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四)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四)

  這個聞思修叁慧的作意正行劃開來,就是十法行。大乘十法行實際就是以各種方式時時作意大乘法。所謂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和修行,時時處處都不離這個大乘法,種種方式、種種行相、種種階段,總是要一心一意緣著這個大乘法來修行。聽的也是大乘法,看的也是大乘法,走路想的也是大乘法,書寫的也是大乘法,供養的也是大乘法,背誦的也是大乘法,在心裏憶念的也是大乘法,思維的也是大乘法,修習的也是大乘法,乃至上廁所也不離開大乘法,這就叫做大乘十法行。所以,這個大乘十法行就是每個大乘修行者貫徹在生生世世當中不可遠離的行爲。這樣就可以看出,補處彌勒菩薩所說的“菩薩以叁慧,恒思維大乘”當中,具有甚深的教誡。全知麥彭仁波切獨具慧眼,把後面的十法行,判爲“廣分以十法行之方式作意”,這樣前後呼應,以後文再看前文,文義就非常非常明顯。論中進一步講到,行持十法行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是什麼道理呢?關鍵就是因爲它是圍繞聖法的相關作業,這個聖法不是一般的世間小法、邪法、無意義的法,它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宣說的唯一是超出世間的正道,所以由于所緣境不可思議,十法行的福德也是無量無邊,以凡夫心識根本無法測度它的利益功德。和聖教結緣,甚至只是聽一個偈頌、書寫一個偈頌,功德都勝過一切世間善根。所以說,這樣殊勝的聖法殊勝的佛法不可思議,因爲所緣境不可思議的緣故,所以行持十法行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是無量的。而且以凡夫的心識,根本無法測度它的殊勝利益功德。所以說,和聖教結緣的話,甚至只是聽聞一個偈頌,或者是書寫一個偈頌。確實,功德都超勝過一切世間的善根。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深信諸佛菩薩的語言。而且要在內心當中發起勇猛偉大的誓願,發願在生生世世當中聽聞、修學、行持這個聖教法,而且再發願生生世世護持、弘揚、傳播這個聖教法。《普賢行願品》當中有這樣的頌詞:“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又有說到:“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叁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我們應當時時這樣發普賢大願,在一切生世當中受持、光顯、宣揚、深入諸佛的妙法,這樣發願,功德不可思議。

  以上介紹了大乘的作意正行。大乘的作意正行完全超過聲緣乘以及其它世間乘的作意修行。爲什麼會超過呢?就是因爲大乘的教極爲偉大,它所教授的唯一是以利他爲主的大行,唯一指歸的是無住大涅槃的無盡果德和盡衆生界相續不斷的無盡事業,所以緣于這樣的大教所作的一切法行,所作的一切作意,都是無上的法行,都是無上的作意。因上差一點點,果上相差會很懸殊,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以小乘的法行來說,雖然也是具有殊勝的功德,但是沒有辦法和大乘的法行相比,因爲它的道果不夠殊勝,這樣緣著不夠深廣的小乘教法以聞所成慧作意,自然不可能像緣大乘教法那樣,增長深廣的善根,不容易引發很深、很廣的善根,不容易把心量擴充到圓滿無盡。其次,以思所成慧作意也不可能悟入大乘那樣深廣無量的法義,以修所成慧作意也只是成辦小乘五道四果的功德,一切大乘地道十波羅蜜多的境界,一切大乘叁身、四智、無量相好、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並不可能以此而成辦。所以,小乘的作意正行不能和大乘的作意正行相提並論。

  以上對于趣入大乘義的方面,補處彌勒菩薩已經開示了作意正行。以聞思修叁慧從始至終緣大乘法作意,就是趣入大乘義的如理正行。這個次第和過程,已經開顯無余。下面進一步,彌勒菩薩把正行的核心點出來,這就是隨法正行,實際就是大乘的止觀正行,這是大乘實修的關要。

  什麼是隨法正行呢?就是要隨順大乘法首先是無誤的抉擇,抉擇之後就要隨著這個所抉擇的意義,真實的修行。這就是隨法正行。這個隨法正行的道相,就是止觀。所謂止就是除了所緣的法義之外不向他緣散亂,所謂觀就是無顛倒的見萬法的自性。只有通過止觀雙運才能證悟清淨法界,消除虛妄分別,而成就大乘的無上究竟的佛果。

  這樣說,大乘隨法正行,就是兩個關鍵,一個是由散亂轉變爲無散亂,另一個是由顛倒轉變爲無顛倒,能夠達成這兩種轉變,就是成就止觀,最終必然證入無上究竟的法界。

  所謂大乘寂止無散亂的轉變,就是要逐漸遣除六種散亂心,而真實現前大乘的殊勝寂止。無始以來著相習氣深重,分別心無時不在境上面散亂,一般沒有修到大乘寂止無散亂的境界的凡夫和小乘的修行人來講,確實沒有離開粗細的一切散亂心,所以,沒有現前大乘不共殊勝的寂止,原因我們需要了知,因爲無始以來,著相習氣深重分別心無時不在境上面散亂,或者向外散亂,或者向內散亂,或者執著境界,或者執著我,或者心緣劣乘,這些就叫做六種散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都是大乘寂止的違品。如果不能轉變,那就沒有辦法一緣安住大乘的深廣妙義。比如,前五識就是取色聲香味觸的五塵,第六識就是緣境分別。即使不向外散,但是向內,仍然是以分別心味著叁摩地的樂受,或者昏沈,或者掉舉,或者執取叁摩地暫時的影相以爲殊勝,或者從這個當中生起我慢,墮落在粗重散亂當中。或者,只是求自己從苦海中出離,就算完事了。以上所講的這些都是一個顛倒分別心不能安住大乘義的下劣之相,都是落在二取虛妄心識當中,和本來深廣法性圓成實不能真實相應。

