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

  辛二、第二类七种二边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

  在上面第一类七种二边之外,应当了知还有七种分别二边。

  壬二、广说

  

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是分别二边。

  七种分别二边就是:①有边与非有边;②所寂边与能寂边;③怖边与畏边;④所取边与能取边;⑤正性边与邪性边;⑥有用边与无用边;⑦不起边与时等边。

  1、有边与非有边

  ①二边:分别有事是一边,分别无事是一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经典上所说:“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空,后际亦空。”等乃至广说。所以,“空”与“有”并不是割裂为二边,一切人法本性自空,空有本来双融的自性。

  2、所寂边与能寂边(所寂、能寂是所断、能断的意思)

  ①二边:执著有所断是所寂边,执著有能断是能寂边。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执著呢?因为小乘人怖畏空性,害怕诸法以空性坏灭之后,得到一个能寂的空,以怖空的缘故,执著能寂和所寂。

  ②能断中观道:佛在《大宝积经》上这样说:“迦叶!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舍虚空。迦叶,于意云何,是虚空可舍离否?……”佛告诉迦叶:“比如有人怖畏虚空,悲泣嗥哭,用手椎打自己的胸部,这样说:“我要舍离这个虚空!”迦叶,你是怎么想的,虚空可以舍离吗?”这是佛用比喻来启发迦叶,当然虚空是无法舍离的,不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离开虚空,因为它遍在一切色法当中。所以,害怕虚空也没有用,并不因为害怕就可以让它离开。而且,舍离虚空也没有任何必要,因为它并没有障碍过你。

  这个比喻表达什么意义呢?虚空是比喻空性,这个空性是遍行法界,遍行在一切轮涅万法当中,无时无处不在,谁能舍离呢?小乘人不想接受这个大空性,他们以实有执著,认为世界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基础,也就是胜义当中无分微尘和刹那是实有,以此和合就组成万法,否则,如果连无分微尘和刹那都没有,那就成了毁坏万法,让人害怕。他们认为大乘所说的空性就是能断,以这个空性断灭了万法,实际上所断诸法本来自性不成立,并不是以空性让他从有变为无。所断不成立,能断也不成立,因为这两个是观待而安立的。所断能断本来都是空性,不必要害怕所断舍去之后得到一种能寂的空。

  3、怖边与畏边

  ①二边:把轮回显现看成是能招感痛苦的所怖之处,这是怖边。对于轮回苦报产生畏惧,这是畏边。世亲菩萨说:“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分别所怖以及分别从它所生的可畏之事,各是一边。为什么会这样执著呢?因为执著以遍计所执的色等显现能够生怖的缘故,执著所怖边;因为执著从它所引生的苦法可畏的缘故,执著可畏边。怖和畏分别是从因和果两个方面讲的。首先从因上讲“怖”。遍计所执色等显示所怖的体。以所执色等可以生怖的缘故,显示执著的原由。也就是固执遍计所执色等是恶趣的因,会转生恶趣,所以所执色等是可怖之处。比喻:就像黄昏见花绳是蛇,执著蛇是产生痛苦的因,这个遍计所执的蛇是所怖的体,以为由蛇可生恐怖,就是执著所怖的原由。下面再从果上讲“畏”。从所怖所生的苦法显示所畏的体,也就是由妄执起惑造业所招感的苦报,就是所畏。以苦法可以生畏的缘故,显示执著可畏的原由,也就是执著色等所生的恶趣逼迫苦果,以这个逼迫的苦法可生畏的缘故,所生的苦法是可畏之处。比如执著以蛇所引生的伤害之苦,这个苦就是所畏的体,认为这种痛苦极为可怕,就是执著可畏的原由。

  ②能断中观道:佛在《宝积经》当中说:“譬如画师自手画作夜叉鬼像,见已怖畏,迷闷躄地。”比如一个没有智慧的画师自己用手画了很恐怖的夜叉鬼像,画师喝醉了酒,见到夜叉鬼像之后,害怕夜叉拿刀杖杀害自己,恐怖得昏倒在地。

  在这个比喻当中,画师自手、夜叉像和见已怖畏,分别表示什么呢?画师自手比喻我们的自心;夜叉像比喻以自己的心所幻化的种种轮回显现;“见已怖畏”比喻我们把自心所变的轮回执著为所怖畏惧,以它会招感恶趣而感受痛苦的逼迫。

  《宝积经》上继续说:“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自造色声香味触故,往来生死受诸苦恼,而不自觉。”(一切凡夫就和比喻中的画师一样,以自己的心所造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但是凡夫特别愚痴,缘着五尘,妄起贪嗔,往来生死,受了种种的苦恼,而不能自生觉悟。)

  了知以上比喻的意义之后,自然可以远离怖边和畏边。因为轮回的万法都是自心所现,哪里有心外实有的所怖法呢?既然无有所怖的法,又何必害怕以它产生可畏的苦法呢?比如,了知蛇都是遍计所执之法,并不是实有的法,有什么所怖呢?而且蛇是没有,为什么要害怕从它所生的蛇咬之苦呢?

