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由無垢正理對真實教義獲得了定解,並不是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狀態,也不是人雲亦雲。引生定解之後,習氣得以堅固,就能生起堅定的信念,而不退失安忍的修行。
酉二、安受苦忍的修法分五:一、安受苦忍的自性 二、修安受苦忍的必要 叁、修安受苦忍的原理 四、修安受苦忍的方法 五、所應忍苦的方面
戍一、安受苦忍的自性
安受苦忍的自性,即修行遇到種種痛苦時,能安然忍受而不動心。
戍二、修安受苦忍的必要
思惟:無始劫來,我們造惡無數,在識田中種下了無量苦種,當因緣和合時,苦果就會現行。假使苦果成熟時不能轉爲道用,又與無明結合,就會引發嗔恚或怯弱,後果極其可怕。因爲嗔心一旦生起,就會燒毀功德林,而內心怯弱,則會從大乘道中退墮。很多人遇到突如其來的痛苦和違緣時,因爲缺乏修安忍的基礎,便導致道心退失。
若能事先學好安忍的方法,依靠安忍力就能將痛苦控製在最小的範圍內,而不引發內心的憂苦等。若能更進一步將苦轉爲道用,更能把苦受的程度降至最低。這就是修忍的必要。
修忍應當事先培訓,以便讓自己在面對痛苦時有能力轉爲道用,從而保證修行精進不退。
戍叁、修安受苦忍的原理
就像光明和黑暗互相淩奪(明存暗滅,暗存明滅),安忍也與其違品相克,如果無法遮止違品——怯弱和嗔恚,就不能修成安忍,而要遮止怯弱、嗔恚,又必須從根找出對治的方法。
嗔恚的根源是緣取不可樂相,怯弱的根源是緣取怖畏相。若能如理思惟觀爲可樂相,再緣彼作意引發歡喜心和勇悍心,一旦串習堅固,就能令心不動而修成安受苦忍。
戍四、修安受苦忍的方法分叁:一、調整看待苦的心態 二、改變對苦和受苦的看法 叁、正式訓練忍苦的次第及其效果
亥一、調整看待苦的心態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修行如同打仗,敵人就是心中的煩惱。所以,應常自問:我了解自己嗎?我認識煩惱的相狀和生起的次第嗎?我明白自己的反應都是錯誤的嗎?唯有知道自己是如何地顛倒,才會有意識地調整,否則只有屢屢敗在煩惱的手下。
一、以往看待苦的心態
十二緣起中,有一環是“受緣生愛”,即:當苦受來時,隨即引生乖離愛——內心的排斥感。這說明我們一向習慣視痛苦爲敵人,“敵人”來了,立即以不歡喜心對待。這就是我們一貫的老態度。
二、審視這種心態有何必要
首先,應從兩方面觀察:事情發生了,若能解決,就應著手處理,不必不歡喜;如果已經無法挽回,不歡喜也無濟于事。可見,不歡喜只是無明作用下無意義的反應(凡是好的心態皆應與緣起相應,且能起到正面的作用。現在生起這種反應,則說明心已經迷亂了)。
其次,觀察後果:不歡喜的心態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連小苦也難以忍受,會令苦受增強;而且,倘若嬌弱成習,就會喪失忍耐力,後果十分可怕。
人最根本的是心,心沒有力量,任何事情都無法成就。脆弱不堪的心豈能戰勝無始積習?又豈能荷負利生重擔?心力弱小的人不戰自敗,連世間小事尚且難以圓滿,何況了生死、度衆生的成佛大業。看到這一後果之後,即應下定決心破除這種心態。
叁、調整心態
無論發生何事、遭遇何種困難,都不必憂惱,只有以平靜、積極的心態面對,才能改善事態。
知道這一點之後,應時時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心,痛苦來時若起憂愁,應立即提醒自己“錯誤反應又來了”,當下轉變態度。
比如:天氣陰冷時,心髒病發作,心隨境轉,心情馬上低落。這時應想:病若能好,就不必不歡喜;若一時好不了,不歡喜也只會加深痛苦,我應放寬心境,讓心歡喜起來。
又比如:到了周一又要開始一周繁忙的工作,一提起工作就感到厭煩。這時應想:若能改變現狀,我應當歡喜;如果暫時無法改變,不歡喜只會讓心更加難受,不如平靜地面對。
亥二、改變對苦和受苦的看法分二:一、改變對苦的看法 二、改變對受苦的看法
金一、改變對苦的看法
若讓世人談談對苦的看法,他們會說:苦是吞噬我的惡魔,粉碎了我的美夢;苦是泥沼,讓我一蹶不振;苦是監獄,讓我得不到自由;苦是陰風慘雨,使我的生活沒有陽光,讓我對自己、對這個世界失望。
如果未曾深入佛法,不懂得萬法唯心,見不到深廣的緣起,往往會生起這種顛倒的認識,過于誇大渲染苦的不可愛相,從而遮蓋了智慧,致使對于苦的功德渾然不知。
苦有哪些功德呢?苦能讓人深刻反思;苦能讓人懂得珍惜、懂得慚愧;苦能引發同情心、悲憫心,使人關心苦難的衆生;苦能提醒人們輪回是苦海,並非樂園;苦能讓人引發出離心;苦能令人謙卑,知道自身的渺小,一掃過去的狂傲;苦能讓人誠心皈依叁寶,爲解脫苦海而勵志修行;苦能讓人厭離喧鬧、浮華,回歸平淡樸素;苦能讓人敬畏,知道因果不虛;苦能讓心深沈,淨除妄念;苦能讓心成熟,不再幼稚膚淺;苦能鍛煉毅力、耐力和定力。總之,在苦難中磨煉,能激發心力,讓人心升華。
