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德汪洋”。也因此而成爲殊勝福田。

  《贊僧功德經》說:“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衆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衆。善心僧中施掬水[1],獲福多于大海量,微塵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寶無有盡。若人當來求遠離,越于生死貧窮河,應當速疾志誠心,于僧寶中樹因果。于此最妙良福田,若有種植功德子,當來收獲無邊畔,猶如雲中含大雨。(如意寶般的大德僧伽,能長養衆生的功德種子。在能給予人天妙果的良田中,最好的莫過于佛法僧衆。能以善心向僧衆供養一掬之水,所得福德過于大海水量。大地上的微塵尚能數清數量,供僧的福德卻無有窮盡。如果想越過生死貧窮的苦河,就應當快快地以至誠心在僧福田中樹立因果。如果在最妙的僧田中種下功德種子,將來福報無邊無際,就像雲層中蘊含了傾盆大雨。)”《隨念叁寶經》說:“所應惠施,普應惠施。”就像在良田中播植了種子,便能收獲累累碩果,在無上的僧寶田中大興供養,能産生無量、最殊勝的利樂果報。

  總之,認識到了十方僧衆由于修學聖法而具有廣大功德之後,應當深信僧衆是無上福田,盡心盡力地承事供養,因爲僧衆有威神之力能生無量福德的緣故。

  戊五、獲勝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如果有人供養此等自恣僧,可以獲得拔苦和與樂兩種利益。出叁塗、得解脫,是拔苦利益。衣食自然、福樂百年、入天華光,是與樂利益。

  “六親”指父母、兄弟、姐妹,又有父親和母親方面的六親[2]。“眷屬”指夫妻、仆女、一切表裏親戚等。“應時解脫”就是在齋僧的當時,父母、六親眷屬便獲得解脫。“解脫”指脫離了惡趣之苦。以供僧的力量消了業障、增了福德,所以不得衣食轉爲衣食自然,總的是表示獲得了人天快樂。如果爲健在的父母供僧,能使父母福樂百年。如果爲七世父母齋僧,可以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由于受生天界不由胞胎,所以說“自在化生”。妙花光明是描述諸天快樂的景象,所以說“入天華光”。

  從經文上看到,不只度脫生身父母,而且兼度六親眷屬;不只拔濟餓鬼苦難,而且超離叁塗;不只超度亡者,而且利益現在。可見功德宏深,不可思議。所以佛說“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更深地解釋:“衣食自然”,擴充至極,所謂慚愧衣、如來衣、禅悅法喜食、第一義食,都是自然。“自在化生”,擴充至極,指意生身獲得自在。“入天華光”,萬行(解脫)是花,般若是光,第一義(法身)是天,安住叁德秘藏(解脫、般若、法身)爲“入天華光”。總之,佛經有無量義,淺深隨機,小大由心,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丁二、教衆僧受供之儀

  【時佛敕十方衆僧,皆先爲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衆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佛教授了孝子供養的方法後,又教導衆僧受供時應行的軌則。

  佛敕令十方衆僧:首先應爲施主家咒願,願其七世父母離苦得樂。咒願時“行禅定意”,就是需要收攝散亂,一心專注地觀想咒願。之後再受用食物。而且,開始受用食物時,首先需要供在佛前,如佛塔或殿堂中的佛像前。衆僧咒願完畢,再進餐享用。

  容易忽略的是“利他咒願”、“行禅定意”。咒願就是爲施主求願,比如叢林清規,赴粥飯時唱:“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就是祈願施主以此供養能獲得無有邊際的福報,究竟獲得永久安樂。又如唱念“所爲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供佛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也是咒願爲求安樂而供養僧衆的施主,必定獲得世出世間的安樂。總之,不能癡心受供,要預先知道施主供養的所求。像這裏,施主是祈求七世父母離苦得樂,因爲信賴僧衆是殊勝福田,能生殊勝利益,所以才盡心竭力地供養。因此,在受供時要懷有利他心,爲了成辦施主的願望,使他獲得大果,而誠心地咒願。