  以上虚空喻是针对声闻人说的,目的是为了遣除声闻人对于空性的怖畏。画师喻是针对菩萨说的,目的是为了让菩萨能安住轮回而不畏怖。

  《述记》说:“二寂空喻为声闻者,以多著有怖畏空故。此画师喻为菩萨者,以多著空怖畏有故。二寂本来空何须怖空?色等由自作何须怖有?”(能寂所寂空的比喻是针对声闻人宣说的,因为声闻人大多数著有而怖畏空的缘故。画师的比喻是针对菩萨宣说的,因为小菩萨多有著空而怖畏有的缘故。实际上,能寂所寂本来空,何必怖空?色等诸法本是由自心所变,何须怖有?)

  4、所取边与能取边

  ①二边:分别色等为所取是一边,分别眼等为能取是一边。这样把境和心分开来,执为二边。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上说:“迦叶!譬如幻师作幻人已,还自残食。”佛说:“迦叶!就像一个幻师幻作一个恶人之后,这个恶人反过来把幻师也吃了。”这是比喻什么呢?幻师比喻我们的心,幻人比喻以心幻化的相,幻人还自残食比喻由于所境没有,能取也就没有。世亲菩萨说:“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通过作唯识观,可以产生无外境的智慧,由无境智的产生,又可舍去唯识智,因为没有境,自然能取识也没有,要托所缘识方生起的缘故。)

  5、正性边与邪性边

  ①二边:就是分别无漏是正性,分别有漏是邪性。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上说:“迦叶!譬如两木相磨,便有火生,还烧是木。”佛说:“迦叶!比如有两块木柴相互磨擦,后面就会出生火,反过来把木柴也会烧尽。”这里,木柴不是火,但以木柴能够生火,而且火反过来会把柴烧完。木柴比喻加行道有漏的妙慧分别,火比喻圣道无漏智慧。柴不是火,以柴才能生火,比喻有漏妙慧虽然不是无漏圣智,但以它能产生圣智。以火烧柴,比喻以圣智可以消尽有漏分别。柴和火都是缘起生,并不是实有自性,都是像幻化一样,假如柴有自性,决定不可能生火,也不可能被火烧尽,如果火有自性,决定不可能以柴的因缘而新生,所以都不是有堪忍自性的法。同样,有漏妙慧和无漏圣智,也是缘起生,如同幻化一样,并不是偏堕在固有自性的邪性和正性当中。假如有漏妙慧是邪性,那就不可能以它产生圣智,而且也不可能以圣智而消尽。圣智如果存在有实有的正性那也无法新生,所以正性和邪性都是观待而安立的,都是一种缘起法,但是,在实相的本性中,无论是正还是邪都没有真实的堪忍自性的存在,所以,你执著正性也是边,执著邪性还是一种边,这里讲能断中观道的时候,讲得非常殊胜,必须要了知正和邪的法都是从空性的基础上显现的,实际上这两个都远离一切戏论的,没有一种正的存在,也没有一种邪的自性的存在,所以二者都是像幻化一样,没有实有的自性,但是名言当中,从加行道有漏妙慧分别的妙力才能产生出世间无漏智慧的境界,就像木柴和火一样,无漏智慧一产生的时候,加行道的有漏分别念可以消尽,相当于依靠木柴生起了火以后,依靠火把柴火都烧完,这样我们就知道,无论是无漏智慧还是有漏的妙慧分别都需要观待,不能有堪忍自性的存在,因为有了堪忍自性的话,互相不必要观待,或者不成一种缘起生,这样,永远改变不了邪性的状态,或者永远不能产生正性的智慧等等,有这样的过失,所以,正性和邪性二者都是像幻化一样。

  6、有用边与无用边

  ①二边:对于以对治智慧断除所断的作业上,一般人会有两种邪分别,就是有用与无用的分别,用是功用的意思。认为智慧先要分别才能断障,这是分别有用的增益边。认为以智慧不能断障,不具有断障的功用,这是分别无用的损减边。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上说:“迦叶!譬如燃灯,一切黑暗皆自无有,而此灯明无有是念,我能灭暗,但因灯明法自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佛用燃灯的比喻,启发迦叶:“就像燃灯一样,油灯点燃时,一切黑暗自然破除,但是灯明不会这样分别“我能够灭除黑暗”,但是以灯的光明,法尔自然没有黑暗。”这里,油灯比喻无分别智,灯光破暗既不是有分别的功用,也不是没有破暗的功用,这是比喻圣智虽然无分别也能够破除障碍,由此断除圣智以分别而断除以及无分别智不能断除的两种邪分别。

  7、不起边与时等边

  这两边也是不符合万法的自性,不符合真正圣者智慧的境界,不符合名言真实的缘起规律,所以还是成了一种戏论法。

  ①二边:所谓“不起”,就是不能发起对治。所谓“时等”,就是所断和对治一时并存。如果认为相续中的障碍无始以来就长久存在,势力很强,不可能…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