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起无愿三摩地,无常观是无愿三摩地的根本所依。
众生执著现世、执著轮回的根源就是常执,他们不知道“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的本质,无论是情器还是轮涅所摄的一切有为法,其本质就是无常”,反而执著为常有,所以才会耽著,不肯放舍,即:因为耽著现世而不能趣向后世,因为耽著三有而不能趣向解脱法。
因此,首先必须通过观修无常,转变这种常执,即:通过观粗无常了知死亡时现法毫无利益,如此便会对现法没有愿乐,令心趣向后世法;由观细无常了知三有诸法刹那不住,第二刹那便成空无,如此便会对后世法没有愿乐,令心趣向解脱法。由此可见,粗细无常的观修就是产生无愿三摩地的根本所依,通过观修无常可以依次趣入下士道和中士道。
此处所修无常是粗无常,重点落在观察身命的无常,之所以要修习身命无常,是因为凡夫执著最深的就是所依身,譬如,为保全身体可以舍弃钱财、名位等,而为了保全性命可以舍弃身体的支节。如果认为身体的寿命是常法,那必定会为了让生命久住,而全力追求财富、受用、名位等;相反,如果觉察到寿命无常,而且死期不定,如此才会重新反省人生的意义。因为心中常常随念“死亡”,所以能厌离现世,一心为死亡而准备。
假如只是外在的诸法无常,而人的寿命是常法,那么我们肯定仍会喜爱现法的一切,因为没有死亡,又何必担忧后世。只要自己还活着,纵然山河迁变,沧海桑田,也和自己没有切身的关系,根本无法震动内心。因此,观修无常的对境主要是自己的寿命,而不是外器世界,观外器世界无常,观人类社会无常,都是类比,必须联想自己的生命无常。
只有观察到“生命唯一是刹那生灭的自性,生必坏灭,死期不定,而死时唯有正法具有实义”,才能转变生存的观念。即通过观修死亡无常,发现:原来以为现世的财权名位、亲友家庭、受用资具等是坚实的生存基础,现在发现这些在死亡时毫无实义,完全是欺诳的自性;而原先忽视的正法才具有真正的利益,只有毕生致力于修习智慧和慈悲等正法,才能真正有利于死亡和后世。
因此,死亡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如理地观察死亡,它便会为我们揭示现世欺诳的真面目。因为“死亡”意味着彻底瓦解现世的一切,最后只有一颗心随业力转往后世,现世的一切都要分离,无一可靠,从此深刻地体悟到什么才是“坚实”,唯有佛法才具有实义。如果没有这样观修死亡,就很难转变常人的观念,他们始终只会围绕现世,只会追求现世轮回短暂的圆满。
现世主义者认为生存最坚实的基础就是财权名位、家庭亲友等,人唯一依赖这些生存。如果没有,便觉生活一片空虚,无法存活,但这其实是非常深重的迷乱。稍稍想一下,便会知道,这些都是脆弱无常之法,如浮云闪电一般,生存倘若基于此等,怎么会有实义?一旦示现无常,那时只有感受分离的痛苦。死亡时便会脱去层层虚假的包装,最终一无所有,唯有赤裸裸的心识随业风飘荡。所谓我的名誉身份、我的职位爱好、我的住房小车、我的财富、我的传记等虚伪的包装,全都会彻底瓦解,被业风吹散,然而黑白二业却丝毫不会空耗,最坚实的就在这里。智者们都是在此处觉醒,从而趣入正法。如《集法句经》说:“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无常经》说:“外事庄彩咸归坏,肉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智者观察无常时,因为见到一切外法连同自身,都是坏灭的自性,唯有正法不灭,所以才舍弃不坚,将人生转入修法中。这种转变的来源,就是善加辨别了不坚与坚实,只有如理地辨别,心中才能断然决舍。
三、应当发起何种念死之心
明白上述道理之后,进而要确定应当发起何种念死之心。
一般现世主义者的畏死心,其实是畏惧舍离现法之心。这种恐惧来自对现法坚固的执著,以这种颠倒执著对自他、来世暂时究竟等全无利益,因为长期在现法——名利、受用等虚假的基础上安立生活,以这种贪执力,一旦到了分离时,便无法面对赤裸裸的自我,无法面对空虚的现实,这就是现世主义者对死亡的恐惧。
其实这种恐惧早已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人们活着时以很多自欺的方法,掩耳盗铃罢了。每当要面对真实的自我时,就以种种娱乐、无聊的行动填补心灵的空虚。这个世界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歌舞戏剧、节日筵席、旅游体育等,人们以此来忘却死亡,忘却生存的痛苦。然而,一旦死亡来临时,这种恐惧便会暴露无遗,没有任何遮蔽的方法,所以,世人最终都是深深畏惧死亡的。
但这并不是此处所应发起的畏死心,此处所求的并不是拒绝死亡的心,而是坦然接受死亡的心。寿命本来就是生灭之法,虽然不甘愿,但也不能免于一死,所以不必考虑死和不死的问题,而是要思索如何面对死亡,以及死后的前程。生前如果能够修集正法,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因,死时或死后就可以获得安乐,如果没有成办,必定会感受大苦。因此,生存是为死亡作准备,之所以畏死是因为没有为后世成办大义,无法坦然面对死亡。
