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叁)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叁)

  戊叁、修證無上

  

修證謂無缺,不毀動圓滿,

  

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我們知道大乘的所緣和正行都是無上,以緣大乘所緣而修行的大乘道,所産生的暫時和究竟的果,自然超勝于聲緣道的果位。所以大乘的修證就是無上的修證。修證無上的成就相如何呢?下面就講這個問題。

  大乘的修證總共有十種,就是①種性修證;②信解修證;③發心修證;④正行修證;⑤入離生修證;⑥成熟有情修證;⑦淨土修證;⑧得不退地授記修證;⑧佛地修證;⑩示現菩提修證。

  頌詞當中,“無缺”是種性修證,“不毀”是信解修證,“不動”是發心修證,“圓滿”是正行修證,“起”是入離生修證,“堅固”是成熟有情修證,“調柔”是淨土修證,“不住”是得不退地授記修證,“無障”是佛地修證,“無息”是示現菩提修證。以下一一解釋:

  1、無缺:就是指蘇醒大乘種性的順緣圓滿無缺。所謂蘇醒大乘種性的順緣,就是指四大輪——安住順境、親近正士、發宏誓願、積大福德,這樣四個方面具足,就是種性修證,是一切因當中的最初因。《述記》當中講,蘇醒大乘種性的順緣有四種,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這四個方面不缺少,叫做順緣無缺。四個方面能夠真正做到、行到,就是種性修證,也就是真正可以蘇醒大乘的種性。

  2、不毀:就是不毀謗大乘,或者對于殊勝的大乘道不舍棄,這是對于大乘法信解修證。

  3、不動:就是以小乘作意不擾動,不發小乘心,不會自私自利趣入小乘道,這是大乘發心修證。如果大乘的菩提心已經堅固的生起,不會再被違品所動搖,這就是第叁個成就相。所謂菩提心的違品,就是小乘作意,也就是只求自利的下劣發心。

  4、圓滿:就是六波羅蜜多獲得圓滿,這是大乘正行修證。大乘的正行就是六度——布施、持戒乃至般若,這裏所說的六度,是指勝解行地以加行修行六度,不論是布施、持戒,還是般若,都做得很圓滿,就是第四個成就相,叫做大乘正行修證。

  5、起:就是初地的時候,生起出世間真實法的聖道,這是入離生修證。所謂“離生”,就是超出世間,遠離生死。《寶性論》說:“死病老之諸痛苦,聖者悉皆永滅盡,依于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一般異生凡夫都是以業惑力而轉生,在初地已經現前出世間的聖道,獲得法性無漏戒,不會再生起有漏的業惑,所以是入離生修證。這是第五個成就相,從此之後已經超凡入聖。

  6、堅固:就是堅固善根長時積集,也就是一到七地之間,善根輾轉長時增上,這是成熟有情修證。所謂“堅固善根”,是指善根不可摧壞。這個成熟有情修證,是第六個成就相。

  7、調柔:是指心獲得調柔,也就是第八地時以無分別智心得調柔,而且向外散的前五識獲得轉依的緣故,這是淨土修證。《維摩诘經》上說:“由心淨故,則國土淨。”對應這裏來說,心淨就是心得調柔,是無分別智獲得自在的境界,不是一般說的“調柔”。淨土修證,是第七個成就相。是八地菩薩以自己的智慧力自在現前淨土的相。

  8、不住:就是不住耽著生死涅槃。以證悟有寂平等,觀內的末那識獲得轉依,現見輪涅二邊不住的大涅槃義,這就是得諸佛不退地授記修證。所謂“不退”,就是不爲兩種所退轉,也就是不同于凡夫退入于生死,不同于小聖退入于小乘的涅槃。以不退入生死涅槃的緣故,叫做得不退地授記修證。

  9、無障:就是無有兩種障礙,斷盡一切二障和習氣,這是佛地修證。

  10、無息:就是利樂有情無有休息,無上菩提叁身自性之相何時也相續不斷,這是周遍示現菩提修證的功德。《寶性論》說:“所化界與調方便,所化界之調伏事,隨所化處應時行,遍主恒時任運轉。”

  以這樣十種修證宣說了從蘇醒種性乃至究竟佛果之間的成就之相。

  

  

辨無上品總義

  以上已經廣大辨明了大乘的無上。爲什麼說大乘是無上乘呢?就是由叁種無上義的緣故,也就是由于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以及修證無上,超勝于以聲緣乘爲代表的其余諸乘。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這叁者是什麼關系呢?正行無上是能緣,所緣無上是正行所緣的境,修證無上是正行緣所緣所成就的果。所以叁者是行、境、果的關系。由于大乘的所緣無上,所以大乘的正行無上;由于大乘的正行無上,所以大乘的修證無上。這就是叁種無上的道理。下面逐一開演叁種無上的意義。

  正行無上包括六種:最勝正行、作意正行、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差別正行和無差別正行。

