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四)
这个闻思修三慧的作意正行划开来,就是十法行。大乘十法行实际就是以各种方式时时作意大乘法。所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和修行,时时处处都不离这个大乘法,种种方式、种种行相、种种阶段,总是要一心一意缘着这个大乘法来修行。听的也是大乘法,看的也是大乘法,走路想的也是大乘法,书写的也是大乘法,供养的也是大乘法,背诵的也是大乘法,在心里忆念的也是大乘法,思维的也是大乘法,修习的也是大乘法,乃至上厕所也不离开大乘法,这就叫做大乘十法行。所以,这个大乘十法行就是每个大乘修行者贯彻在生生世世当中不可远离的行为。这样就可以看出,补处弥勒菩萨所说的“菩萨以三慧,恒思维大乘”当中,具有甚深的教诫。全知麦彭仁波切独具慧眼,把后面的十法行,判为“广分以十法行之方式作意”,这样前后呼应,以后文再看前文,文义就非常非常明显。论中进一步讲到,行持十法行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是什么道理呢?关键就是因为它是围绕圣法的相关作业,这个圣法不是一般的世间小法、邪法、无意义的法,它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源泉,宣说的唯一是超出世间的正道,所以由于所缘境不可思议,十法行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以凡夫心识根本无法测度它的利益功德。和圣教结缘,甚至只是听一个偈颂、书写一个偈颂,功德都胜过一切世间善根。所以说,这样殊胜的圣法殊胜的佛法不可思议,因为所缘境不可思议的缘故,所以行持十法行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无量的。而且以凡夫的心识,根本无法测度它的殊胜利益功德。所以说,和圣教结缘的话,甚至只是听闻一个偈颂,或者是书写一个偈颂。确实,功德都超胜过一切世间的善根。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深信诸佛菩萨的语言。而且要在内心当中发起勇猛伟大的誓愿,发愿在生生世世当中听闻、修学、行持这个圣教法,而且再发愿生生世世护持、弘扬、传播这个圣教法。《普贤行愿品》当中有这样的颂词:“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又有说到:“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我们应当时时这样发普贤大愿,在一切生世当中受持、光显、宣扬、深入诸佛的妙法,这样发愿,功德不可思议。
以上介绍了大乘的作意正行。大乘的作意正行完全超过声缘乘以及其它世间乘的作意修行。为什么会超过呢?就是因为大乘的教极为伟大,它所教授的唯一是以利他为主的大行,唯一指归的是无住大涅槃的无尽果德和尽众生界相续不断的无尽事业,所以缘于这样的大教所作的一切法行,所作的一切作意,都是无上的法行,都是无上的作意。因上差一点点,果上相差会很悬殊,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以小乘的法行来说,虽然也是具有殊胜的功德,但是没有办法和大乘的法行相比,因为它的道果不够殊胜,这样缘着不够深广的小乘教法以闻所成慧作意,自然不可能像缘大乘教法那样,增长深广的善根,不容易引发很深、很广的善根,不容易把心量扩充到圆满无尽。其次,以思所成慧作意也不可能悟入大乘那样深广无量的法义,以修所成慧作意也只是成办小乘五道四果的功德,一切大乘地道十波罗蜜多的境界,一切大乘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并不可能以此而成办。所以,小乘的作意正行不能和大乘的作意正行相提并论。
以上对于趣入大乘义的方面,补处弥勒菩萨已经开示了作意正行。以闻思修三慧从始至终缘大乘法作意,就是趣入大乘义的如理正行。这个次第和过程,已经开显无余。下面进一步,弥勒菩萨把正行的核心点出来,这就是随法正行,实际就是大乘的止观正行,这是大乘实修的关要。
什么是随法正行呢?就是要随顺大乘法首先是无误的抉择,抉择之后就要随着这个所抉择的意义,真实的修行。这就是随法正行。这个随法正行的道相,就是止观。所谓止就是除了所缘的法义之外不向他缘散乱,所谓观就是无颠倒的见万法的自性。只有通过止观双运才能证悟清净法界,消除虚妄分别,而成就大乘的无上究竟的佛果。
这样说,大乘随法正行,就是两个关键,一个是由散乱转变为无散乱,另一个是由颠倒转变为无颠倒,能够达成这两种转变,就是成就止观,最终必然证入无上究竟的法界。
