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遣除,不可能有生起對治智慧的機會,這樣認爲相續中無法生起對治,就是分別“不起”邊。如果認爲雖然能生對治智慧,但是所斷不是無間滅除,對治和所斷在相續當中有一段時間並存,這是分別“時等”邊。
②能斷中觀道:《寶積經》說:“迦葉!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燃燈時,于意雲何,暗甯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佛說:“迦葉!比如一千年的黑屋子,裏面從來不見光亮,一旦燃起明燈的時候,你認爲如何,黑暗會不會這樣想:我久住在這裏,我不想離開?”所以即便是千年暗室,也以一燈即破。這裏千年暗室比喻無始以來積累的障礙,一燈比喻對治智慧。燈光不是不能破暗,也不是和黑暗並存一段時間才破暗。這是比喻智慧不僅能斷障,而且是無間而滅除所斷。由這個比喻的意義,可以遣除分別“不起”和“時等”的兩邊。
總結:以上兩類七種二邊,因爲都是和實相不相應的執著分別,墮入增益或損減邊的緣故,所以叫做分別兩邊。遠離二邊的道,就是中觀道。上面也講過,這個中觀不一定自空中觀那樣來理解中觀的含義;這個道也不一定是基道果當中的道的含義,這個道應當是規則的意思,符合萬法自性的規律,就可以理解成道,應該是這樣,不過這個我沒有翻可靠的漢文的字典,但是按藏文的內容來推的話,這個道不是基道果當中道的內容,應當就是比較符合法自性的一種規律、規則的狀態,這就叫中觀道,沒有偏增益也沒有偏損減,這樣的一種能境的境界,符合萬法的自性,沒有增益和損減這種增減以及修行,或者這樣的一種智慧的境界完全符合法的究竟的自性,所以就知道這個是很珍貴的一種狀態,叫做遠離二邊的中觀道。能夠如實趣入離二邊的中觀道義,就是大乘菩薩遠離二邊的正行。
庚五、差別正行與無差別正行
差別無差別,應知于十地,
十波羅蜜多,增上等修集。
所謂正行,是指十波羅蜜多;所謂差別是指增上修集的差別;所謂無差別,就是指平等修集無差別。論中說:“差別與無差別正行,應知是在十地對于十波羅蜜多增上修集和平等修集。”在十地當中,每地都有相應的波羅蜜多增上修集,比如初地菩薩增上修集布施波羅蜜多,二地菩薩增上修集持戒波羅蜜多等等,這是差別正行。在十地當中,地地都平等修集十波羅蜜多,這是無差別正行。這些內容我們學習《入中論》的時候已經講過,而且也是按照《十地經》的觀點來作的抉擇,所以,每地有個不共增勝的功德,有個共同修波羅蜜多功德,這些這裏不必要多講,已經具體地學習過的。
以上以最勝正行乃至無差別正行的六種正行,宣說了大乘的正行無上。下面講第二種無上——所緣無上。
戊二、所緣無上
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
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
所緣有十二種,就是⑴安立法施設所緣;⑵法界所緣;⑶所立所緣;⑷能立所緣;⑸任持所緣;⑹印持所緣;⑺內持所緣;⑻通達所緣;⑼增長所緣;⑽分證所緣;⑾等運所緣;⑿最勝所緣。其中前面四種,是自性四種;後面八種,是以地的分位劃分的八種。
1、所緣無上之義
所謂所緣,就是成爲正行所依的境。聲聞緣覺只是少分所緣,大乘是以抉擇深廣一切義的方式作爲所緣,所以是所緣無上。
2、十二種所緣之義
⑴安立法施設所緣:就是指盡所有義無誤所緣。安立法,就是所安立的十波羅蜜多、地、道、總持、叁摩地等種種差別法門。
⑵法界所緣:就是指如所有義如實所緣。法界就是如所有義——實相真如二我空的甚深法界。
以上兩種所緣就是對于二谛所攝的廣大義和甚深義以抉擇的方式所緣。
⑶、⑷所立所緣和能立所緣:這是由前兩種所緣安立的,由安立法施設所緣安立所立所緣,由法界所緣安立能立所緣。具體來說,廣大道的一切相歸攝起來就是十波羅蜜多,對于十波羅蜜多實修,就是所立所緣。通達甚深法界,就是能立所緣。爲什麼這兩者是所立和能立的關系呢?因爲波羅蜜多是以證悟叁輪清淨的智慧攝持後才成爲無漏道或者出世間的波羅蜜多,所以通達法界是能立,實修十波羅蜜多是所立。
以上是從實修的方式以深廣義作爲所緣。具足這樣四種所緣,就是無上所緣。
下面八種所緣是從諸道位以輾轉增上的方式成爲所緣,也就是大乘從資糧道乃至無學道雖然都是以深廣義爲所緣境,但是在境界上有一層層輾轉增長的差別。
⑸任持所緣:就是聞所成慧的境,因爲以聞所成慧緣法界和布施等深廣義而任持文義,所以叫做任持所緣。
⑹印持所緣:就是思所成慧的境,因爲以具有四種道理的思所成慧緣法界和布施等深廣義而通達共義,所以思所成慧的境叫做印持所緣。
⑺內持所緣:就是修所成慧的境,因爲以修所成的各別自證智對于深廣義以真實的方式內持,所以叫做內持所緣。
聞思修叁慧有任持、印持和內持的差別,所以在所緣上安立任持所緣、印持所緣和內持所緣的差別。
⑻通達所緣:就是初地見道的境,初地現量通達法界,所以叫通達所緣。
⑼增長所緣:就是二到七地之間,證悟輾轉增上的所緣。
⑽分證所緣:就是第七地通達經藏等諸法,並且對于有寂之法無相分證所緣。
⑾等運所緣:就是第八地遠離勤作加行而平等任運的所緣。
⑿最勝所緣:包括叁種——智慧最勝所緣、事業最勝所緣、清淨最勝所緣,分別屬于第九地、第十地和佛地的所緣。第九地獲得四無礙解最勝的智慧,所以是智慧最勝所緣。第十地獲得殊勝事業,所以是事業最勝所緣。佛地獲得煩惱障和所知障無余清淨,所以是清淨最勝所緣。這是從斷德上講,如果從證德上講的,就是以最清淨的智慧無余照見盡所有義和如所有義所攝的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深廣之義無余所緣。
3、總結
總的來說,大乘是以抉擇甚深廣大之義的方式作爲所緣。貫穿在十二種所緣當中,換句話說,十二種所緣都不離大乘不共深廣之義。
從所緣的自性上來說,可以分四種,抉擇深與廣的兩種,實修深與廣的兩種。對于盡所有義十波羅蜜多等無誤所緣,就是對于廣大義以抉擇方式所緣。對于如所有義二我空的法界如實所緣,就是對于甚深義以抉擇方式所緣。然後實修十度和實修法界,分別是對于深廣義以實修方式所緣。
從輾轉增上的角度來說,雖然大乘一切一切道位都是以深廣義爲所緣,但是又有任持所緣、印持所緣、內持所緣乃至最勝所緣的增上差別,到最究竟的佛位,就是盡所有義和如所有義無余照見的最勝所緣,也就是一切種智的境。所以我們就需要了知,大乘是以抉擇深廣義的方式作爲所緣的,這個就是總的綱要,這個貫穿在十二種所緣當中,所以,大乘的所緣成了無上的所緣,因爲這個本論講十二種所緣,都是不離開大乘甚深廣大的意義。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