以叁士道來看,修叁士意樂都不離思惟苦。具體而言:
思惟惡趣之苦漫長、難忍以及苦因繁多,由畏懼心推動,爲了避免後世墮入惡趣,而盡力斷惡行善。所以,以思苦爲契機,才能引發以後世爲重的下士意樂。
思惟叁有都是苦性,皆不出死死生生。若能見到五取蘊純粹是苦苦器、壞苦器、行苦性,由此才能厭離生死、發起出離心。從此一心勤求出離生死,而徹底轉變行爲取向,因爲以往不論做什麼,都離不開耽著輪回的心,而現在對叁有徹底失望,一心只求解脫。因此,以思苦才能把人心從樂著生死引向解脫道。
思惟有情的苦難是何等深重、漫長、無量無邊,才能發起願爲有情拔苦的悲心,從而生起利他爲主的上士意樂。因此,思惟苦能讓人發起廣大心力,荷負起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重擔。
總之,希求增上生之心、出離心、菩提心,都是通過思惟苦而引發的。所以,佛說以八苦爲師,苦的確是教導我們如理取舍最好的老師。
這樣如理思惟苦的功德之後,就能徹底改變對苦的認識。思惟之前,認爲苦充滿了過患、毫無益處,是不可愛之法,因此而排斥苦。思惟之後,認爲苦是良師益友,能多方面滋長善根,讓心靈成熟,增上覺悟,是成道的逆增上緣,由此對苦生起歡喜心。
了知苦的功德之後,應事先將苦修爲願境,即應數數修心,不斷思惟:但願有痛苦降臨,給我多一些修出離心、慈悲心的機會。或者想:但願痛苦多來些,讓我知道慚愧,知道忏悔,知道皈依。或者想:有多少苦降臨,就有多少自他相換的機會,痛苦多來一些,就能多代衆生受苦。應當有“受苦我歡喜,享樂我不喜”的心。
金二、改變對受苦的看法分二:一、思惟解脫等大利益 二、思惟能遮止無量大苦的勝利
關鍵是要認識安忍痛苦難行的利益,若能對此生起勝解,便成爲安受苦忍的依處。
木一、思惟解脫等大利益
一、思惟:無量世中,我爲了五欲都能不畏辛勞,但結果只是造下無量苦因;而現在,我是爲了成辦自他無量利樂而修行佛法,比前者高尚無數倍。因此,縱然苦難超過前者百千萬倍,我也應當歡喜接受。
思惟的結果:令心振作起來。
平常還可以運用以下九種思惟,來振奮自心。
或者想:有幸能攝取生命的大義,再苦、再累我也歡喜。
或者想:過去對那些增長愚癡的事,我都能通宵達旦地埋頭苦幹;現在我有幸能實踐真理,苦難再大我也要克服,即使爲求證真谛而死,我也心甘情願。
或者想:過去爲了自己追求財富、地位,都能不惜代價;今天爲了全法界的衆生謀求安樂,更應當不懼任何辛苦。
或者想:若能攝取到一分智慧和福德,能爲有情奉獻心力,無論受多少苦都值得。
或者想:邪教徒都能爲教獻身,我是佛弟子,爲了佛教而受苦,是極其光榮、有意義的事。
或者想:現在是我報答佛恩、師恩、父母恩、衆生恩的時候,再艱苦我也要好好以修行來報恩。
按這樣思惟來激發自己的大乘善根。
二、思惟:誤入邪道、黑道的人,尚且能夠忍受各種大苦(五火燒身、生吞鐵丸、嚴刑拷打、日夜修煉等),還有修外道功法、學武藝的人,也能頂嚴寒、冒酷暑勤修苦煉,我是爲了正法而修行,爲何反而不如他們刻苦?
思惟的結果:對受苦發起無畏之心。
木二、思惟能遮止無量大苦的勝利
思惟:爲了修行而忍受眼前小苦,總的能讓我脫離無邊生死,特別能讓我永斷惡趣無量衆苦,我理應歡喜!
此處,關鍵是要觀察“眼前小苦和久遠大苦的差別”。以眼前的小苦換來永世的安甯,這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如此思惟之後,會生起樂于受苦的歡喜心和難行能行的無畏心。
通過修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內心。以前,我們的見識狹窄,都是從我愛執出發,在受苦時不是自艾自憐,就是怨天尤人。現在,若能按上述正理思惟,拓展見識與心量,則在遭遇任何痛苦時都能轉爲道用,轉爲修道助緣。
亥叁、正式訓練忍苦的次第及其效果
首先,要知道安忍的力量是從對境上練就的,因此要借事練心,從事相上鍛煉心力,紙上談兵無濟于事。
其次,要知道修習的次第,須從小處起修,再逐步提升,而不是一開始就做力所難及的事,否則身心承受不了,極易退失道心。因此要循序漸進,先對小苦修忍,再逐漸讓忍力增強。
對此,可以理成立:顛倒識以苦爲樂,串習堅固時,對苦尚能安住樂想,何況以如理作意對苦作安樂想,一旦串習到量,更能讓心安住于安樂想中。
戍五、所應忍苦的方面
這是指《菩薩地》所說的依止處等八處。大乘菩薩必須對此八種忍苦之處,運用上述安受苦忍的修法。這是告訴我們,大乘菩薩無論生活…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