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一)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一)

  

十 金 剛 句

  十金剛句按照世親菩薩注釋當中所講當中那樣作抉擇,而且世親菩薩注釋當中講了兩種十金剛句的內容,是這樣按照世親菩薩的注釋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注釋來作抉擇。注釋在一百零四頁,首先講第一層十金剛句:

  

應知有非有,無顛倒所依,

  

幻等無分別,本性常清淨,

  

及雜染清淨,性淨喻虛空,

  

無減亦無增,是十金剛句。

  十金剛句就是:①有非有;②無顛倒;③所依;④幻等;⑤無分別;⑥本性常清淨;⑦雜染清淨;⑧性淨喻虛空;⑨無減;⑩無增。

  這十金剛句,是世親菩薩在注釋當中,對于上面所講的十種無顛倒安立的。解釋的方法有兩種,首先講第一種解釋:

  第一種是從所緣、無分別、問難、回答四個方面作解釋:①有非有、②無顛倒、③所依這叁個是屬于所緣;⑤無分別、⑥本性常清淨這兩個呢是屬于無分別;⑦雜染清淨是屬于問難;然後④幻等、⑧性淨喻虛空、⑨無減、⑩無增這些呢都屬于回答。

  第一種解釋把十金剛句歸納在四個方面,也就是說從所緣、無分別、問難、回答這四個不同角度做解釋。無分別:

  包括兩個方面,就是由于何者無分別和對于何者無分別這兩個方面。①從“由于何者無分別”,也就是從依靠何者斷除分別的能境角度,宣說對于自相無顛倒。②從“對于何者無分別”,也就是從所境的角度,宣說對于自性光明的共相無顛倒。對于自相無顛倒所安立的金剛句就是無分別,對于共相無顛倒所安立的金剛句是本性常清淨。

  問難:

  下面四個問難都是圍繞雜染和清淨而提出來的,所以“雜染清淨”就是辯論之處。對于染淨無顛倒所安立的金剛句是“雜染清淨”。

  下面把四個問難和對應的回答放在一起來講:

  ①第一問難:如果沒有雜染,那麼輪回如何能成爲所緣的顯現呢?提問者不通達“無而現”的道理,他認爲既然沒有,就不能成爲所緣的顯現。

  回答:就是“如幻等”,真實義當中雖然沒有能取所取,但是可以顯現二取的輪回相,就像幻化一樣。幻化牛、幻化馬雖然實際上沒有,但是在迷亂識前可以顯現。

  ②第二問難:如果有輪回,如何成立自性清淨?提問者認爲輪回既然是雜染,那就不能成立自性清淨,雜染和自性清淨不能同時成立,否則就是自相矛盾。

  回答:就是“性淨喻虛空”。提問者偏在現相上,不了知現相雜染的同時在實相上可以成立自性清淨。比如雖然虛空自性清淨,但是虛空從是否被雲障蔽的角度,可以在現相上安立雜染和清淨。即使虛空被雲障蔽,在現相上是雜染,但是虛空的實相仍然可以成立自性清淨。和這個比喻的意思相同,雖然本來實相的自性是恒時清淨,但是從現相上是否具有煩惱業障的客塵障垢的角度,可以安立雜染的輪回和清淨的涅槃。即使顛倒作意沒有斷除而顯現雜染的輪回,但是法性實相仍然是自性清淨的。

  以上“如幻等”是對于不動無顛倒安立的金剛句,“性淨喻虛空”是對于客塵無顛倒安立的金剛句。

  然後第叁問難和第四問難:因爲有無量的佛陀出世,在每尊佛出世的時候都度脫了無量衆生,讓他們出輪回入涅槃,這樣爲什麼輪回不減、涅槃不增呢?應當是輪回逐漸減少,涅槃逐漸增多,才合乎真實道理。因爲無量佛出世,第一尊佛出世的時候,都度化了很多很多的衆生,這樣的話,應當輪回逐漸減少。然後,他們度脫了輪回而且入了涅槃,這樣的話,涅槃逐漸增多。這樣才合理。但說不增不減,這根本沒有辦法安立。

  回答就是“無減無增”,這是以無怖無高而作回答的。假如是有自性的法,我們可以安立“一”和“多”,可以有邊際和數量,可以安立“減少”和“增多”的差別,但是染淨本來沒有自性的緣故,有情界沒有邊際和數量的存在,所以是無減;涅槃也是沒有邊際和數量的自性,所以是無增。

  這樣我們就知道,沒有真正“一”和“多”的存在,所以沒有辦法安立邊際和數量。沒有這樣安立的話,那你說數量上減少了,或者說數量上增多了。或者是有多個,有少分的差別等,沒有辦法真實安立的。畢竟,染淨的法本來就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無論是有情界的輪回,還是聖者的涅槃的境界都是沒有邊際和數量。所以,輪回不必要減少,涅槃不必要增加。

  所緣:

  就是從所知叁自性的角度,宣說前叁個金剛句——有非有、無顛倒和所依,其中“有非有”和圓成實對應,“無顛倒”和遍計所執對應,“所依”和依他起對應。

  ①有非有和圓成實對應

  對于這一條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首先,“有非有”理解爲能诠文有義和非有義。

  因爲唯一是由于相應和串習這兩個條件具足的前提下,能诠文才能有意義,所以某個義可以言說,必然在相續當中以分別心已經串習過名和義之間的對應,但是圓成實根本不是分別心的境界,不可能以一個名字,在衆生分別心前現起圓成實的面目而真實了知。所以通過能诠文的有義和非有義,可以了知什麼法不可言說,由此趣入以語言不可言說的圓成實。

