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44

  ..續本文上一頁方面,專門籌辦准備要在今生長久安住的事,不能准備後世的資糧,而在籌備現法的期間,一旦被死主攫獲,就要滿懷憂悔地死去,所以應當發起今日必死的心。

  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中有一則公案:

  有一位僧人,由于長年患痨病而久臥病榻,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自己必定會死的想法。如果有人對他提到死亡,他就會十分不悅。當時,蓮池大師命人轉告他趕快籌備後事,一心正念,他卻說:“男子生病,最忌諱在生日之前死去,等我過了生日之後再作考慮。”當月的十七號是他的生日,怎料在生日的前一天,他便忽然去逝了。這位僧人死前,仍然執著自己今天不會死,所以不能及時籌備前往後世的資糧,下場非常可悲。

  大恩上師在《厭離今生之歌》中說:“心中雖有人生定死之信念,然而未于死時無定精進修,從生至今之間多年已逝去,修此聖法成就心中無把握。自然而然之中造下諸多罪,漸積各種惡行心中無處容,若于今日死主閻羅忽降臨,去處唯有惡趣此外更無有。雖獲暇滿未得佛法精華義,雖遇上師未勤習學密意行,雖獲甚深教言煩惱未對治,一生空過生起猛厲悔恨心。”

  辰叁、執今日必死的利益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爲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這是從功德門宣說,執著今日必死的利益。

  如果每天都能籌辦准備死亡之事,那麼多數都能成辦後世的義利。即便沒有立即死亡,造作這些善法也是很好的;若當日便死亡,那這樣做尤其必要。譬如,自己有一個能作猛利損害的大敵,從今天起到某日之間,知道他肯定會來,但是不能確定哪一天會來,所以必須每天都對他謹慎防備。

  印光大師早年在普陀山法雨寺時,鮮爲人知。永嘉的周孟由兄弟到普陀山參訪時,見印祖的寮房上寫著“念佛待死”四個字,便知其中定有高人,于是叩關頂禮,才發現裏面住的是印光大師。後來印祖在蘇州報國寺閉關時,關房門上貼有警策文:“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蒙鑒愚,真是蓮友。”而且印祖念佛時,就在佛堂內貼上一個大大的“死”字,以時時警策自己。

  辰四、總結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于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想法,下至能夠憶念自己多半會死,如此便能修作所要前往後世的義利,不再爲了要在今生長久安住而作籌備。如果沒有生起這樣的意樂,由于見到還能長久安住世間,便會籌備現世的利益,而不會修作後世的義利。

  以下再以比喻說明此理。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譬如:若想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就會計劃、准備要長久住在那個地方所需之事;如果不想久住而將前往其它地方,那就會籌備下一步的事。因此,每天必須都要發起今日必死之心,這樣才能一心成辦後世的利益。

  在勸誡必須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後,下面接著說如何發起此心的方法。

  卯二、思惟死無定期的叁種因相分叁:一、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無定 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極少 叁、思惟身體極微弱故死無定期

  【此中分叁。

  由思惟叁種因相,而決定死無定期。

  辰一、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無定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余處者,各各于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准,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爲壽長際,即于現在老幼中年,于何時死,皆無定故。

  這段是總的從對比四洲人身的壽量,特別從現今的情況,來說明南贍部洲的壽量無定。

  總的來說,北俱盧洲的壽量決定,其余東勝身洲、西牛貨洲,雖然各自能夠安住的壽量並不決定,但大多數也能有一個定限。

  唯獨南贍部洲的人壽極不固定,因爲:劫初時的人壽命長達無量年,到了劫末則須以十歲爲最長的壽量;而且當今時代,人在老、幼、中年何時死亡,都沒有定准。(論中的“故”,表示通過南贍部洲總的壽量無定、特別現今時代壽量無定這兩個方面,來思惟南洲壽量無定。)

  下面再以教證詳細解釋上述第一種因相。

  首先引用教證說明,南贍部洲“總的”壽量無定之理。

  【如是亦如《俱舍論》雲:“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俱舍論》中的這一頌,玄奘大師翻譯爲:“北洲定千年,西東半半減,此洲壽不定,後十初叵量。”在四洲中,北洲的壽量決定爲一千年;西洲與東洲的壽量大多也有定限,即西洲的壽量是五百年,東洲爲二百五十年,因此說“西東半半減”;南洲的壽量極不固定,劫末時只有十歲,劫初時壽數無量。

