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情之前,應當這樣思惟自己離苦的利益,如果對此連夢中尚且沒有夢到,又如何能生起利他的慈悲心呢?
這是從反面說明,如果沒有下士道、中士道修苦的基礎,絕不可能發起不忍衆生樂乏苦逼的慈悲心,更不會以大慈大悲心而發起菩提心。
下文再從正面宣說。
【故于下士之時,思惟自于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于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
因此,在下士道時,應當思惟自己在叁惡趣中感受痛苦的道理,又在中士道時,應當思惟善趣中沒有寂靜的安樂、其自性唯一是苦的道理;然後內心以親眷等有情作爲所緣,將心比心而體會其他有情的苦難,這樣善加修習。這就是能引生慈悲心的因,而菩提心又從大慈大悲心産生。
如是即由正面成立:先以下、中二道緣自己修苦作爲前行,其次再比照自心緣一切有情而修習,就能發起大慈悲心,又以慈悲爲因可以引生菩提心。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余途。】
因此,修習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意樂,就是引生真實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並不是引導學人趣入其它道當中。
卯五、菩提心儀軌的集淨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如是又于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此外,在修共下士和共中士二道時,需要思惟皈依和業果等,並從多方面努力積集福德、淨治罪障,如其所應,這就是菩提心的前行、修治相續的方便——七支供和皈依等。
“菩提心之前行”和“修治相續之方便”是並列的關系,此二者都是指“七支供”和“皈依”等修法。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所以,應當了知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方便。
這一句話是總結前面所說的道理,即應了知修習中、下二道的意樂,包括修習惡趣和輪回的痛苦,修習皈依和業果等,全部都是趣入發心的善巧方便。由此就能對“下、中士法類皆爲上士道的支分”生起定解。
卯六、教誡須愛惜下、中士法類爲發心支分之理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爲曉喻,弟子于此應獲定解。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或于此間失大利義,故于此事應殷重修。】
此中,下士和中士法類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支分之理,上師們也應好好地開示,弟子對此應當獲得真實的定解。每次修法時應當憶念“下、中士法類是修習發心的支分,所以應當極其珍愛重視”。如果不這樣憶念愛重而修,那麼下、中士道和上士道將成各不相關,乃至還未到達真實的上士道之前,由于對菩提心尚未獲得定解,而成爲發生此心的障礙。這是因爲修中、下二道容易産生唯求自己解脫的自利心,以自利心會障礙生起菩提心,或者在此期間失去大利益。所以,對下、中士法類爲發心支分之理,應當殷重修習。
“而成此心發生障礙”:菩提心的障礙就是自利心。如《大乘莊嚴經論》說:“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失大利義”:如果首先將中、下士道作爲上士道的前行法類而修習,下、中士法類就會成爲趣入大乘的殊勝方便,而且會獲得無量功德;相反若不以此定解攝持而修,就會失去殊勝的大利益。譬如:一開始就懷著清淨的信心前往拉薩朝聖,則每一步都有殊勝的功德;但是,如果爲了經商而前往拉薩,順便去朝聖,就沒有什麼功德。
此段是從反面說明,若對“中、下士法類是上士道支分之理”沒有生起愛重心,就會障礙發心或者失去大利義,所以對此理應當殷重修習。
醜二、上士道之正行分二:一、受取菩薩淨戒律儀的次第與修理 二、受已如何學習的次第與道理
寅一、受取菩薩淨戒律儀的次第與修理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于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爲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爲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于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如是,在修習中、下士道以及善加修習如上士時所說之道後,應在相續當中,隨力令生真實的菩提心。其次,爲了使菩提心極其堅固的緣故,應當首先修大乘不共皈依,然後受持願心儀軌;經由如理受持願心儀軌之後,應當勵力修學願心學處。複次,又應多多修習欲學的意樂,也就是想要學習六度四攝等菩薩行的心。如果以至誠心發起欲學的心之後,應當決定受持行菩提心清淨律儀。
