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相無顛倒,是屬于入定無分別的無迷亂自性。因爲勝義的自相本來遠離一切戲論,一切像顯現那樣別別的此種彼種的自相,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並不是勝義的自相,一切諸法的究竟真實的自相唯一就是離戲的大空性。大乘菩薩入根本慧定證見勝義自相,遠離一切分別,就是入定無迷亂的自性。
對于共相無顛倒,這個共相就是圓成實自性光明,或者講實相如來藏,或者講遍行法界,或者講輪涅大平等性。因爲萬法都不離開二取空的殊勝法性,所以法性圓成實是諸法共相。這個共相就是無迷亂的境。
對于染淨無顛倒,就是如實了知到,顛倒作意未除滅叫做雜染,顛倒作意已滅叫做清淨。其中雜染是迷亂的果,清淨是無迷亂的果。《辨法法性論》當中說:“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大乘莊嚴經論》說:“解脫唯迷盡。”
對于客無顛倒,就是要認識雜染和清淨的客塵相。因爲假如是主人,就是常住不變的,像虛空一樣在初中後的一切時位都遠離變易的相。所謂客,就是忽爾顯現,比如有雲無雲,都是忽爾現前的相,所以染和淨是對待法,有染才有相對的淨,沒有染也就沒有淨,實相當中沒有染淨,染淨都是名言當中安立的。最後是對于無怖無高的無顛倒,因爲染淨本來沒有自性,實相本來無增無減、無染無淨,所以也沒有貪等雜染方面的增上怖畏,也沒有信心等方面的增上高慢。
在隨法正行之後,就是離二邊正行。所謂邊,就是和實相不相應的執著分別,本論當中舉列了十四種二邊。爲了遠離這樣的一性邊、異性邊等等的邊戲,大乘菩薩修中道行而尋求出離,這就是離二邊正行。
然後,以有學道的十地修行來說,就是修習差別正行和無差別正行,十地修行的內容就是十波羅蜜多,分別從十波羅蜜多增上修集和平等修集的角度,安立差別正行和無差別正行。這也是聲聞、緣覺不具有的殊勝正行。
以上宣說了六種正行無上。爲什麼會出現這樣超越聲緣道的正行呢?它的原因就是因爲所緣無上。任何正行都有一個境,由所緣而發起正行。大乘正行的所緣就是深廣一切義,聲緣乘修行的所緣只有少分而已,從如所有義的角度只是抉擇人無我空性和少分法無我空性,不是甚深;從盡所有義的角度,也沒有講到廣大道果、十波羅蜜多、十地、大乘叁摩地等等的內容,不是廣大。所以大小乘的正行在所緣上有深度和廣度的差別。所以我們就知道,大乘的正行無上遠遠超過聲聞緣覺道的正行,它的原因就是因爲所緣無上的原因,因爲無論是哪一種正行都有一個境,由于所緣而發起正行的,所以,大乘的正行肯定超過聲聞緣覺的正行,因爲他的所緣就是一切一切深廣的義,是這樣來了知大乘的正行完全是無上的。
因爲正行所依的境上有差別,所以不論是以抉擇的方式,還是實修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從道位輾轉增上的方面,從聞慧的任持所緣、思慧的印持所緣一直往上走,大乘是以輾轉增上的方式對于深廣一切義所緣,一層層超出聲聞緣覺的少分所緣。換句話說由于在起點上就有很大的差別,導致大乘五道的所緣相應都是超勝小乘五道的所緣。
所緣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正是由于所緣上的差別,才導致各種乘的差別,有叁乘,九乘乃至無量乘的差別。所緣上有大小,所以由此發起的修行就有大乘和小乘的差別。所緣上有頓漸,在修行上也有漸修和頓修的差別等等。
再下來,由正行所證得的暫時和究竟的果,就是修證。這裏的果,不是單指圓滿的佛位。以大乘無上正行所成就的無上修證有十種,就是種性修證乃至示現菩提修證。這十種修證,也是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宣說的。《大乘莊嚴經論》當中說:“種性信解法,如是而發心,修行布施等,趣入無過地,成熟諸有情,清淨佛國土,得無住涅槃,勝菩提示彼。”
首先是種性修證,就是以蘇醒大乘種性的順緣不缺少的緣故,獲得大乘增上種性。按照大乘的觀點來講,我們的種性有自性住種性和增上種性兩種,在《寶性論》、《法界贊》等教典當中說,自性住種性就是法界如來藏。如來藏自性本來就是和四身五智無二的法界覺空雙融,是自生智慧無爲法,是自性清淨周遍一切法的真如,像虛空一樣不遷變。
在自住性種性上,雖然有衆生蘊界處生滅,但是自性住種性卻沒有任何生滅變易,這是無差別以心的法性方式平等爲一切衆生所具有的。但是這個大乘種性,又有蘇醒和未蘇醒的差別,假如被種性的障垢覆蓋,那就是種性未蘇醒,雖然本來具足大乘種性,但也不能顯現明顯的作用。相反,如果大乘種性的障垢薄弱,那就會以種性的作用力發起想出離輪回、想修行涅槃的欲求心,這樣大乘種性就會逐漸蘇醒起來。自性住種性的障垢是什麼呢?就是《寶性論》當中所說的四種——嗔恨大乘法、我見、怖畏輪回痛苦以及舍離利益衆生。它的能淨因,分別就是信解大乘法、增勝的智慧、增勝的叁摩地以及大悲心。具足這樣四種因,就會由種性蘇醒的勢力,得到真實修習大乘善根的增上種性。