  只有這樣六種散亂都能遮止,才是大乘向內系心一緣的殊勝寂止。雖然世間外道、仙人、小乘聲聞緣覺也有一些寂止的成就,但都有過失的垢染,或者是執著叁摩地的暫時境界,或者是具有我執的染汙,或者只是求自己解脫的下劣作意。所以,無法和大乘殊勝寂止相比。

  再下來是大乘的殊勝勝觀,因爲這個勝觀是無誤證悟盡所有義和如所有義,觀境深廣無比。小乘雖然也有勝觀,但是非常有限,境界狹小,很不徹底。所以大乘的勝觀遠遠超越聲聞緣覺的勝觀。

  大乘勝觀的境,可以說就是一切如所有義和盡所有義,也可以說,就是一切世俗和勝義所攝的義,就是一切迷亂和無迷亂所攝的義,就是一切雜染和清淨所攝的義,就是叁自性所攝的義。這只是歸納的角度有所不同,實際上意義都是一致的。在本論當中,具體開爲十法而宣說。十法就是能诠文、所诠義、作意、不動、自相、共相、染淨、客塵、無怖、無高這樣十種。對于這十法無誤證悟它們的意義,就是無顛倒轉變的勝觀。能不能把以前對于文、義等的顛倒心轉變成如實了知自性的無顛倒心,就成爲觀修至關重要的問題。這確實是關鍵中的關鍵。

  大乘勝觀的這樣十種無顛倒,分別來說:

  所謂“對于能诠文無顛倒”,就是要如理通達能诠文有義和無義的自性。具有相應和串習這兩個條件,能诠文才有義,相反就是無義。從這個地方要趣入勝義圓成實遠離語言所诠之義的含義。名和義之間本來沒有任何關系,只是以分別心假立兩者的對應關系,以這樣的串習,所以講一個名字,分別心當下就會取義,取一個對應的影相;見一個義,就會取一個名。這樣以義而取名,以名而取義,實際就是墮在遍計所執的境界裏面,不能和圓成實的自性相應。圓成實本來離一切相,離一切邊,不是語言能說得到的,所以是不可言說。反過來觀察,什麼是我們凡夫迷亂的境呢?就是對于不可思議的圓成實義,我們以文和義相應唯一顯現一種有相的境界而迷亂,整天都是以一個取相分別,在現一個有相的境界,這就是迷亂的境。

  下面再講“對于所诠義無顛倒”。我們用的文字所诠的是什麼?唯一是在诠表顯現,這就是所诠之義。這個顯現法,如果誤認爲是按顯現那樣實有自性,那就是顛倒。通達這個顯現實際沒有以分別心增益的二取自性,這樣不墮在實有邊、也不墮在斷無邊,這就是無顛倒。從這個地方,就要理解迷亂的自性,因爲本無二取仍然顯現有二取,這就是顛倒,就是迷亂的自性。《辨法法性論》的有法部分重點講這個問題,彌勒菩薩講什麼是迷亂呢?“無而現故亂。”對于所诠義無顛倒,就會通達迷亂的自性。

  第叁對于“作意無顛倒”,就是從迷亂的因上講。凡夫不自在而有二取的作意,這種妄想一直止不了,它的根源就是種種習氣阿賴耶,就是由于因位以種種分別心熏習,以熏習自然有一股迷亂的力量,使得我們不自在的現這種亂相。這樣就理解一切叁界迷亂現相的根子,不是在外面,唯一是以分別心熏習的阿賴耶識。這是迷亂的因。

  第四是對于不動無顛倒,這是菩薩後得位的無迷亂自性。我們要知道,在菩薩後得位,是有二取的顯現,但是現而無實有,就像幻化一樣。如果認爲實有二取,那就墮落在實有邊,如果認爲連顯現都沒有,那就墮在斷無邊。都是墮邊的動搖。通達二取雖然現,但是無實有,如幻化一般,這就是對于不動無顛倒。這是從能境上講菩薩出定位無迷亂的自性。如果認爲二取實有而對人法生起實有執著,這是迷亂;或者認爲二取現相沒有,什麼修行也不要,這就落在斷見當中,也是迷亂的法。了知實際沒有而顯現的出定定解,就是後得位無迷亂的自性或者能境。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慧品注釋》當中說:“由緣起性無欺有故,乃至能取所取的現行未消于法界之間,于諸有情,此顯現相續不斷,並且能作利害,是故對于是息滅自他痛苦並作利樂之方便的此道精進。”所以說,在菩薩的出定位法,決定有緣起的顯現,但是他不可能執著是實有的。因爲都是無而現的,或者說現而無實有的,如幻如夢一般的境界,菩薩完全可以安住上。

  對于…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