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遣除,不可能有生起对治智慧的机会,这样认为相续中无法生起对治,就是分别“不起”边。如果认为虽然能生对治智慧,但是所断不是无间灭除,对治和所断在相续当中有一段时间并存,这是分别“时等”边。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说:“迦叶!譬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燃灯时,于意云何,暗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佛说:“迦叶!比如一千年的黑屋子,里面从来不见光亮,一旦燃起明灯的时候,你认为如何,黑暗会不会这样想:我久住在这里,我不想离开?”所以即便是千年暗室,也以一灯即破。这里千年暗室比喻无始以来积累的障碍,一灯比喻对治智慧。灯光不是不能破暗,也不是和黑暗并存一段时间才破暗。这是比喻智慧不仅能断障,而且是无间而灭除所断。由这个比喻的意义,可以遣除分别“不起”和“时等”的两边。
总结:以上两类七种二边,因为都是和实相不相应的执著分别,堕入增益或损减边的缘故,所以叫做分别两边。远离二边的道,就是中观道。上面也讲过,这个中观不一定自空中观那样来理解中观的含义;这个道也不一定是基道果当中的道的含义,这个道应当是规则的意思,符合万法自性的规律,就可以理解成道,应该是这样,不过这个我没有翻可靠的汉文的字典,但是按藏文的内容来推的话,这个道不是基道果当中道的内容,应当就是比较符合法自性的一种规律、规则的状态,这就叫中观道,没有偏增益也没有偏损减,这样的一种能境的境界,符合万法的自性,没有增益和损减这种增减以及修行,或者这样的一种智慧的境界完全符合法的究竟的自性,所以就知道这个是很珍贵的一种状态,叫做远离二边的中观道。能够如实趣入离二边的中观道义,就是大乘菩萨远离二边的正行。
庚五、差别正行与无差别正行
差别无差别,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增上等修集。
所谓正行,是指十波罗蜜多;所谓差别是指增上修集的差别;所谓无差别,就是指平等修集无差别。论中说:“差别与无差别正行,应知是在十地对于十波罗蜜多增上修集和平等修集。”在十地当中,每地都有相应的波罗蜜多增上修集,比如初地菩萨增上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二地菩萨增上修集持戒波罗蜜多等等,这是差别正行。在十地当中,地地都平等修集十波罗蜜多,这是无差别正行。这些内容我们学习《入中论》的时候已经讲过,而且也是按照《十地经》的观点来作的抉择,所以,每地有个不共增胜的功德,有个共同修波罗蜜多功德,这些这里不必要多讲,已经具体地学习过的。
以上以最胜正行乃至无差别正行的六种正行,宣说了大乘的正行无上。下面讲第二种无上——所缘无上。
戊二、所缘无上
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
所缘有十二种,就是⑴安立法施设所缘;⑵法界所缘;⑶所立所缘;⑷能立所缘;⑸任持所缘;⑹印持所缘;⑺内持所缘;⑻通达所缘;⑼增长所缘;⑽分证所缘;⑾等运所缘;⑿最胜所缘。其中前面四种,是自性四种;后面八种,是以地的分位划分的八种。
1、所缘无上之义
所谓所缘,就是成为正行所依的境。声闻缘觉只是少分所缘,大乘是以抉择深广一切义的方式作为所缘,所以是所缘无上。
2、十二种所缘之义
⑴安立法施设所缘:就是指尽所有义无误所缘。安立法,就是所安立的十波罗蜜多、地、道、总持、三摩地等种种差别法门。
⑵法界所缘:就是指如所有义如实所缘。法界就是如所有义——实相真如二我空的甚深法界。
以上两种所缘就是对于二谛所摄的广大义和甚深义以抉择的方式所缘。
⑶、⑷所立所缘和能立所缘:这是由前两种所缘安立的,由安立法施设所缘安立所立所缘,由法界所缘安立能立所缘。具体来说,广大道的一切相归摄起来就是十波罗蜜多,对于十波罗蜜多实修,就是所立所缘。通达甚深法界,就是能立所缘。为什么这两者是所立和能立的关系呢?因为波罗蜜多是以证悟三轮清净的智慧摄持后才成为无漏道或者出世间的波罗蜜多,所以通达法界是能立,实修十波罗蜜多是所立。
以上是从实修的方式以深广义作为所缘。具足这样四种所缘,就是无上所缘。
下面八种所缘是从诸道位以辗转增上的方式成为所缘,也就是大乘从资粮道乃至无学道虽然都是以深广义为所缘境,但是在境界上有一层层辗转增长的差别。
⑸任持所缘:就是闻所成慧的境,因为以闻所成慧缘法界和布施等深广义而任持文义,所以叫做任持所缘。
⑹印持所缘:就是思所成慧的境,因为以具有四种道理的思所成慧缘法界和布施等深广义而通达共义,所以思所成慧的境叫做印持所缘。
⑺内持所缘:就是修所成慧的境,因为以修所成的各别自证智对于深广义以真实的方式内持,所以叫做内持所缘。
闻思修三慧有任持、印持和内持的差别,所以在所缘上安立任持所缘、印持所缘和内持所缘的差别。
⑻通达所缘:就是初地见道的境,初地现量通达法界,所以叫通达所缘。
⑼增长所缘:就是二到七地之间,证悟辗转增上的所缘。
⑽分证所缘:就是第七地通达经藏等诸法,并且对于有寂之法无相分证所缘。
⑾等运所缘:就是第八地远离勤作加行而平等任运的所缘。
⑿最胜所缘:包括三种——智慧最胜所缘、事业最胜所缘、清净最胜所缘,分别属于第九地、第十地和佛地的所缘。第九地获得四无碍解最胜的智慧,所以是智慧最胜所缘。第十地获得殊胜事业,所以是事业最胜所缘。佛地获得烦恼障和所知障无余清净,所以是清净最胜所缘。这是从断德上讲,如果从证德上讲的,就是以最清净的智慧无余照见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所摄的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深广之义无余所缘。
3、总结
总的来说,大乘是以抉择甚深广大之义的方式作为所缘。贯穿在十二种所缘当中,换句话说,十二种所缘都不离大乘不共深广之义。
从所缘的自性上来说,可以分四种,抉择深与广的两种,实修深与广的两种。对于尽所有义十波罗蜜多等无误所缘,就是对于广大义以抉择方式所缘。对于如所有义二我空的法界如实所缘,就是对于甚深义以抉择方式所缘。然后实修十度和实修法界,分别是对于深广义以实修方式所缘。
从辗转增上的角度来说,虽然大乘一切一切道位都是以深广义为所缘,但是又有任持所缘、印持所缘、内持所缘乃至最胜所缘的增上差别,到最究竟的佛位,就是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无余照见的最胜所缘,也就是一切种智的境。所以我们就需要了知,大乘是以抉择深广义的方式作为所缘的,这个就是总的纲要,这个贯穿在十二种所缘当中,所以,大乘的所缘成了无上的所缘,因为这个本论讲十二种所缘,都是不离开大乘甚深广大的意义。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