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忍波羅蜜

  

安忍波羅蜜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忍之自性

  趣入修忍之方便

  忍之差別

  * 耐怨害忍

  * 安受苦忍

  * 思擇法忍

  修忍時如何行

  此等攝義

  安忍度總義

  思考題

  

  

  

忍之自性

  

  午叁、忍辱分六:一、忍之自性 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叁、忍之差別 四、修忍時如何行 五、此等攝義 六、安忍度總義[1]

  【忍波羅蜜多分五: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叁、忍之差別;四、修忍時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未一、忍之自性分叁:一、安忍體性 二、安忍違品 叁、安忍波羅蜜多

  【今初

  申一、安忍體性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衆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

  忍受其他怨敵的惱害,安然忍受自己身心所産生的衆多苦惱,以及善安住于法思勝解中,這叁者分別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思勝解忍(思擇法忍)的體性。

  大乘安忍,即是以大悲、菩提心所引起的叁類安忍中,心不擾動的善心狀態。

  《顯揚聖教論》說:“忍波羅蜜多,謂或因忍受他不饒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諸苦不亂性,或因審察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損害事,攝諸有情。”《成唯識論》說:“忍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彼所起叁業處性。”

  申二、安忍違品

  【此等違品亦有叁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叁謂不解無其樂欲。

  安忍的違品也有叁種:耐怨害忍的違品是嗔恚;安受苦忍的違品,是嗔恚和怯弱心;法思勝解忍的違品,是對正法因爲不解而沒有希求的欲樂。

  申叁、安忍波羅蜜多

  【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惟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爲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爲事[2]故。

  忍辱波羅蜜多的圓滿,唯一是由自心滅除嗔恚、怯弱、不解無其樂欲等修習圓滿,並非觀待令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因爲此事無法成辦,而且以調伏自心便能達成目的的緣故。

  上述理由有二:

  一、不可能讓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

  如果觀待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才能安立圓滿忍辱度,則應成諸佛都未圓滿忍辱度,因爲如今世間仍然遍滿了惡人。

  二、調伏自心便能達成目的

  此處“目的”,是指消除一切敵人和所有對立面。若想從外境上消滅所有敵人,根本無法辦到;而向內調伏自己的心,便能滅一切敵。因爲“敵人”、“對立面”都是以心假立的,一旦調伏自心,一切敵對自然消失,因此若想“天下無敵”,就應降伏自心,而不是一一去降伏外敵,“心中無敵”即“天下無敵”。

  總之,因爲無法讓外有情全都遠離暴惡,故忍辱度圓滿並非觀待有情離惡而安立。又因調伏自心即能滅除一切怨敵,所以忍辱度的圓滿,唯一是由自心滅除嗔等修到最圓滿而安立。

  《六波羅蜜多經》:“複次,若諸有情爲彼叁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藥叉、羅剎而來侵害,菩薩唯將安忍波羅蜜多能破彼軍,乃至八萬四千煩惱怨賊,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滅之。非唯如是,天魔大軍煩惱怨賊,乃至極下微小怨賊,亦以安忍而調伏之。是名安忍波羅蜜多。”

  【《入行論》雲:“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惟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入行論》說:嗔恚的對境——惡劣有情如虛空般無有邊際,誰能一一降伏?只要摧伏自己的嗔心,就等同摧毀了一切怨敵。因此,忍辱波羅蜜多的圓滿不必觀待嗔恚對境的窮盡。

  【“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惟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

  爲了不讓腳被荊棘等刺傷,而想以牛皮鋪滿大地,但是哪裏有這麼多牛皮呢?只要在鞋底釘上一塊牛皮,就等同以牛皮遍覆大地。

  【“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余。”

  同理,對于外在能損害的事物,我不能一一遮除,所以應當遮止自心緣對境起嗔,如此串習就能圓滿忍辱波羅蜜多,此外對于生嗔的對境不必遮止,也無法遮止。

  譬如,夢中顯現各種羅刹時,不必拿著刀劍一一消滅,只需止息夢心,所有恐怖境象便會消失。因此,智者除心不除境,而愚人除境不除心。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說:譬如,有人擔心腳被荊棘刺傷,而想以牛皮鋪滿大地,以免行走時的憂患。

  智者問他:你找牛皮的目的是什麼?