我們所說的第一個“修證”就是大乘的種性修證,也就是自性住種性蘇醒,開始現前增上種性。它的原因就是“順緣無缺”也就是親近正士,聽聞大乘的正法,如理思惟大乘和法隨法行,這樣因緣聚合,自然會現前真實修習大乘善根的種性。小乘種性者,因爲在福德因緣上不具足上面的殊勝條件,以障垢的覆蓋,導致大乘種性不能現前。
第二個信解修證,就是以大乘種性蘇醒爲助緣,對于大乘法産生增勝的信解。這就是信解修證。
第叁個發心修證,就是依靠對于大乘的信解,皈依大乘叁寶,並且依止外的護持——大乘阿阇黎,圓滿無誤地聽受大乘深廣雙融的教授,而且聽聞之後不離開內護持——如理作意,這樣做了之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不被小乘作意動搖,就是發心修證。
第四個正行修證,就是以加行的方式修行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多通過信解、回向、隨喜等善巧方便和無分別智雙融而修。
以上這四種修證都是屬于勝解行地的修證。下面四種,是屬于聖者有學道位的修證。
通過勝解行地圓滿各種加行,就可以趣入超越世間道的見道位,這就是入離生修證。遠離一切遍計二障的過失,而且凡夫的生死老病的過患都可以遠離,無垢的,無過的一種境界,也就是說超越世間道的見道位,就是入離生修證。在一到七地之間,主要是以四無量、四攝、五神通等以及種種善巧方便,能夠成熟有情,這就是成熟有情修證。
從第八地開始,獲得淨土修證以及得諸佛不退地授記修證。也就是由于外觀的前五識轉依,現前淨土;由于內觀的末那耶識轉依,現前有寂不住的大平等性的境界。
最後兩種,是屬于無學位的修證。也就是斷盡二障及其習氣,獲得無上殊勝菩提的法身果,這就是佛地修證。成佛之後,乃至虛空界盡之間,以報化兩種色身在十方一切世間當中,相續不斷地示現大菩提的相,作希有的十二種等事業,這就是最後一種——周遍示現菩提修證。
以上以暫時和究竟果所攝的十二種修證,都是超勝聲緣果位的無上修證。比如,小乘種性只是少欲知足的善根,無法和大乘種性相比。小乘的信解只是對于少分四谛十二因緣的小乘法具有信解,對于深廣的大乘法並不能生起信解。小乘的發心也只是尋求自己出離的發心,並沒有無上的菩提心。小乘的正行也不具足以加行修持六波羅蜜多等等。而且,入了大乘初地之後的成就相,每一種在小乘聖者的身份上都不可能獲得。這樣一比較,就知道大乘的修證是超越聲緣乘修證的無上修證。
以上通過正行無上、所緣無上和修證無上,很明顯地宣說了大乘是無上乘的道理。
甲四、末義分二:一、宣說本論難測之深密及具殊勝功德;二、論跋與譯跋
乙一、宣說本論難測之深密及具殊勝功德
此論辨中邊,深密堅實義,
廣大一切義,除諸不吉祥。
這一頌當中的第一句是解釋論名。後叁句是宣說本論的五種殊勝功德。
此論能辨中與邊,所以叫做《辨中邊論》。本論所辨是深密義,是堅實義,是廣大義,是一切義,以本論能夠遣除一切不吉祥。
1、論名。
因爲以此論能顯了中和二邊的能緣行的意義,以及能顯了中和二邊的所緣境的意義,所以叫做《辨中邊論》。
2、本論的五種殊勝功德。
①本論所辨是深密義。
深是深邃,密是隱密,不是以尋思心所能了知,所以是深密義。本論所辨的法義,不是凡夫所尋,不是二乘所思,不是欲界初定所尋,不是上地所思,不是六識所尋,不是七識和八識所思,所以叫做深密。
②本論所辨是堅實義。
什麼是堅實呢?以比喻來說,金剛能夠摧破一切,而不爲一切所摧,就叫堅實。同樣道理,以本論所辨的意義能夠摧伏他方,而不爲他方所伏,所以是堅實義。
③本論所辨是廣大義。
因爲本論能夠顯了利樂自他的大義,所以所辨就是廣大義。或者由此能成辦自他廣大的利益,能成辦自他暫時和究竟的無上果,所以是廣大義。
④本論所辨是一切義。
因爲本論普遍顯了叁乘之義,所辨是一切義故,所以叫一切。或者,本論所辨,對于一切叁乘的種性者都成爲具有實義,所以叫一切義。
⑤本論能遣除一切不吉祥。
不吉祥就是指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因爲以二障能夠使衆生流轉生死,不産生清淨智慧的光明,所以叫做不吉祥。由通達本論,遣除未達、邪解和懷疑的垢染,最終能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所以以本論能遣除不吉祥。
乙二、論跋與譯跋
論跋:辨中邊論頌聖者彌勒撰著圓滿。
譯跋:印度阿阇黎支那摩劄、希令紮波德及主校譯師智軍翻譯、校勘並訂正。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