  其次“行禅定意”,它的必要是使咒願成就。《入行論》說:雖然長時間修行念誦、苦行等,如果內心散亂修習,佛說無有義利。意思是,一切散亂的善行,得果是很微少的。可見在咒願時,妄想紛飛、閑談雜話,是難以成辦施主利益的。有句話說“叁心未了水難消”,叁心指攀緣過去、現在、未來的妄想,咒願時不能叁心二意,否則滴水供養也難消受。必須把虔誠融進去,誠心地爲施主求願,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像世間技藝,射箭、書法、下棋,都需求全神貫注地投入,才能出神入化。比如射箭,心一分神,就不能射中靶心,所以“定”是事業成就的基礎。何況佛法,全憑心力要使存亡獲福、超出苦輪,更需要全心地融入。因此,受供者要記牢:“行禅定義,虔誠咒願。”

  乙叁(當機獲益脫苦)分二:一、孝子獲法喜益脫憂愁苦 二、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

  丙一、孝子獲法喜益脫憂愁苦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衆,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指佛教示方法的此時。目連、諸比丘、諸大菩薩皆大歡喜,目連的憂愁也頓時瓦解冰消。

  目連與大衆都同有報恩之心,現在聽佛說供僧“能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父母有救、衆生有救,所以生大欣喜。目連不能救拔母親的苦,內心憂愁難解,聽了佛的開示,知道母親一定能度脫,所以頓時釋懷。

  丙二、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

  【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時”指目連供僧、衆僧咒願享用食物之時。就在當天,尊者的母親脫離了一劫餓鬼之苦。證實佛說“父母六親應時解脫”真實不虛。

  六通羅漢尚無力拔除的罪業深根,供僧一日便頓脫苦難。可見十方衆僧的威神不可思議。蕅益大師贊歎:“積罪重殃,壽同造化。法音方演,果報消亡。”長期累積的深重罪業本來要在惡趣受報,壽量像天地造化般漫長,然而佛的法音剛一演唱,長劫果報頓時消亡。可見法門殊勝。類似《觀經》中的韋提希夫人,初聞十六觀門,就頓悟無生法忍。大哉佛法!真乃起死回生之妙藥,離苦得樂之靈丹。

  甲叁(流通分)分二:一、申請 二、贊答

  一部經的流通分,就像手腳運行無滯一樣。本經的流通分是要使這孝慈法門普遍流通世間。

  乙一、申請

  【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衆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否?

  尊者以推己及人之心普爲後世的佛弟子向佛請問:弟子的生身母親蒙叁寶功德力、十方衆僧威神力,已脫苦難。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也應當供奉“救倒懸盆”救度現世和累世的父母嗎?

  我有父母,人亦有父母。我讓父母得救度,也應讓一切人的父母得救度。這就是“君子愛其親,以及人之親”的善心推廣。更徹底地說,一切人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父母,所以不僅要救度現前父母,而且要救度未來一切人的父母。以這樣的發心而請問。

  目連尊者是這樣做的,我們也應當見賢思齊,把這孝慈法門講給一切人聽,讓一切人都修報恩行,這才是大乘的利他行。

  乙二(贊答)分叁:一、贊許 二、正答 叁、奉行

  丙一、贊許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

  對于目連的請問,佛非常贊許,贊歎他“大善!快問”。這一問能使後世佛門孝道大行,能啓發無數佛弟子的報恩善心,所以是“大善”。“我正欲說,汝今複問”,所問處正是欲說處,契合佛心、暢佛本懷,所以是“快問”。

  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上說:如來爲利一切父母,常常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頭目腦髓、國城、妻子,乃至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持戒、布施、多聞、禅定、智慧,乃至具足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了孝養父母,知恩報恩,因此能于今日速成佛道。

  又在《六度集經》上說:我生生世世奉持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成爲天中之天,叁界獨步。

  又在《賢愚經》上說:我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以身肉救濟父母危難,以此功德,上成爲天帝,下成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都是孝順福德所致。

  “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佛自己多世累劫常常修持孝行,佛的修行、佛的成佛度衆生,都是爲報父母恩,以這報恩也成就了自己極崇高的功德。所以佛最歡喜佛弟子修持孝慈法門。佛說:我不但現在贊歎孝慈,我在無量劫中也常常稱贊(《雜寶藏經》)。

  丙二(正答)分四:一、教起行 二、教發願 叁、教常作 四、勤修持

  丁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教起行”,意思是,教令出家在家、富貴貧賤一切人等都應發起孝慈之行,具體是說,一切人都應當首先發起殊勝心,救度現世和七世的父母;在殊勝時,即每年七月十五佛所歡喜的僧衆安居圓滿自恣的吉祥日;在殊勝田即十方自恣僧中;盡心盡力地以百味飲食安放在盂蘭盆中作殊勝供養。

