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二)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二)

  辛二、第二類七種二邊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分別二邊性,應知複有七。

  在上面第一類七種二邊之外,應當了知還有七種分別二邊。

  壬二、廣說

  

謂有非有邊,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並無用,

  

不起及時等,是分別二邊。

  七種分別二邊就是:①有邊與非有邊;②所寂邊與能寂邊;③怖邊與畏邊;④所取邊與能取邊;⑤正性邊與邪性邊;⑥有用邊與無用邊;⑦不起邊與時等邊。

  1、有邊與非有邊

  ①二邊:分別有事是一邊,分別無事是一邊。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經典上所說:“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空,後際亦空。”等乃至廣說。所以,“空”與“有”並不是割裂爲二邊,一切人法本性自空,空有本來雙融的自性。

  2、所寂邊與能寂邊(所寂、能寂是所斷、能斷的意思)

  ①二邊:執著有所斷是所寂邊,執著有能斷是能寂邊。爲什麼會生起這樣的執著呢?因爲小乘人怖畏空性,害怕諸法以空性壞滅之後,得到一個能寂的空,以怖空的緣故,執著能寂和所寂。

  ②能斷中觀道:佛在《大寶積經》上這樣說:“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舍虛空。迦葉,于意雲何,是虛空可舍離否?……”佛告訴迦葉:“比如有人怖畏虛空,悲泣嗥哭,用手椎打自己的胸部,這樣說:“我要舍離這個虛空!”迦葉,你是怎麼想的,虛空可以舍離嗎?”這是佛用比喻來啓發迦葉,當然虛空是無法舍離的,不論你走到哪裏,也無法離開虛空,因爲它遍在一切色法當中。所以,害怕虛空也沒有用,並不因爲害怕就可以讓它離開。而且,舍離虛空也沒有任何必要,因爲它並沒有障礙過你。

  這個比喻表達什麼意義呢?虛空是比喻空性,這個空性是遍行法界,遍行在一切輪涅萬法當中,無時無處不在,誰能舍離呢?小乘人不想接受這個大空性,他們以實有執著,認爲世界一定要有一個實有的基礎,也就是勝義當中無分微塵和刹那是實有,以此和合就組成萬法,否則,如果連無分微塵和刹那都沒有,那就成了毀壞萬法,讓人害怕。他們認爲大乘所說的空性就是能斷,以這個空性斷滅了萬法,實際上所斷諸法本來自性不成立,並不是以空性讓他從有變爲無。所斷不成立,能斷也不成立,因爲這兩個是觀待而安立的。所斷能斷本來都是空性,不必要害怕所斷舍去之後得到一種能寂的空。

  3、怖邊與畏邊

  ①二邊:把輪回顯現看成是能招感痛苦的所怖之處,這是怖邊。對于輪回苦報産生畏懼,這是畏邊。世親菩薩說:“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分別所怖以及分別從它所生的可畏之事,各是一邊。爲什麼會這樣執著呢?因爲執著以遍計所執的色等顯現能夠生怖的緣故,執著所怖邊;因爲執著從它所引生的苦法可畏的緣故,執著可畏邊。怖和畏分別是從因和果兩個方面講的。首先從因上講“怖”。遍計所執色等顯示所怖的體。以所執色等可以生怖的緣故,顯示執著的原由。也就是固執遍計所執色等是惡趣的因,會轉生惡趣,所以所執色等是可怖之處。比喻:就像黃昏見花繩是蛇,執著蛇是産生痛苦的因,這個遍計所執的蛇是所怖的體,以爲由蛇可生恐怖,就是執著所怖的原由。下面再從果上講“畏”。從所怖所生的苦法顯示所畏的體,也就是由妄執起惑造業所招感的苦報,就是所畏。以苦法可以生畏的緣故,顯示執著可畏的原由,也就是執著色等所生的惡趣逼迫苦果,以這個逼迫的苦法可生畏的緣故,所生的苦法是可畏之處。比如執著以蛇所引生的傷害之苦,這個苦就是所畏的體,認爲這種痛苦極爲可怕,就是執著可畏的原由。

  ②能斷中觀道:佛在《寶積經》當中說:“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迷悶躄地。”比如一個沒有智慧的畫師自己用手畫了很恐怖的夜叉鬼像,畫師喝醉了酒,見到夜叉鬼像之後,害怕夜叉拿刀杖殺害自己,恐怖得昏倒在地。

  在這個比喻當中,畫師自手、夜叉像和見已怖畏,分別表示什麼呢?畫師自手比喻我們的自心;夜叉像比喻以自己的心所幻化的種種輪回顯現;“見已怖畏”比喻我們把自心所變的輪回執著爲所怖畏懼,以它會招感惡趣而感受痛苦的逼迫。

  《寶積經》上繼續說:“一切凡夫亦複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而不自覺。”(一切凡夫就和比喻中的畫師一樣,以自己的心所造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但是凡夫特別愚癡,緣著五塵,妄起貪嗔,往來生死,受了種種的苦惱,而不能自生覺悟。)

  了知以上比喻的意義之後,自然可以遠離怖邊和畏邊。因爲輪回的萬法都是自心所現,哪裏有心外實有的所怖法呢?既然無有所怖的法,又何必害怕以它産生可畏的苦法呢?比如,了知蛇都是遍計所執之法,並不是實有的法,有什麼所怖呢?而且蛇是沒有,爲什麼要害怕從它所生的蛇咬之苦呢?

