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相无颠倒,是属于入定无分别的无迷乱自性。因为胜义的自相本来远离一切戏论,一切像显现那样别别的此种彼种的自相,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并不是胜义的自相,一切诸法的究竟真实的自相唯一就是离戏的大空性。大乘菩萨入根本慧定证见胜义自相,远离一切分别,就是入定无迷乱的自性。
对于共相无颠倒,这个共相就是圆成实自性光明,或者讲实相如来藏,或者讲遍行法界,或者讲轮涅大平等性。因为万法都不离开二取空的殊胜法性,所以法性圆成实是诸法共相。这个共相就是无迷乱的境。
对于染净无颠倒,就是如实了知到,颠倒作意未除灭叫做杂染,颠倒作意已灭叫做清净。其中杂染是迷乱的果,清净是无迷乱的果。《辨法法性论》当中说:“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大乘庄严经论》说:“解脱唯迷尽。”
对于客无颠倒,就是要认识杂染和清净的客尘相。因为假如是主人,就是常住不变的,像虚空一样在初中后的一切时位都远离变易的相。所谓客,就是忽尔显现,比如有云无云,都是忽尔现前的相,所以染和净是对待法,有染才有相对的净,没有染也就没有净,实相当中没有染净,染净都是名言当中安立的。最后是对于无怖无高的无颠倒,因为染净本来没有自性,实相本来无增无减、无染无净,所以也没有贪等杂染方面的增上怖畏,也没有信心等方面的增上高慢。
在随法正行之后,就是离二边正行。所谓边,就是和实相不相应的执著分别,本论当中举列了十四种二边。为了远离这样的一性边、异性边等等的边戏,大乘菩萨修中道行而寻求出离,这就是离二边正行。
然后,以有学道的十地修行来说,就是修习差别正行和无差别正行,十地修行的内容就是十波罗蜜多,分别从十波罗蜜多增上修集和平等修集的角度,安立差别正行和无差别正行。这也是声闻、缘觉不具有的殊胜正行。
以上宣说了六种正行无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超越声缘道的正行呢?它的原因就是因为所缘无上。任何正行都有一个境,由所缘而发起正行。大乘正行的所缘就是深广一切义,声缘乘修行的所缘只有少分而已,从如所有义的角度只是抉择人无我空性和少分法无我空性,不是甚深;从尽所有义的角度,也没有讲到广大道果、十波罗蜜多、十地、大乘三摩地等等的内容,不是广大。所以大小乘的正行在所缘上有深度和广度的差别。所以我们就知道,大乘的正行无上远远超过声闻缘觉道的正行,它的原因就是因为所缘无上的原因,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正行都有一个境,由于所缘而发起正行的,所以,大乘的正行肯定超过声闻缘觉的正行,因为他的所缘就是一切一切深广的义,是这样来了知大乘的正行完全是无上的。
因为正行所依的境上有差别,所以不论是以抉择的方式,还是实修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从道位辗转增上的方面,从闻慧的任持所缘、思慧的印持所缘一直往上走,大乘是以辗转增上的方式对于深广一切义所缘,一层层超出声闻缘觉的少分所缘。换句话说由于在起点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导致大乘五道的所缘相应都是超胜小乘五道的所缘。
所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正是由于所缘上的差别,才导致各种乘的差别,有三乘,九乘乃至无量乘的差别。所缘上有大小,所以由此发起的修行就有大乘和小乘的差别。所缘上有顿渐,在修行上也有渐修和顿修的差别等等。
再下来,由正行所证得的暂时和究竟的果,就是修证。这里的果,不是单指圆满的佛位。以大乘无上正行所成就的无上修证有十种,就是种性修证乃至示现菩提修证。这十种修证,也是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宣说的。《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说:“种性信解法,如是而发心,修行布施等,趣入无过地,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国土,得无住涅槃,胜菩提示彼。”
首先是种性修证,就是以苏醒大乘种性的顺缘不缺少的缘故,获得大乘增上种性。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我们的种性有自性住种性和增上种性两种,在《宝性论》、《法界赞》等教典当中说,自性住种性就是法界如来藏。如来藏自性本来就是和四身五智无二的法界觉空双融,是自生智慧无为法,是自性清净周遍一切法的真如,像虚空一样不迁变。
在自住性种性上,虽然有众生蕴界处生灭,但是自性住种性却没有任何生灭变易,这是无差别以心的法性方式平等为一切众生所具有的。但是这个大乘种性,又有苏醒和未苏醒的差别,假如被种性的障垢覆盖,那就是种性未苏醒,虽然本来具足大乘种性,但也不能显现明显的作用。相反,如果大乘种性的障垢薄弱,那就会以种性的作用力发起想出离轮回、想修行涅槃的欲求心,这样大乘种性就会逐渐苏醒起来。自性住种性的障垢是什么呢?就是《宝性论》当中所说的四种——嗔恨大乘法、我见、怖畏轮回痛苦以及舍离利益众生。它的能净因,分别就是信解大乘法、增胜的智慧、增胜的三摩地以及大悲心。具足这样四种因,就会由种性苏醒的势力,得到真实修习大乘善根的增上种性。
