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三)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三)

  戊三、修证无上

  

修证谓无缺,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我们知道大乘的所缘和正行都是无上,以缘大乘所缘而修行的大乘道,所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果,自然超胜于声缘道的果位。所以大乘的修证就是无上的修证。修证无上的成就相如何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大乘的修证总共有十种,就是①种性修证;②信解修证;③发心修证;④正行修证;⑤入离生修证;⑥成熟有情修证;⑦净土修证;⑧得不退地授记修证;⑧佛地修证;⑩示现菩提修证。

  颂词当中,“无缺”是种性修证,“不毁”是信解修证,“不动”是发心修证,“圆满”是正行修证,“起”是入离生修证,“坚固”是成熟有情修证,“调柔”是净土修证,“不住”是得不退地授记修证,“无障”是佛地修证,“无息”是示现菩提修证。以下一一解释:

  1、无缺:就是指苏醒大乘种性的顺缘圆满无缺。所谓苏醒大乘种性的顺缘,就是指四大轮——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这样四个方面具足,就是种性修证,是一切因当中的最初因。《述记》当中讲,苏醒大乘种性的顺缘有四种,就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这四个方面不缺少,叫做顺缘无缺。四个方面能够真正做到、行到,就是种性修证,也就是真正可以苏醒大乘的种性。

  2、不毁:就是不毁谤大乘,或者对于殊胜的大乘道不舍弃,这是对于大乘法信解修证。

  3、不动:就是以小乘作意不扰动,不发小乘心,不会自私自利趣入小乘道,这是大乘发心修证。如果大乘的菩提心已经坚固的生起,不会再被违品所动摇,这就是第三个成就相。所谓菩提心的违品,就是小乘作意,也就是只求自利的下劣发心。

  4、圆满:就是六波罗蜜多获得圆满,这是大乘正行修证。大乘的正行就是六度——布施、持戒乃至般若,这里所说的六度,是指胜解行地以加行修行六度,不论是布施、持戒,还是般若,都做得很圆满,就是第四个成就相,叫做大乘正行修证。

  5、起:就是初地的时候,生起出世间真实法的圣道,这是入离生修证。所谓“离生”,就是超出世间,远离生死。《宝性论》说:“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一般异生凡夫都是以业惑力而转生,在初地已经现前出世间的圣道,获得法性无漏戒,不会再生起有漏的业惑,所以是入离生修证。这是第五个成就相,从此之后已经超凡入圣。

  6、坚固:就是坚固善根长时积集,也就是一到七地之间,善根辗转长时增上,这是成熟有情修证。所谓“坚固善根”,是指善根不可摧坏。这个成熟有情修证,是第六个成就相。

  7、调柔:是指心获得调柔,也就是第八地时以无分别智心得调柔,而且向外散的前五识获得转依的缘故,这是净土修证。《维摩诘经》上说:“由心净故,则国土净。”对应这里来说,心净就是心得调柔,是无分别智获得自在的境界,不是一般说的“调柔”。净土修证,是第七个成就相。是八地菩萨以自己的智慧力自在现前净土的相。

  8、不住:就是不住耽著生死涅槃。以证悟有寂平等,观内的末那识获得转依,现见轮涅二边不住的大涅槃义,这就是得诸佛不退地授记修证。所谓“不退”,就是不为两种所退转,也就是不同于凡夫退入于生死,不同于小圣退入于小乘的涅槃。以不退入生死涅槃的缘故,叫做得不退地授记修证。

  9、无障:就是无有两种障碍,断尽一切二障和习气,这是佛地修证。

  10、无息:就是利乐有情无有休息,无上菩提三身自性之相何时也相续不断,这是周遍示现菩提修证的功德。《宝性论》说:“所化界与调方便,所化界之调伏事,随所化处应时行,遍主恒时任运转。”

  以这样十种修证宣说了从苏醒种性乃至究竟佛果之间的成就之相。

  

  

辨无上品总义

  以上已经广大辨明了大乘的无上。为什么说大乘是无上乘呢?就是由三种无上义的缘故,也就是由于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以及修证无上,超胜于以声缘乘为代表的其余诸乘。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正行无上是能缘,所缘无上是正行所缘的境,修证无上是正行缘所缘所成就的果。所以三者是行、境、果的关系。由于大乘的所缘无上,所以大乘的正行无上;由于大乘的正行无上,所以大乘的修证无上。这就是三种无上的道理。下面逐一开演三种无上的意义。

  正行无上包括六种:最胜正行、作意正行、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差别正行和无差别正行。