  以上虛空喻是針對聲聞人說的,目的是爲了遣除聲聞人對于空性的怖畏。畫師喻是針對菩薩說的,目的是爲了讓菩薩能安住輪回而不畏怖。

  《述記》說:“二寂空喻爲聲聞者,以多著有怖畏空故。此畫師喻爲菩薩者,以多著空怖畏有故。二寂本來空何須怖空?色等由自作何須怖有?”(能寂所寂空的比喻是針對聲聞人宣說的,因爲聲聞人大多數著有而怖畏空的緣故。畫師的比喻是針對菩薩宣說的,因爲小菩薩多有著空而怖畏有的緣故。實際上,能寂所寂本來空,何必怖空?色等諸法本是由自心所變,何須怖有?)

  4、所取邊與能取邊

  ①二邊:分別色等爲所取是一邊,分別眼等爲能取是一邊。這樣把境和心分開來,執爲二邊。

  ②能斷中觀道:《寶積經》上說:“迦葉!譬如幻師作幻人已,還自殘食。”佛說:“迦葉!就像一個幻師幻作一個惡人之後,這個惡人反過來把幻師也吃了。”這是比喻什麼呢?幻師比喻我們的心,幻人比喻以心幻化的相,幻人還自殘食比喻由于所境沒有,能取也就沒有。世親菩薩說:“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複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托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通過作唯識觀,可以産生無外境的智慧,由無境智的産生,又可舍去唯識智,因爲沒有境,自然能取識也沒有,要托所緣識方生起的緣故。)

  5、正性邊與邪性邊

  ①二邊:就是分別無漏是正性,分別有漏是邪性。

  ②能斷中觀道:《寶積經》上說:“迦葉!譬如兩木相磨,便有火生,還燒是木。”佛說:“迦葉!比如有兩塊木柴相互磨擦,後面就會出生火,反過來把木柴也會燒盡。”這裏,木柴不是火,但以木柴能夠生火,而且火反過來會把柴燒完。木柴比喻加行道有漏的妙慧分別,火比喻聖道無漏智慧。柴不是火,以柴才能生火,比喻有漏妙慧雖然不是無漏聖智,但以它能産生聖智。以火燒柴,比喻以聖智可以消盡有漏分別。柴和火都是緣起生,並不是實有自性,都是像幻化一樣,假如柴有自性,決定不可能生火,也不可能被火燒盡,如果火有自性,決定不可能以柴的因緣而新生,所以都不是有堪忍自性的法。同樣,有漏妙慧和無漏聖智,也是緣起生,如同幻化一樣,並不是偏墮在固有自性的邪性和正性當中。假如有漏妙慧是邪性,那就不可能以它産生聖智,而且也不可能以聖智而消盡。聖智如果存在有實有的正性那也無法新生,所以正性和邪性都是觀待而安立的,都是一種緣起法,但是,在實相的本性中,無論是正還是邪都沒有真實的堪忍自性的存在,所以,你執著正性也是邊,執著邪性還是一種邊,這裏講能斷中觀道的時候,講得非常殊勝,必須要了知正和邪的法都是從空性的基礎上顯現的,實際上這兩個都遠離一切戲論的,沒有一種正的存在,也沒有一種邪的自性的存在,所以二者都是像幻化一樣,沒有實有的自性,但是名言當中,從加行道有漏妙慧分別的妙力才能産生出世間無漏智慧的境界,就像木柴和火一樣,無漏智慧一産生的時候,加行道的有漏分別念可以消盡,相當于依靠木柴生起了火以後,依靠火把柴火都燒完,這樣我們就知道,無論是無漏智慧還是有漏的妙慧分別都需要觀待,不能有堪忍自性的存在,因爲有了堪忍自性的話,互相不必要觀待,或者不成一種緣起生,這樣,永遠改變不了邪性的狀態,或者永遠不能産生正性的智慧等等,有這樣的過失,所以,正性和邪性二者都是像幻化一樣。

  6、有用邊與無用邊

  ①二邊:對于以對治智慧斷除所斷的作業上,一般人會有兩種邪分別,就是有用與無用的分別,用是功用的意思。認爲智慧先要分別才能斷障,這是分別有用的增益邊。認爲以智慧不能斷障,不具有斷障的功用,這是分別無用的損減邊。

  ②能斷中觀道:《寶積經》上說:“迦葉!譬如燃燈,一切黑暗皆自無有,而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暗,但因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佛用燃燈的比喻,啓發迦葉:“就像燃燈一樣,油燈點燃時,一切黑暗自然破除,但是燈明不會這樣分別“我能夠滅除黑暗”,但是以燈的光明,法爾自然沒有黑暗。”這裏,油燈比喻無分別智,燈光破暗既不是有分別的功用,也不是沒有破暗的功用,這是比喻聖智雖然無分別也能夠破除障礙,由此斷除聖智以分別而斷除以及無分別智不能斷除的兩種邪分別。

  7、不起邊與時等邊

  這兩邊也是不符合萬法的自性,不符合真正聖者智慧的境界,不符合名言真實的緣起規律,所以還是成了一種戲論法。

  ①二邊:所謂“不起”,就是不能發起對治。所謂“時等”,就是所斷和對治一時並存。如果認爲相續中的障礙無始以來就長久存在,勢力很強,不可能…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