世人畏惧死亡,是畏惧舍离原以为坚实的现世诸法,然而现法本来就不是坚实,畏惧又有何用?修行人畏死,是畏惧未能成办佛法的坚实,以此畏惧而发奋以暇满人身摄取心要,成办后世真正的实义,所以这两者的体相和作用完全不同。
辰二、修习的方法
如果只是了解观修死亡无常的意义,而不懂方法,则对相续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应进一步掌握修习的方法。
没有观修死亡无常时,我们的心念都是被常执所控制,而误以为一切现法都具有实义,从而随贪嗔等烦恼,发起无量的罪恶。所谓修心,就是要扭转这种常执心,数数观想无常,若能如欲安住无常死想,便能见到现法完全没有实义,这样就能放下对现法的贪执,使心转向后世,修持后世之义。因此,所谓修,就是将颠倒的常执心转为无倒的无常心。倘若没有这样修习,心完全被常执束缚,就会趣入一切衰损之门;一旦修成,就会被念死心推动,从而趣入一切圆满之门。
万法依缘而起,缘聚则现,不聚则无。观修无常也是依仗因缘而成,“因”就是数数思惟三根本、九因相,“缘”即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本尊,以因缘聚合,必定能生起无常心。
倘若常执心是常法,那确实无法转变,但它是所作法,所以决定能转变。有为法本来就是生灭无常,但凡夫颠倒,以非理作意串习成坚固的常执心,现在反转过来,因上以如理思惟串习,缘上以积资净障为辅助,再加上师本尊的加持,肯定能生起无常之心。因此,宗大师在本论中引铎巴仁波切的话,说:“若能兼修积资净障,祈祷本尊及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生,然诸所作性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辰三、以闻思决定次第、数量并誓修
修法之前首先要通过闻思决定次第与数量,并且发愿依次第如量而修。
这个次第与数量,就是通过九种因相来思惟三种根本,即:一、思惟死亡决定;二、思惟死期无定;三、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大恩上师在《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的前行中说:“人身难得:诸有缘者首先应当思惟自己现在已经获得从因缘、比喻、数量上观察都极为难得,而且能成就三士道菩提果位的暇满人身宝,并且值遇具相善知识,宣说甚深妙法。具足此等顺缘之时,应当反复思惟,立誓毫不懈怠地勤修正法。寿命无常:思惟此身必定死亡,死期无定,死时除正法外一切都无利益之理后,应当下定决心勤修善法。”大恩上师的开示和宗大师意趣完全一致。
修无常主要的对境,是暇满人身的寿命无常。修的方式,即思惟三种根本。修的结果,是内心要发起决断,即决断修习正法,决断现在起修习正法,决断唯以正法为皈依、为怙主、为救助者。由此可见,菩提道最初、最根本的修法,就是无常法门。
以串习无常观必定能转变心意,以数数思惟必定能让自心猛利、恒常地转动,由此心中发起决断。如果没有以观察修猛利、恒常地转变自心,则很难发起这三种决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三种根本的思惟。
辰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如上所述,为了转变观念,必须要如理思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如理思惟呢?
所谓“如理思惟”,并不是听闻后不思惟或者稍作思惟,人云亦云的简单信受,如果缺乏契理的思惟,就很难引起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如”即遵从、依照;“理”为现象界之真理,是万法的本质,并不是某个人的臆想假立。如果以智慧观察体悟到这个真理,就必定能彻底转变观念。
譬如,物理学家一旦通过推理、实验发现新的物质规律,就会转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同样,此处是观察生命的现象,如果以理观察或推断出诸法无常的本性,就能彻底转变人生的观念,这就是如理观察的重要性。
此处“如理思惟”的方法,就是对每一根本通过三种因相获得决定,必须建立在对因相的观察认识上,最后才会引发定解,这并不是盲目的相信,也不是非理思惟。
内观的九种因相,其实就是生命存在的状态,都在一切生命的现象上。应当了知这个观察不是在外境的形象上,也不是在抽象的文字上,而是文字所指生存的现实状况,丝毫不离现实人生。因此,修行必须落在实际观察上,落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上。换言之,九种因相都是现实生命现象的总结,也只有在人生的现象当中才会发现,所以应当还原到现实中一一观察体认。
实际上,整个大千世界,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类,乃至小我,无时不在透露生灭无常的本性。只要我们定下心,持续仔细地观察现象界,就一定能发现有为法都是无…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