我们所说的第一个“修证”就是大乘的种性修证,也就是自性住种性苏醒,开始现前增上种性。它的原因就是“顺缘无缺”也就是亲近正士,听闻大乘的正法,如理思惟大乘和法随法行,这样因缘聚合,自然会现前真实修习大乘善根的种性。小乘种性者,因为在福德因缘上不具足上面的殊胜条件,以障垢的覆盖,导致大乘种性不能现前。
第二个信解修证,就是以大乘种性苏醒为助缘,对于大乘法产生增胜的信解。这就是信解修证。
第三个发心修证,就是依靠对于大乘的信解,皈依大乘三宝,并且依止外的护持——大乘阿阇黎,圆满无误地听受大乘深广双融的教授,而且听闻之后不离开内护持——如理作意,这样做了之后,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不被小乘作意动摇,就是发心修证。
第四个正行修证,就是以加行的方式修行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多通过信解、回向、随喜等善巧方便和无分别智双融而修。
以上这四种修证都是属于胜解行地的修证。下面四种,是属于圣者有学道位的修证。
通过胜解行地圆满各种加行,就可以趣入超越世间道的见道位,这就是入离生修证。远离一切遍计二障的过失,而且凡夫的生死老病的过患都可以远离,无垢的,无过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超越世间道的见道位,就是入离生修证。在一到七地之间,主要是以四无量、四摄、五神通等以及种种善巧方便,能够成熟有情,这就是成熟有情修证。
从第八地开始,获得净土修证以及得诸佛不退地授记修证。也就是由于外观的前五识转依,现前净土;由于内观的末那耶识转依,现前有寂不住的大平等性的境界。
最后两种,是属于无学位的修证。也就是断尽二障及其习气,获得无上殊胜菩提的法身果,这就是佛地修证。成佛之后,乃至虚空界尽之间,以报化两种色身在十方一切世间当中,相续不断地示现大菩提的相,作希有的十二种等事业,这就是最后一种——周遍示现菩提修证。
以上以暂时和究竟果所摄的十二种修证,都是超胜声缘果位的无上修证。比如,小乘种性只是少欲知足的善根,无法和大乘种性相比。小乘的信解只是对于少分四谛十二因缘的小乘法具有信解,对于深广的大乘法并不能生起信解。小乘的发心也只是寻求自己出离的发心,并没有无上的菩提心。小乘的正行也不具足以加行修持六波罗蜜多等等。而且,入了大乘初地之后的成就相,每一种在小乘圣者的身份上都不可能获得。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大乘的修证是超越声缘乘修证的无上修证。
以上通过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和修证无上,很明显地宣说了大乘是无上乘的道理。
甲四、末义分二:一、宣说本论难测之深密及具殊胜功德;二、论跋与译跋
乙一、宣说本论难测之深密及具殊胜功德
此论辨中边,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
这一颂当中的第一句是解释论名。后三句是宣说本论的五种殊胜功德。
此论能辨中与边,所以叫做《辨中边论》。本论所辨是深密义,是坚实义,是广大义,是一切义,以本论能够遣除一切不吉祥。
1、论名。
因为以此论能显了中和二边的能缘行的意义,以及能显了中和二边的所缘境的意义,所以叫做《辨中边论》。
2、本论的五种殊胜功德。
①本论所辨是深密义。
深是深邃,密是隐密,不是以寻思心所能了知,所以是深密义。本论所辨的法义,不是凡夫所寻,不是二乘所思,不是欲界初定所寻,不是上地所思,不是六识所寻,不是七识和八识所思,所以叫做深密。
②本论所辨是坚实义。
什么是坚实呢?以比喻来说,金刚能够摧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就叫坚实。同样道理,以本论所辨的意义能够摧伏他方,而不为他方所伏,所以是坚实义。
③本论所辨是广大义。
因为本论能够显了利乐自他的大义,所以所辨就是广大义。或者由此能成办自他广大的利益,能成办自他暂时和究竟的无上果,所以是广大义。
④本论所辨是一切义。
因为本论普遍显了三乘之义,所辨是一切义故,所以叫一切。或者,本论所辨,对于一切三乘的种性者都成为具有实义,所以叫一切义。
⑤本论能遣除一切不吉祥。
不吉祥就是指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因为以二障能够使众生流转生死,不产生清净智慧的光明,所以叫做不吉祥。由通达本论,遣除未达、邪解和怀疑的垢染,最终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以本论能遣除不吉祥。
乙二、论跋与译跋
论跋:辨中边论颂圣者弥勒撰著圆满。
译跋:印度阿阇黎支那摩札、希令扎波德及主校译师智军翻译、校勘并订正。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