  大乘的十波羅蜜多正行以十二種最勝的相超越了聲聞緣覺的修行,所以是最勝正行。以布施波羅蜜多爲例作抉擇,作大乘的布施正行極爲殊勝。現在要問:大乘的布施爲什麼會超出一般二乘或者世間的布施呢?原因就是大乘布施的心非常深廣,也就是大乘布施是以深廣的方式修習的。在一個布施上就具足廣大、長時、依處、無盡、無間、無難、自在和攝受這八種殊勝,所以是最勝正行。具體來說,大乘菩薩作任何一種布施,都是發廣大心,永遠不希求世間人天的圓滿,也不希求二乘的果位,唯一志在無上的佛果,心發得最高尚、最遠大,這就是廣大最勝。其次,就是發長遠心,願意經曆叁大阿僧祗劫,乃至盡未來際作布施。生生世世都願意對衆生奉獻自己的身體、財物以及善根,不是一個月的奉獻,不是一年的奉獻,不是一輩子的奉獻,也不是叁生以及七生的奉獻,是在叁大阿僧祗劫當中,日日夜夜都是以精進心來作奉獻,這就是布施正行的長時最勝。長到盡未來際,永遠沒有疲厭。這裏叁大阿僧抵劫,代表的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之間的一切初中後的時位。這樣長遠無盡的心,就是像普賢行願品那樣,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行願,永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大乘菩薩行的長時最勝。

  依處最勝,就是指大乘菩薩這樣作奉獻,心裏所想到的,不是個人利益,不是小家庭、小團體的利益,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利益,念念都是爲一切衆生界著想,都是爲了無量無邊的一切有情而布施。下至于地獄、餓鬼、旁生,旁生當中下至于蚊蟲、螞蟻,上至于色界、無色界、聲聞緣覺。不只是一方,而是十方;不只是一時,而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自己作一個布施行,心裏總是放在十方叁世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上面,念念是爲了衆生,以利益一切衆生作爲依處,這就是依處最勝。

  無盡最勝,就是把布施的善根回向無上的菩提,不是回向世間人天小果,也不是回向小乘的涅槃,是回向無上的菩提。太虛大師說,從人的立場上來說,假如一個人能夠爲國家、爲人類,也就算是永垂不朽,但是世界毀壞的時候,這個功業還是會窮盡,所以真正能夠成爲無窮無盡的,唯有大乘的修行法而已。大乘的布施等正行,一切善根都是唯一回向于無上究竟的菩提,所以是無盡最勝。

  無間最勝,就是講大乘菩薩在心相續當中得到了自他平等的勝解,對待無量無邊的衆生就像對待自己一樣,沒有自他、親疏的間隔。這樣就把一切衆生的事情完全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衆生在物質和佛法上的貧乏就等于自己在物質和佛法上貧乏一樣,衆生怖畏就像自己在怖畏當中一樣,以這樣的平等心推動,大乘菩薩就會迫不及待的奉獻自己的身財,就會無悭吝的做法布施,就會真心的做無畏施。所以由自他平等的勝解,大乘菩薩將會投入到無窮無盡的利益衆生的善行當中。自他狹隘執著的牢壁一旦打破,盡虛空界、盡衆生界就是一個自己,四海本來就是一家,所以大乘菩薩的布施正行沒有任何間隔、中斷和局限,可以一直無限的延展。周遍廣大法界,都可以成爲布施的道場,這就是無間最勝。

  無難最勝,就是大乘菩薩具有隨喜等善巧,打破嫉妒心、自私自利等的偏袒執著,一切有情無量的布施妙行,都一一的做隨喜、贊歎。因爲是以盡虛空遍法界有情的無量妙行做爲增上緣,所以處處隨喜、時時隨喜,在在處處都是增上善根的因緣,這樣決定無難而能圓滿布施等的功德。

  自在最勝,就是菩薩具有叁摩地、神通等的自在力,可以隨欲變現無量無數的資具,任運的行持布施波羅蜜多。所以大乘聖道的布施行非常自在圓滿。

  攝受最勝,這是講不著相布施,因爲有無分別智的攝受,布施的時候叁輪體空,不見施者、受者和施物。這樣離一切相而行布施,就是布施正行的攝受最勝。就像《金剛經》上所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樣以殊勝叁輪體空的智慧攝受,雖然是在做一切布施,但是心裏不執著任何相,這就是攝受最勝。

  接下來,後面四種最勝相,是從大乘道位的角度,講四個階段的最勝——也就是大乘勝解行地的發起最勝、大乘初地的至得最勝、大乘二到九地的等流最勝,以及十地、十一地的究竟最勝。通過相應的階段對比,就可以顯示出大乘的正行勝過小乘行的殊勝之處。這裏,就不做一一的廣說。

  以上以布施爲例,我們看出大乘布施正行八種最勝的道相。小乘和世間雖然具有布施,但是在布施的發心上,不如大乘的布施心這樣深廣,所以都是有上、有量、有盡、不圓滿的相。比如,在布施上,只是求一點人天福報,或者得一個小乘的果位,有些人小到只是希求發一點財,這樣就是發心非常狹小,不是廣大。又比如,做了五六次布施之後,心裏就非常滿足,認爲自己已經做得很足夠,這就是有厭足,根本不是無厭足的長時精進布施。又比如,布施只是爲了一個家庭的利益,或者爲了一個公司的利益,除了這個小範圍之外…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