  我們這個世界劫初的人類福報極大,當時的人壽爲八萬四千歲。現今如果有人活到一百歲,已經非常稀有,但在劫初時,五百歲也僅僅是幼童的年齡。那時天空沒有日月,人類的身體自然會發光,而且人人都有神通,能夠自在地飛行,吃的也是甘露而不是五谷雜糧。但是隨著人類的煩惱、惡業日漸增盛,人的福報也逐漸地消減。以壽命來說,從八萬四千歲減至百歲,今後仍將一直衰減,一代不如一代。到劫末時,人壽只剩十歲,那時人類的嗔恨心極其粗猛,人們互相殘殺,沒有絲毫寬容之心。這是在一劫當中南洲人類演變的無常狀況。

  相比之下,北洲的人壽固定,古代是一千歲,如今也是一千歲,而且人類生活的狀況也很穩定。這樣一對比,便知我們所處的世界確實變化迅速。

  有人疑問:爲何南洲的人壽會從劫初的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呢?

  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心識轉變很快,由于人類內在的煩惱和業力變化極快,而導致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迅速遷變,尤其當今這個時代,短短幾十年便讓人不識舊面。若能活到二百歲,縱觀十代人的遷變,定會深刻理解佛說“南洲人類無常”之理。因爲南洲人類的心識變化很快,以此感得異熟壽命也變化極速,從劫初到劫末一直不斷在變化,而無定准。

  縱觀整個大劫的狀況,便知南洲人類的壽量不斷變化,至今人壽已減至七十歲。然而,這個時代的人類能否都活到這個歲數壽盡而死呢?以下就引經說明,南洲特定某一時代的壽量無定之理。

  【《集法句》雲:“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經》說:今天上半日見到的許多人當中,到了當天下半日便有死亡而不見的;今天下半日見到的許多人,到了隔天上半日就有死亡而不見的。

  的確,我們南贍部洲的人類,有的上午還好好活著,到下午就死了,有的下午還活著,但隔天早上就死了。這些情況都是現量可見的。

  【又雲:“若衆多男女,強壯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産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該經又說:如果許多男女老少和壯年人也都毫無次第地死亡,又怎能保證某人還年輕,所以肯定能存活呢?有一類人死在母胎中,如是有剛一出生便死了,又有剛開始能爬行時就死亡的,也有能走路時就死去的,有些是在老年死去,有些是在幼年夭折,也有正當中年時喪命的,人們活到各自的壽限時,都將一一死亡,就像果實成熟之後,紛紛墮地。

  關于“猶如墮熟果”,還有這麼一段公案:

  一次,世尊和比丘們一起來到樹林當中,世尊看見樹上有果子掉下來,就應勢教導弟子:“比丘們!人的生命都是脆弱無常的,就像這個成熟的果實從樹上掉落一樣。”

  以上這兩段教證主要是說明,在目前人壽七十歲的時代,人類是在老年、中年、少年、幼年何時死亡,皆無定准。

  以下宗大師將上述的聖言現爲教授。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我們應當作意自己平時所見聞到的事件,例如師長、朋友、眷屬等,在壽命還沒有到盡頭時,忽然因爲內外死緣的損害,而在心願尚未完成時便匆匆離世。這樣作意之後,自己心想:我也必定會是這種情形。應當反複思惟,讓自相續中生起必死的心。

  此處的關鍵是要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來思惟,即通過自己耳聞目睹的現實事例,引發強烈的感受,這樣才能觸動內心。當我們親眼目睹身邊的人死去,便會想到自己也難免一死,所以應從自己身邊的人事去思惟。譬如:思惟親人、朋友、鄰居、上師和道友等是怎樣突然死去的,這樣比思惟一個陌生、沒有實際體會的事更具有力量。因此,宗大師教導我們,應當作意自己所見聞的死亡事件,並且要再叁思惟,使自己真正發起必死之心。

  小結

  所立:與其它叁洲相比,南洲的人壽極不固定。

  能立有二:一、人類的總體壽量不定,從劫初的無量歲,減至現在的七十歲,到劫末時只剩十歲;二、人類現在各自的壽量不定,不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等,不論有無怨敵、疾病等,不論是否已經圓滿成辦事業或修行等,死期均不固定。

  比喻:一棵樹上縱然同時結了許多果實,最終每顆果實成熟落地的時間卻不一定;百花縱然同時盛開,最終每一朵花何時凋零卻不一定;水泡縱然同時形成,最終每一個水泡何時破滅卻不一定。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