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一)
十 金 刚 句
十金刚句按照世亲菩萨注释当中所讲当中那样作抉择,而且世亲菩萨注释当中讲了两种十金刚句的内容,是这样按照世亲菩萨的注释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注释来作抉择。注释在一百零四页,首先讲第一层十金刚句:
应知有非有,无颠倒所依,
幻等无分别,本性常清净,
及杂染清净,性净喻虚空,
无减亦无增,是十金刚句。
十金刚句就是:①有非有;②无颠倒;③所依;④幻等;⑤无分别;⑥本性常清净;⑦杂染清净;⑧性净喻虚空;⑨无减;⑩无增。
这十金刚句,是世亲菩萨在注释当中,对于上面所讲的十种无颠倒安立的。解释的方法有两种,首先讲第一种解释:
第一种是从所缘、无分别、问难、回答四个方面作解释:①有非有、②无颠倒、③所依这三个是属于所缘;⑤无分别、⑥本性常清净这两个呢是属于无分别;⑦杂染清净是属于问难;然后④幻等、⑧性净喻虚空、⑨无减、⑩无增这些呢都属于回答。
第一种解释把十金刚句归纳在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从所缘、无分别、问难、回答这四个不同角度做解释。无分别:
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由于何者无分别和对于何者无分别这两个方面。①从“由于何者无分别”,也就是从依靠何者断除分别的能境角度,宣说对于自相无颠倒。②从“对于何者无分别”,也就是从所境的角度,宣说对于自性光明的共相无颠倒。对于自相无颠倒所安立的金刚句就是无分别,对于共相无颠倒所安立的金刚句是本性常清净。
问难:
下面四个问难都是围绕杂染和清净而提出来的,所以“杂染清净”就是辩论之处。对于染净无颠倒所安立的金刚句是“杂染清净”。
下面把四个问难和对应的回答放在一起来讲:
①第一问难:如果没有杂染,那么轮回如何能成为所缘的显现呢?提问者不通达“无而现”的道理,他认为既然没有,就不能成为所缘的显现。
回答:就是“如幻等”,真实义当中虽然没有能取所取,但是可以显现二取的轮回相,就像幻化一样。幻化牛、幻化马虽然实际上没有,但是在迷乱识前可以显现。
②第二问难:如果有轮回,如何成立自性清净?提问者认为轮回既然是杂染,那就不能成立自性清净,杂染和自性清净不能同时成立,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回答:就是“性净喻虚空”。提问者偏在现相上,不了知现相杂染的同时在实相上可以成立自性清净。比如虽然虚空自性清净,但是虚空从是否被云障蔽的角度,可以在现相上安立杂染和清净。即使虚空被云障蔽,在现相上是杂染,但是虚空的实相仍然可以成立自性清净。和这个比喻的意思相同,虽然本来实相的自性是恒时清净,但是从现相上是否具有烦恼业障的客尘障垢的角度,可以安立杂染的轮回和清净的涅槃。即使颠倒作意没有断除而显现杂染的轮回,但是法性实相仍然是自性清净的。
以上“如幻等”是对于不动无颠倒安立的金刚句,“性净喻虚空”是对于客尘无颠倒安立的金刚句。
然后第三问难和第四问难:因为有无量的佛陀出世,在每尊佛出世的时候都度脱了无量众生,让他们出轮回入涅槃,这样为什么轮回不减、涅槃不增呢?应当是轮回逐渐减少,涅槃逐渐增多,才合乎真实道理。因为无量佛出世,第一尊佛出世的时候,都度化了很多很多的众生,这样的话,应当轮回逐渐减少。然后,他们度脱了轮回而且入了涅槃,这样的话,涅槃逐渐增多。这样才合理。但说不增不减,这根本没有办法安立。
回答就是“无减无增”,这是以无怖无高而作回答的。假如是有自性的法,我们可以安立“一”和“多”,可以有边际和数量,可以安立“减少”和“增多”的差别,但是染净本来没有自性的缘故,有情界没有边际和数量的存在,所以是无减;涅槃也是没有边际和数量的自性,所以是无增。
这样我们就知道,没有真正“一”和“多”的存在,所以没有办法安立边际和数量。没有这样安立的话,那你说数量上减少了,或者说数量上增多了。或者是有多个,有少分的差别等,没有办法真实安立的。毕竟,染净的法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无论是有情界的轮回,还是圣者的涅槃的境界都是没有边际和数量。所以,轮回不必要减少,涅槃不必要增加。
所缘:
就是从所知三自性的角度,宣说前三个金刚句——有非有、无颠倒和所依,其中“有非有”和圆成实对应,“无颠倒”和遍计所执对应,“所依”和依他起对应。
①有非有和圆成实对应
对于这一条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首先,“有非有”理解为能诠文有义和非有义。