  他說:避免腳被刺傷。

  智者呵責他:笨人!不必如此,只需將一塊牛皮墊在鞋底,就能永遠不受傷,何需用這麼多牛皮鋪滿大地?

  同樣,凡夫處處結怨,手持刀劍想殺盡遍滿大地的怨家。菩薩見後深生悲憫,便告訴他:只要以安忍爲革履防護你的心,何需持刀殺盡所有怨敵?這就是安忍波羅蜜多。

  對于安忍波羅蜜,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曾幽默地說:“老拙[3]穿衲襖[4],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唐代寒山大士問拾得大士:“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

  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在生活中如此行持,就是修忍辱波羅蜜。

  

  

  

趣入修忍之方便

  

  未二、趣入修忍之方便分叁:一、思惟修忍之勝利 二、思惟不忍之過患 叁、攝義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多門,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

  趣入修忍的方便,雖然有很多門徑,比如《大乘莊嚴經論》中宣說了四種事,《攝大乘論》中宣說了五門,在其它典籍中還講到二十種方便等等。但此處則針對初學者,著重宣說修習忍辱的勝利和不修忍辱的過患。

  著重宣說此二者的原因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是勝解,如果通過思惟勝利和過患而引發勝解,就能推動自心趣入修忍,所以思惟勝利和過患是很好的方法。《大智度論》說:“菩薩智慧力,觀嗔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5]。”

  申一、思惟修忍之勝利

  【其中勝利,如《菩薩地》雲:“謂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于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修忍的利益,如《菩薩地》所說:菩薩首先觀察安忍有種種勝利,即能堪忍者來世怨敵少、乖離少、喜樂多,臨終時心無憂悔,死後轉生善趣、天界。

  觀察到安忍的利益之後,自己就能堪忍,能勸別人行持安忍,能贊美安忍的功德,見到行持安忍的人也能生起慶慰、歡喜之心。

  菩薩事先以智慧觀察爲何要安忍、安忍有何利益,以此思惟而在行爲上獲得決定。

  比如觀察:當別人損害自己時,如果加以反抗,彼此就成了怨家,今生是怨家,來世還是怨家,一見面就看不順眼。倘若換一種方式,容忍別人、呵責自己,甚至對損害者發悲憫心,這樣轉變當下的意樂,等流果也會轉爲善妙,將來便少了一個怨敵。如此不斷串修,心中不以任何有情爲敵,來世自然沒有怨敵。

  而且,與人結怨,對方也會敵視自己,這樣不忍之處越多,感得的乖離也越多,人際關系就不融洽。相反,若能安忍而不去傷人,來世感得的乖離就少,不論身處何種人群、成辦何等事業,都會得到衆人的支持。智者見到安忍的緣起規律,自然會選擇有利的緣起。

  此外,修習安忍,心便能安定不動;心若不動,身心便時時吉祥,心情愉快。臨終時心無悔恨,命終後將轉生善趣或天界。因爲,以安忍心不動氣,心境平和,即是上升之相。

  智者菩薩首先通過觀察,見到安忍有大利益,便由衷地發起修忍的意願,向往修忍、歡喜修忍、自覺修忍。因爲事先已如是思惟過,所以受到傷害時,菩薩會立即想起安忍的利益而不動心。

  菩薩不但自己堪忍,也會勸人行忍,並常常贊歎安忍的功德,見到能修安忍的人也會歡喜地祝賀他。

  總之,這一段講了“一因四果”。一因是“見忍勝利”,四果即“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慰意慶喜”。因此,以“思惟利益”爲前方便,自然能趣入後面一連串的善行。此一竅訣是非常適合初學者的方法。

  【《攝波羅蜜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