  大乘的十波罗蜜多正行以十二种最胜的相超越了声闻缘觉的修行,所以是最胜正行。以布施波罗蜜多为例作抉择,作大乘的布施正行极为殊胜。现在要问:大乘的布施为什么会超出一般二乘或者世间的布施呢?原因就是大乘布施的心非常深广,也就是大乘布施是以深广的方式修习的。在一个布施上就具足广大、长时、依处、无尽、无间、无难、自在和摄受这八种殊胜,所以是最胜正行。具体来说,大乘菩萨作任何一种布施,都是发广大心,永远不希求世间人天的圆满,也不希求二乘的果位,唯一志在无上的佛果,心发得最高尚、最远大,这就是广大最胜。其次,就是发长远心,愿意经历三大阿僧祗劫,乃至尽未来际作布施。生生世世都愿意对众生奉献自己的身体、财物以及善根,不是一个月的奉献,不是一年的奉献,不是一辈子的奉献,也不是三生以及七生的奉献,是在三大阿僧祗劫当中,日日夜夜都是以精进心来作奉献,这就是布施正行的长时最胜。长到尽未来际,永远没有疲厌。这里三大阿僧抵劫,代表的是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之间的一切初中后的时位。这样长远无尽的心,就是像普贤行愿品那样,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大乘菩萨行的长时最胜。

  依处最胜,就是指大乘菩萨这样作奉献,心里所想到的,不是个人利益,不是小家庭、小团体的利益,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利益,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界着想,都是为了无量无边的一切有情而布施。下至于地狱、饿鬼、旁生,旁生当中下至于蚊虫、蚂蚁,上至于色界、无色界、声闻缘觉。不只是一方,而是十方;不只是一时,而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自己作一个布施行,心里总是放在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上面,念念是为了众生,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依处,这就是依处最胜。

  无尽最胜,就是把布施的善根回向无上的菩提,不是回向世间人天小果,也不是回向小乘的涅槃,是回向无上的菩提。太虚大师说,从人的立场上来说,假如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为人类,也就算是永垂不朽,但是世界毁坏的时候,这个功业还是会穷尽,所以真正能够成为无穷无尽的,唯有大乘的修行法而已。大乘的布施等正行,一切善根都是唯一回向于无上究竟的菩提,所以是无尽最胜。

  无间最胜,就是讲大乘菩萨在心相续当中得到了自他平等的胜解,对待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没有自他、亲疏的间隔。这样就把一切众生的事情完全看成是自己的事情,众生在物质和佛法上的贫乏就等于自己在物质和佛法上贫乏一样,众生怖畏就像自己在怖畏当中一样,以这样的平等心推动,大乘菩萨就会迫不及待的奉献自己的身财,就会无悭吝的做法布施,就会真心的做无畏施。所以由自他平等的胜解,大乘菩萨将会投入到无穷无尽的利益众生的善行当中。自他狭隘执著的牢壁一旦打破,尽虚空界、尽众生界就是一个自己,四海本来就是一家,所以大乘菩萨的布施正行没有任何间隔、中断和局限,可以一直无限的延展。周遍广大法界,都可以成为布施的道场,这就是无间最胜。

  无难最胜,就是大乘菩萨具有随喜等善巧,打破嫉妒心、自私自利等的偏袒执著,一切有情无量的布施妙行,都一一的做随喜、赞叹。因为是以尽虚空遍法界有情的无量妙行做为增上缘,所以处处随喜、时时随喜,在在处处都是增上善根的因缘,这样决定无难而能圆满布施等的功德。

  自在最胜,就是菩萨具有三摩地、神通等的自在力,可以随欲变现无量无数的资具,任运的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所以大乘圣道的布施行非常自在圆满。

  摄受最胜,这是讲不著相布施,因为有无分别智的摄受,布施的时候三轮体空,不见施者、受者和施物。这样离一切相而行布施,就是布施正行的摄受最胜。就像《金刚经》上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样以殊胜三轮体空的智慧摄受,虽然是在做一切布施,但是心里不执著任何相,这就是摄受最胜。

  接下来,后面四种最胜相,是从大乘道位的角度,讲四个阶段的最胜——也就是大乘胜解行地的发起最胜、大乘初地的至得最胜、大乘二到九地的等流最胜,以及十地、十一地的究竟最胜。通过相应的阶段对比,就可以显示出大乘的正行胜过小乘行的殊胜之处。这里,就不做一一的广说。

  以上以布施为例,我们看出大乘布施正行八种最胜的道相。小乘和世间虽然具有布施,但是在布施的发心上,不如大乘的布施心这样深广,所以都是有上、有量、有尽、不圆满的相。比如,在布施上,只是求一点人天福报,或者得一个小乘的果位,有些人小到只是希求发一点财,这样就是发心非常狭小,不是广大。又比如,做了五六次布施之后,心里就非常满足,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足够,这就是有厌足,根本不是无厌足的长时精进布施。又比如,布施只是为了一个家庭的利益,或者为了一个公司的利益,除了这个小范围之外…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