所谓大乘寂止无散乱的转变,就是要逐渐遣除六种散乱心,而真实现前大乘的殊胜寂止。无始以来著相习气深重,分别心无时不在境上面散乱,一般没有修到大乘寂止无散乱的境界的凡夫和小乘的修行人来讲,确实没有离开粗细的一切散乱心,所以,没有现前大乘不共殊胜的寂止,原因我们需要了知,因为无始以来,著相习气深重分别心无时不在境上面散乱,或者向外散乱,或者向内散乱,或者执著境界,或者执著我,或者心缘劣乘,这些就叫做六种散乱——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都是大乘寂止的违品。如果不能转变,那就没有办法一缘安住大乘的深广妙义。比如,前五识就是取色声香味触的五尘,第六识就是缘境分别。即使不向外散,但是向内,仍然是以分别心味著三摩地的乐受,或者昏沉,或者掉举,或者执取三摩地暂时的影相以为殊胜,或者从这个当中生起我慢,堕落在粗重散乱当中。或者,只是求自己从苦海中出离,就算完事了。以上所讲的这些都是一个颠倒分别心不能安住大乘义的下劣之相,都是落在二取虚妄心识当中,和本来深广法性圆成实不能真实相应。
只有这样六种散乱都能遮止,才是大乘向内系心一缘的殊胜寂止。虽然世间外道、仙人、小乘声闻缘觉也有一些寂止的成就,但都有过失的垢染,或者是执著三摩地的暂时境界,或者是具有我执的染污,或者只是求自己解脱的下劣作意。所以,无法和大乘殊胜寂止相比。
再下来是大乘的殊胜胜观,因为这个胜观是无误证悟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观境深广无比。小乘虽然也有胜观,但是非常有限,境界狭小,很不彻底。所以大乘的胜观远远超越声闻缘觉的胜观。
大乘胜观的境,可以说就是一切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也可以说,就是一切世俗和胜义所摄的义,就是一切迷乱和无迷乱所摄的义,就是一切杂染和清净所摄的义,就是三自性所摄的义。这只是归纳的角度有所不同,实际上意义都是一致的。在本论当中,具体开为十法而宣说。十法就是能诠文、所诠义、作意、不动、自相、共相、染净、客尘、无怖、无高这样十种。对于这十法无误证悟它们的意义,就是无颠倒转变的胜观。能不能把以前对于文、义等的颠倒心转变成如实了知自性的无颠倒心,就成为观修至关重要的问题。这确实是关键中的关键。
大乘胜观的这样十种无颠倒,分别来说:
所谓“对于能诠文无颠倒”,就是要如理通达能诠文有义和无义的自性。具有相应和串习这两个条件,能诠文才有义,相反就是无义。从这个地方要趣入胜义圆成实远离语言所诠之义的含义。名和义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以分别心假立两者的对应关系,以这样的串习,所以讲一个名字,分别心当下就会取义,取一个对应的影相;见一个义,就会取一个名。这样以义而取名,以名而取义,实际就是堕在遍计所执的境界里面,不能和圆成实的自性相应。圆成实本来离一切相,离一切边,不是语言能说得到的,所以是不可言说。反过来观察,什么是我们凡夫迷乱的境呢?就是对于不可思议的圆成实义,我们以文和义相应唯一显现一种有相的境界而迷乱,整天都是以一个取相分别,在现一个有相的境界,这就是迷乱的境。
下面再讲“对于所诠义无颠倒”。我们用的文字所诠的是什么?唯一是在诠表显现,这就是所诠之义。这个显现法,如果误认为是按显现那样实有自性,那就是颠倒。通达这个显现实际没有以分别心增益的二取自性,这样不堕在实有边、也不堕在断无边,这就是无颠倒。从这个地方,就要理解迷乱的自性,因为本无二取仍然显现有二取,这就是颠倒,就是迷乱的自性。《辨法法性论》的有法部分重点讲这个问题,弥勒菩萨讲什么是迷乱呢?“无而现故乱。”对于所诠义无颠倒,就会通达迷乱的自性。
第三对于“作意无颠倒”,就是从迷乱的因上讲。凡夫不自在而有二取的作意,这种妄想一直止不了,它的根源就是种种习气阿赖耶,就是由于因位以种种分别心熏习,以熏习自然有一股迷乱的力量,使得我们不自在的现这种乱相。这样就理解一切三界迷乱现相的根子,不是在外面,唯一是以分别心熏习的阿赖耶识。这是迷乱的因。
第四是对于不动无颠倒,这是菩萨后得位的无迷乱自性。我们要知道,在菩萨后得位,是有二取的显现,但是现而无实有,就像幻化一样。如果认为实有二取,那就堕落在实有边,如果认为连显现都没有,那就堕在断无边。都是堕边的动摇。通达二取虽然现,但是无实有,如幻化一般,这就是对于不动无颠倒。这是从能境上讲菩萨出定位无迷乱的自性。如果认为二取实有而对人法生起实有执著,这是迷乱;或者认为二取现相没有,什么修行也不要,这就落在断见当中,也是迷乱的法。了知实际没有而显现的出定定解,就是后得位无迷乱的自性或者能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注释》当中说:“由缘起性无欺有故,乃至能取所取的现行未消于法界之间,于诸有情,此显现相续不断,并且能作利害,是故对于是息灭自他痛苦并作利乐之方便的此道精进。”所以说,在菩萨的出定位法,决定有缘起的显现,但是他不可能执著是实有的。因为都是无而现的,或者说现而无实有的,如幻如梦一般的境界,菩萨完全可以安住上。
对于…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