因为唯一是由于相应和串习这两个条件具足的前提下,能诠文才能有意义,所以某个义可以言说,必然在相续当中以分别心已经串习过名和义之间的对应,但是圆成实根本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不可能以一个名字,在众生分别心前现起圆成实的面目而真实了知。所以通过能诠文的有义和非有义,可以了知什么法不可言说,由此趣入以语言不可言说的圆成实。
其次有另外论师认为,“有非有”表示能诠文——法界等流的大乘法,因为大乘法是颠倒的对治,所以由于大乘法能够无倒了知极为深奥的圆成实。
还有论师认为,所谓“有非有”,是在描述圆成实自性,“有”是指空性的自体有,“非有”是指二取的自性非有,这样宣说是对于“有无”不颠倒的缘故,以“有非有”的词句也说到了圆成实。
后面两种观点只是说法上的不同,在意义上都是一致的。所谓“大乘法是颠倒的对治,由此而悟入圆成实”,其中颠倒就是遍计所执,对于遍计所执自性无颠倒趣入,以遍计所执的空可以了知圆成实的相。第二种说以“有空性自体”和“无二取自性”,也就是以遍计所执的空了知圆成实的相,所以两个论师的关要是一致。
②无颠倒和遍计所执对应
无颠倒:就是对于义无颠倒。因为虽然显现好像是二取,但并不如是成立,这是宣说了遍计所执。
③所依和依他起对应
所依是从因上讲,依他起是从果上讲,也就是因为是现基或者因的缘故,是所依,从已经现或者果的角度,假立依他起。
这以上讲了第一种解释,接下来继续讲第二种解释:
乱境自性因,无乱自性境,
乱无乱二果,及彼二边际。
这一颂是从迷乱和无迷乱的角度,安立自性。也就是十种无颠倒,讲到了迷乱的境、迷乱的自性、迷乱的因,无迷乱的自性、无迷乱的境,迷乱和无迷乱的果,以及两种果的边际。下面一一解释:
①迷乱之境:对于何者迷乱呢?就是对于圆成实迷乱。也就是对于不可思议的意义,以文义相应显现有相的境界而迷乱。
②迷乱自性:什么是迷乱的自性呢?就是对于无二取显现二取的颠倒。
③迷乱之因:以何因而迷乱呢?因或依处就是分别心熏习的阿赖耶识。
④无迷乱自性:这是从能境上讲,包括出定和入定两个方面。了知实际无有而显现、显而无自性、犹如幻化等的出定定解,以及入定无分别智,这两者就是无迷乱自性或者无迷乱能境。
⑤无迷乱之境:对于何境无迷乱呢?就是对于自性光明或者共相无迷乱,也就是对于圆成实境无迷乱。
⑥迷乱与无迷乱之果:迷乱的等流果就是杂染,无迷乱的等流果就是清净。在十金刚句当中,是以“杂染清净”和“虚空喻”来显示。前者是从名言角度解释,后者是从胜义角度解释。也就是从名言角度来讲,具有颠倒作意未灭和已灭的差别,所以安立迷乱之果与无迷乱之果分别是杂染和清净。从胜义角度来讲,实相本来没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谓染净都是客相。
⑦二边际:所谓二就是指杂染和清净,所谓边际就是指杂染和清净的究竟。有些智者说:杂染清净的边际就是涅槃,由于涅槃无增无减,所以是以实际意义中无边际而说究竟的。这是从胜义的方面来说,是以胜义没有谛实的取舍而说究竟。
有些智者说:以轮回无量的缘故,染法无减,所以染法是以无边为边际;以涅槃无量的缘故,净法无增,所以净法是以无边为边际。这是从轮回和涅槃总的方面按照名言中的边际圆满之量来宣说的。因为假如是有量,可以说有增有减,但是以无量的缘故,不能说有增有减,所以染净都是以无边为边际。但是这里不是在名言中针对一个补特伽罗来说的。
以上由十种无颠倒义宣说了轮涅诸法世俗和胜义的自性,也就是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的胜观。在这里,十种无颠倒义叫做十金刚句,为什么叫金刚句呢?因为以寻思心难以测知,所以叫做金刚句。
庚四、离二边正行分二:一、第一类七种二边;二、第二类七种二边
辛一、第一类七种二边
异性与一性,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
能取所取边,染净二三种。
七种二边就是:①异性边与一性边;②外道边与声闻边;③有情与法的增益边与损减边;④所治边与能治边;⑤常住边与断灭边;⑥能取边与所取边;⑦杂染边与清净边。(三种,就是有三种杂染和相应的三种清净。)
1、异性边与一性边
①二边:执著我和色等异性是一边,执著我和色等一性也是一边。外道认为蕴外有我,一般凡夫认为蕴就是我,这样远离五蕴执著我以及执著五蕴就是我,这就是分别二边。异性边与一性边是观待安立的,而且凡夫以及外道有不…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