  人不論出家在家、高低貴賤,都同樣得過父母的養育恩德,所以誰不該報恩盡孝呢?不報恩盡孝,不但非佛弟子,並且不可稱爲人類。《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如果棄舍大恩父母,于下等人尚不應理,怎麼能隨順我所修習的大乘法門?因此一切修行人都應當荷擔報父母恩的重擔。《弟子書》說:“嬰兒始産全無能,飲誰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舍?(嬰兒剛生下時,無力生存,是飲誰慈心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苦心養育自己的母親,即使最下等的人,也不願舍棄。)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衆生孰樂舍?(是得誰的腹部安住才孕育成人?是得誰慈悲小心的呵護?如今母親孤單無依漂泊苦海,誰願意抛棄慈母,只顧自己解脫?)烏鴉有反哺之義,羊羔有跪乳之恩,作爲人倫,怎能不修報恩?《無邊功德贊》說:“爲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往昔或作過我父,或曾是我子,曾經承事我、饒益我,舍棄親人而自求解脫,並非我所修之法。因此我發願度脫無依無靠的父母衆生。)”

  經中“皆應先爲”,是指不必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做。父母在生日,正是盡孝時。事先爲父母種大福田,生時福樂百年,死後往生極樂,令父母生安死安,才是盡了孝慈。或者,孝慈本出于天性,事先就應發起報恩心,不必等到催促了才做。

  “佛歡喜日”,是指在僧自恣日這一天,僧衆互相規過勸善,尊崇道業,能令正法久住;而且施主也能由此修供作福,廣行孝慈,所以大暢佛的本懷,稱爲佛歡喜日。

  丁二、教發願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佛又教導我們,在設盂蘭盆供的同時,要配合自己的發願。一切行門,都以願爲前導,只有心中誠心地發願,才能集合十方衆僧的福德功勳,將這份力量轉向父母離苦得樂。

  切記自己發願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發願,所修福德就成了無所趨向。因爲不以心發願,福德並不會自己往所願的方面去實現;而且不爲父母發願,也不能算是孝慈之行。所以爲父母發願是根本因素。

  佛教導我們這樣發願:以此功德,願我現世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有一切苦惱憂患;又願我七世的父母,遠離餓鬼之苦,生于人天,享受無邊的福樂。

  這是佛舉例說明。我們學了大乘法,應當自拓心量,不僅發願救度七世的父母,還要加上發願普度塵沙劫來的父母。這才是無上的孝行。

  丁叁、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又殷切地教導說:凡是我的弟子,修孝順的人,應當念念中常常憶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都以孝慈之心憶念父母恩德,盡心盡力地作盂蘭盆,供養佛和僧衆,以報答父母長養慈愛的恩德。

  古德說:“父母結愛,既念念不離心;孝子報恩,須年年不絕供。”父母心心念念地慈愛我們,不論呆在身邊還是出門在外,都時時挂記我們。孝子知恩圖報,應當年年不缺供養。

  丁四、勸修持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信受,叫做奉;專一憶念,叫做持。

  佛勸導一切佛弟子都應奉持孝慈法門。不依教奉行,豈是佛的弟子。所以我們應遵照佛的教導,年年設盂蘭盆供,讓這一天成爲所有佛教徒的報恩節。

  丙叁、奉行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佛說法的此時,目連比丘和在家、出家四衆弟子都歡喜奉行。

  以上是依照蕅益大師《盂蘭盆經新疏》、慈舟法師《盂蘭盆經講錄》等編集講述而成。

  

吉祥圓滿!

  


  [1] 掬水:用雙手捧取的水。

  

  [2]“父六親”,伯:父之伯,于己爲伯祖。叔:父之叔,于己爲叔祖。兄:父之兄,于己爲伯。弟:父之弟,于己爲叔。兒:父之子,于己爲兄弟。孫:父之孫,乃兄弟之子,于己爲侄男。

  “母六親”,舅:母之舅,乃外祖母之兄弟,于己爲舅公。姨:母之姨,乃外祖母之姊妹,于己爲姨婆。兄:母之兄,于己爲舅。弟:母之弟,于己亦爲舅。兒:母之女,于己爲姊妹。孫:母之孫,乃兄弟之子,于己爲侄女。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