“不共皈依”:由于相信叁寶能作救護,而産生希求叁寶救護的心,這是“共皈依”;不只是希求自己解脫,而且以大悲心,爲了救拔一切有情之苦而求證佛果,由此生起皈依叁寶的心,就是“不共皈依”。
此段是依照《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正受菩薩戒的次第而作解釋,也就是廣大行派受學菩薩戒的次第。
寅二、受已如何學習的次第與道理
【次應舍命莫令根本罪[10]犯染著,余中、下纏及諸惡作[11],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于如所宣說,出犯門[12]中善爲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
正受菩薩律儀之後,應當甯可舍棄身命也不要犯下或染著根本罪,也應努力不要染著其它中、下纏和諸惡作等;假如有所違犯,也應通過所說的除罪儀軌如法忏悔淨治罪業。此後,應當總的修學六度,而在六度中,特別應學止觀。
下文即別說止觀。
【特爲令心于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13]。《道炬論》說爲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沃于余處亦說爲發毗缽舍那,故爲生觀亦應修止。】
在總學六度當中,特別爲了讓心堪能隨意安住善所緣之故,應當善巧學習以寂止爲體性的靜慮。《道炬論》中說,爲了引發神通的緣故,而修習奢摩他。然而這只是一例,阿底峽尊者在其它地方也說到“爲了引發毗缽舍那”,所以,爲了引發勝觀同樣也應修習寂止。
【次爲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接著,爲了斷除二種我執的系縛,應對二種無我空性之義生起定解,然後應當護持無錯謬的修法,而成辦以智慧爲體性的勝觀。
以上概略交待了上士道的修學次第,具體內容將在上士道中廣說,此處不多解釋。
醜叁、叁士道可攝于叁學、二種資糧之中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爲戒學。奢摩他者,是叁摩地或爲心學。毗婆舍那,是爲慧學。】
如同《道炬釋》所說:除了修習止觀以外,從學習菩薩行戒學處以下,都是戒學;奢摩他是叁摩地或叁學中的定學;毗婆舍那是慧學。
以下爲了通達劃分與歸攝,而將一切道歸攝于二種資糧當中。
【複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廣大道次。發起叁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谛甚深道次。應于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複次,奢摩他以下是方便分的福德資糧,依于世俗谛的廣大道次第;發起叁種殊勝慧學,是般若分的智慧資糧,依于勝義谛的甚深道次第。應對甚深與廣大二道的次第和數量決定,以及對僅僅以智慧和方便其中一分不能成就菩提的道理,發起大定解。
“叁種殊勝慧學”:一、通達勝義慧,就是由總相或由現量覺悟無我實性;二、通達世俗慧,即善巧通達五明處慧;叁、通達饒益有情慧,即通達能引有情今生、來世無罪義利。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谛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谛翅,乃能超過。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通過上述道理即可了知,若要度越諸佛的功德大海,猶如鵝王般的佛子,必須是由展開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谛翅膀,以及善巧通達二種無我真實的勝義谛翅膀,依此雙翼才能度越。因此,佛子並非只取深廣二道中的一分,便能度越佛功德海,就像不是折斷一只翅膀的鳥兒所能飛越。
【如《入中論》雲:“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衆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鵝王”比喻六地菩薩。“白廣翅圓滿”比喻六地菩薩具足成就世俗廣大道次第和真實義甚深道次第。
如《入中論》說:具足潔白豐廣雙翼的鵝王菩薩引導衆生群鵝,又憑借往昔所修善根的風力,飛越諸佛功德大海而抵達佛地。
因此,若要完成菩提道,必須具足深廣二種道次第的雙翼;如果只有其中一者,必定不能飛越。不只是《入中論》,《般若攝頌》和《六十正理論》也這樣宣說。
以上宣說叁士道可攝入叁學與二種資糧…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