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文注釋的角度和漢譯有一些不同。現在按藏文作解釋:
所謂的作意,是指以前前的能所分別念熏習以後所産生的後後境義身顯現的分別作意。比如,我們現在産生的器世界山河大地、色聲香味等受用以及根身等顯現的分別作意,這是由于前前的二取分別熏習而現前的結果。這個後後位産生的二取分別作意,就是這裏所指的作意。
所謂對于作意無倒,就是對于作意的依處如理了知。
作意的依處是什麼呢?就是阿賴耶識,這就是現似二取顯現的因。阿賴耶識有兩種,就是種種習氣阿賴耶和成熟阿賴耶,從阿賴耶當中以種種分別心熏習的因的角度,就是種種習氣阿賴耶;以它的力顯現內外種種法的阿賴耶,就是成熟阿賴耶。這樣了知阿賴耶是一切諸法之因。
子四、于證悟雖現二取無實如幻故二邊不動無倒
于不動無倒,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有無不動故。
“義”就是能所二取所攝的諸法。“非有非無”就是不是真實有,也不是假相沒有。“如幻等”是比喻。“不動”是不遍墮于邊戲的意思。所謂對于不動無倒,就是了知二取諸法不是實有也不是全無,如是對于有邊和無邊不偏墮的緣故,叫做對于不動無倒。
比如,幻師變作象馬等相,這不是實有象馬等自性,但也不是全無,因爲在迷亂眼識前似有象馬而顯現的緣故。同樣,二取諸法,不是像顯現那樣實有,也不是全無,因爲在迷亂識前似有所取能取而顯現的緣故。假如認爲實有的二取,那就是偏墮于不空實有的有邊;假如認爲顯現一點沒有,那就是偏墮于什麼沒有的無邊,都是動搖。現在了知二取諸法實際無實有,僅僅有顯現,這樣不偏墮一向有邊或一向無邊,就是于不動無顛倒。
“等”字當中還包括陽焰、夢境、水月等等。比如水月,不是真正有水月的自性,如果認爲實有水月,那就偏在一向實有邊,在迷亂識前也不是沒有水月的顯現,如果認爲什麼顯現也沒有,連影子的顯現都不見,那就偏在一向無邊。證悟二取的相雖然是現但是實際不成立,像幻化一樣,這樣明白,這就是對于不動無顛倒的真實了知。
子五、于離二取之圓成實自相無倒
于自相無倒,知一切唯名,
離一切分別,依勝義自相。
對于自相無顛倒,就是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都是唯有假名,由此而遠離一切一切的分別,這是依靠勝義自相而宣說的。因爲以勝義自相來衡量,確確實實本來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色聲香味觸法這樣的自性,這些裏裏外外的諸法唯一只是假名。以無分別智通達勝義自相的時候,自然會遠離此者彼者等一切分別。如果依靠世俗自相來說,不但有名,還可以取種種差別相。所以,跟勝義就不一樣,勝義的自相衡量的時候,確實本來一切萬法遠離一切戲論,任何自性都不存在的,一切內外的諸法唯一就是一種假立,沒有自性的,所以我們就需要了知,出世間聖者無分別智慧通達勝義自相的時候,自然會遠離此者彼者的一切一切的分別。如果依靠世俗谛自相來講的話,剛上面所說一樣,不但有種種的名,還可以取種種的差別相,比如不僅有地水火風的名稱,還有不同的差別相。地是堅固,水是濕潤,火是暖熱,風是動搖。所以,這裏所說的自相唯一是勝義自相。于自相無倒需要了知不是從總的說,也不是講世俗自相,唯一就是說勝義的自相,所以,這裏說的自相唯一就是勝義的自相。
爲什麼說勝義自相遠離能取所取的一切分別呢?因爲聖者各別自證智的境界寂滅一切戲論,對于如是之義沒有此種彼種的差別,而且所現的種種不同的盡所有相,也不是像顯現那樣存在別別的彼彼自相。在勝義之中,一切諸法都沒有自性,僅僅是一種假名,所以一切法的自相唯一就是大空性。
子六、于了知諸法不離二取空之法性共相無倒
以離真法界,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此者,于共相無倒。
“真法界”就是指二取空的真如法界。
頌詞說:以離開二取空的法界之外,其他什麼法也沒有,一切法都成爲法界自性的緣故,所以,法性就是萬法的共相。所以法界稱爲遍行一切法的共相,也就是一切法沒有差別,平等都本來具有二取空的法性,所以法性是萬法的共相。對此如是通達,叫做于共相無倒。
子七、于以真如迷悟安立染淨無倒
知顛倒作意,未滅及已滅,
于法界雜染,清淨無顛倒。
如果沒有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叫做雜染;如果顛倒作意已滅,爾時法界叫做清淨。如實知見此染淨,就是于法界雜染清淨無顛倒。
所謂染淨,在有事上並沒有任何別別異體的存在,只是從自己執著我見等的顛倒作意沒有斷滅和已經斷滅的角度,對于有情稱爲雜染和清淨。這樣了知,就是于染淨無顛倒。換句話說:對于真如迷亂,反而生起執著種種邊戲的顛倒作意,這就是雜染。比如凡夫有執著常樂我淨四邊的顛倒作意,二乘有執著無常、苦、無我、不淨四邊的顛倒作意,這就是雜染。相反,對于真如證悟,就會滅除這些常或無常、我或無我等等的顛倒作意,這就是清淨。所以真如本身沒有染淨的差別,唯一只是從對于真如迷悟的角度,在名言當中安立染淨的差別。迷亂的結果就是雜染,無迷亂的結果就是清淨,染淨就是在一念之間,前念迷就是雜染,後念悟就是清淨。
子八、自性本住清淨故現染淨均知爲客塵之無倒
知法界本性,清淨如虛空,
故染淨非主,是于客無倒。
法界本性清淨,就像虛空一樣,由此應知,先染後淨的兩種差別相完全是客塵不是本性。這樣如實了知客相,就是對于客塵無顛倒。
以實相和現相來分析,“法界本性清淨如虛空”是指實相真如,虛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有絲毫變易,法界的本性清淨也是這樣,並沒有先染後淨的差別。所以“染淨”僅僅是以現相前忽然出生的,就像虛空有烏雲叫做染,烏雲消失叫做清淨一樣,只是觀待客塵的顯現和不顯現,來安立雜染和清淨的差別。
子九、本來清淨故于雜染損減無怖之無倒
子十、清淨無增故于功德增勝無高之無倒
這兩個科判的意義,合在一起說:
有情法無故,染淨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
由于有情和法沒有自性的緣故,成立染淨性俱無;由染淨義不可得的緣故,成立染淨品類無減無增,由此對于雜染損減無怖、對于清淨增勝無高。“高”是高慢的意思。這樣如實知見無怖無高,就是對于無怖無高二者無顛倒。
“有情法無”:就是有情和法本來沒有自性。“染淨性俱無”:就是由于有情和法沒有自性,對于無自性的有情和法,沒有以煩惱束縛的雜染,以及雜染遠離的清淨,就像虛空一樣。“知此無怖高”,“無怖”就是沒有貪等雜染方面的增上怖畏,“無高”就是沒有信心等清淨方面的增上高慢,因爲所怖和所高的所依不可得的緣故,自然遠離怖畏和高慢。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