  其次有另外論師認爲,“有非有”表示能诠文——法界等流的大乘法,因爲大乘法是顛倒的對治,所以由于大乘法能夠無倒了知極爲深奧的圓成實。

  還有論師認爲,所謂“有非有”,是在描述圓成實自性,“有”是指空性的自體有,“非有”是指二取的自性非有,這樣宣說是對于“有無”不顛倒的緣故,以“有非有”的詞句也說到了圓成實。

  後面兩種觀點只是說法上的不同,在意義上都是一致的。所謂“大乘法是顛倒的對治,由此而悟入圓成實”,其中顛倒就是遍計所執,對于遍計所執自性無顛倒趣入,以遍計所執的空可以了知圓成實的相。第二種說以“有空性自體”和“無二取自性”,也就是以遍計所執的空了知圓成實的相,所以兩個論師的關要是一致。

  ②無顛倒和遍計所執對應

  無顛倒:就是對于義無顛倒。因爲雖然顯現好像是二取,但並不如是成立,這是宣說了遍計所執。

  ③所依和依他起對應

  所依是從因上講,依他起是從果上講,也就是因爲是現基或者因的緣故,是所依,從已經現或者果的角度,假立依他起。

  這以上講了第一種解釋,接下來繼續講第二種解釋:

  

亂境自性因,無亂自性境,

  

亂無亂二果,及彼二邊際。

  這一頌是從迷亂和無迷亂的角度,安立自性。也就是十種無顛倒,講到了迷亂的境、迷亂的自性、迷亂的因,無迷亂的自性、無迷亂的境,迷亂和無迷亂的果,以及兩種果的邊際。下面一一解釋:

  ①迷亂之境:對于何者迷亂呢?就是對于圓成實迷亂。也就是對于不可思議的意義,以文義相應顯現有相的境界而迷亂。

  ②迷亂自性:什麼是迷亂的自性呢?就是對于無二取顯現二取的顛倒。

  ③迷亂之因:以何因而迷亂呢?因或依處就是分別心熏習的阿賴耶識。

  ④無迷亂自性:這是從能境上講,包括出定和入定兩個方面。了知實際無有而顯現、顯而無自性、猶如幻化等的出定定解,以及入定無分別智,這兩者就是無迷亂自性或者無迷亂能境。

  ⑤無迷亂之境:對于何境無迷亂呢?就是對于自性光明或者共相無迷亂,也就是對于圓成實境無迷亂。

  ⑥迷亂與無迷亂之果:迷亂的等流果就是雜染,無迷亂的等流果就是清淨。在十金剛句當中,是以“雜染清淨”和“虛空喻”來顯示。前者是從名言角度解釋,後者是從勝義角度解釋。也就是從名言角度來講,具有顛倒作意未滅和已滅的差別,所以安立迷亂之果與無迷亂之果分別是雜染和清淨。從勝義角度來講,實相本來沒有雜染和清淨的差別,所謂染淨都是客相。

  ⑦二邊際:所謂二就是指雜染和清淨,所謂邊際就是指雜染和清淨的究竟。有些智者說:雜染清淨的邊際就是涅槃,由于涅槃無增無減,所以是以實際意義中無邊際而說究竟的。這是從勝義的方面來說,是以勝義沒有谛實的取舍而說究竟。

  有些智者說:以輪回無量的緣故,染法無減,所以染法是以無邊爲邊際;以涅槃無量的緣故,淨法無增,所以淨法是以無邊爲邊際。這是從輪回和涅槃總的方面按照名言中的邊際圓滿之量來宣說的。因爲假如是有量,可以說有增有減,但是以無量的緣故,不能說有增有減,所以染淨都是以無邊爲邊際。但是這裏不是在名言中針對一個補特伽羅來說的。

  以上由十種無顛倒義宣說了輪涅諸法世俗和勝義的自性,也就是如所有義和盡所有義的勝觀。在這裏,十種無顛倒義叫做十金剛句,爲什麼叫金剛句呢?因爲以尋思心難以測知,所以叫做金剛句。

  庚四、離二邊正行分二:一、第一類七種二邊;二、第二類七種二邊

  辛一、第一類七種二邊

  

異性與一性,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與斷滅,

  

能取所取邊,染淨二叁種。

  七種二邊就是:①異性邊與一性邊;②外道邊與聲聞邊;③有情與法的增益邊與損減邊;④所治邊與能治邊;⑤常住邊與斷滅邊;⑥能取邊與所取邊;⑦雜染邊與清淨邊。(叁種,就是有叁種雜染和相應的叁種清淨。)

  1、異性邊與一性邊

  ①二邊:執著我和色等異性是一邊,執著我和色等一性也是一邊。外道認爲蘊外有我,一般凡夫認爲蘊就是我,這樣遠離五蘊執著我以及執著五蘊就是我,這就是分別二邊。異性邊與一性邊是觀待安立的,而且凡夫以及外道有不…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