦然接受死亡的心。壽命本來就是生滅之法,雖然不甘願,但也不能免于一死,所以不必考慮死和不死的問題,而是要思索如何面對死亡,以及死後的前程。生前如果能夠修集正法,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因,死時或死後就可以獲得安樂,如果沒有成辦,必定會感受大苦。因此,生存是爲死亡作准備,之所以畏死是因爲沒有爲後世成辦大義,無法坦然面對死亡。

  世人畏懼死亡,是畏懼舍離原以爲堅實的現世諸法,然而現法本來就不是堅實,畏懼又有何用?修行人畏死,是畏懼未能成辦佛法的堅實,以此畏懼而發奮以暇滿人身攝取心要,成辦後世真正的實義,所以這兩者的體相和作用完全不同。

  辰二、修習的方法

  如果只是了解觀修死亡無常的意義,而不懂方法,則對相續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應進一步掌握修習的方法。

  沒有觀修死亡無常時,我們的心念都是被常執所控製,而誤以爲一切現法都具有實義,從而隨貪嗔等煩惱,發起無量的罪惡。所謂修心,就是要扭轉這種常執心,數數觀想無常,若能如欲安住無常死想,便能見到現法完全沒有實義,這樣就能放下對現法的貪執,使心轉向後世,修持後世之義。因此,所謂修,就是將顛倒的常執心轉爲無倒的無常心。倘若沒有這樣修習,心完全被常執束縛,就會趣入一切衰損之門;一旦修成,就會被念死心推動,從而趣入一切圓滿之門。

  萬法依緣而起,緣聚則現,不聚則無。觀修無常也是依仗因緣而成,“因”就是數數思惟叁根本、九因相,“緣”即積資淨障、祈禱上師本尊,以因緣聚合,必定能生起無常心。

  倘若常執心是常法,那確實無法轉變,但它是所作法,所以決定能轉變。有爲法本來就是生滅無常,但凡夫顛倒,以非理作意串習成堅固的常執心,現在反轉過來,因上以如理思惟串習,緣上以積資淨障爲輔助,再加上師本尊的加持,肯定能生起無常之心。因此,宗大師在本論中引铎巴仁波切的話,說:“若能兼修積資淨障,祈禱本尊及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生,然諸所作性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辰叁、以聞思決定次第、數量並誓修

  修法之前首先要通過聞思決定次第與數量,並且發願依次第如量而修。

  這個次第與數量,就是通過九種因相來思惟叁種根本,即:一、思惟死亡決定;二、思惟死期無定;叁、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大恩上師在《文殊靜修大圓滿·手中賜佛》的前行中說:“人身難得:諸有緣者首先應當思惟自己現在已經獲得從因緣、比喻、數量上觀察都極爲難得,而且能成就叁士道菩提果位的暇滿人身寶,並且值遇具相善知識,宣說甚深妙法。具足此等順緣之時,應當反複思惟,立誓毫不懈怠地勤修正法。壽命無常:思惟此身必定死亡,死期無定,死時除正法外一切都無利益之理後,應當下定決心勤修善法。”大恩上師的開示和宗大師意趣完全一致。

  修無常主要的對境,是暇滿人身的壽命無常。修的方式,即思惟叁種根本。修的結果,是內心要發起決斷,即決斷修習正法,決斷現在起修習正法,決斷唯以正法爲皈依、爲怙主、爲救助者。由此可見,菩提道最初、最根本的修法,就是無常法門。

  以串習無常觀必定能轉變心意,以數數思惟必定能讓自心猛利、恒常地轉動,由此心中發起決斷。如果沒有以觀察修猛利、恒常地轉變自心,則很難發起這叁種決斷。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這叁種根本的思惟。

  辰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如上所述,爲了轉變觀念,必須要如理思惟。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如理思惟呢?

  所謂“如理思惟”,並不是聽聞後不思惟或者稍作思惟,人雲亦雲的簡單信受,如果缺乏契理的思惟,就很難引起觀念上的深刻轉變。“如”即遵從、依照;“理”爲現象界之真理,是萬法的本質,並不是某個人的臆想假立。如果以智慧觀察體悟到這個真理,就必定能徹底轉變觀念。

  譬如,物理學家一旦通過推理、實驗發現新的物質規律,就會轉變以往陳舊的觀念。同樣,此處是觀察生命的現象,如果以理觀察或推斷出諸法無常的本性,就能徹底轉變人生的觀念,這就是如理觀察的重要性。

  此處“如理思惟”的方法,就是對每一根本通過叁種因相獲得決定,必須建立在對因相的觀察認識上,最後才會引發定解,這並不是盲目的相信,也不是非理思惟。

  內觀的九種因相,其實就是生命存在的狀態,都在一切生命的現象上。應當了知這個觀察不是在外境的形象上,也不是在抽象的文字上,而是文字所指生存的現實狀況,絲毫不離現實人生。因此,修行必須落在實際觀察上,落在現實生活的體驗上。換言之,九種因相都是現實生命現象的總結,也只有在人生的現象當中才會發現,所以應當還原到現實中一一觀察體認。

  實際上,整個大千世界,整個大自然,整個人類,乃至小我,無時不在透露生滅無常的本性。只要我們定下心,持續仔細地觀察現象界,就一定能發現有爲法都是無…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