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同的執著,所以,這裏彌勒菩薩特意第一個就講到異性邊與一性邊。所謂的二邊就是執著我和色法等異性,是一邊;執著我和色法等是無二一性,也是一邊。很多外道就認爲五蘊以外有我,或者一般的凡夫認爲蘊就是我,這樣離蘊執著我以及即蘊計我,就是分別二邊。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寶積經》當中所說的“無我乃至無儒童……”,也就是所謂“我”,唯一是依五蘊假立的,除了假立之外,並沒有我的實有自性。假如我是實有的法,可以安立我和五蘊之間,是一體或他體的關系,無我的緣故,我和五蘊沒有任何無二一體和別別他體的關系。如果說我是五蘊,那就有很多過失——我是多分、無常的過失;如果說我和蘊是別別的他體,就有蘊外存在我、我和五蘊無關的過失。外道承認五蘊以外的我和凡夫執著五蘊就是我,世間人的概念當中認爲要麼就是外道說的合理,或者要麼就是世間凡夫人認爲是合理的。其實兩個都有過失,爲什麼呢?本來是無我的,所以不可能有個我跟五蘊要麼是一體要麼是他體的關系,所以我們就知道,都是有錯誤的,因爲以理觀察的時候,我和五蘊沒有他體的別別的自性,所以沒有他體的關系。我本來沒有,所以跟五蘊根本沒有辦法成爲無二一體的關系。所以我們就知道,我和五蘊執著異體也是過際,我和五蘊執著無二一體也是邊際,都墮落在戲論法當中。所以,你把五蘊和我認爲是他體的,那麼你的所緣境就是成了異性邊,你執著的能境的狀態成了一種偏見,也就是說不符合中觀道。五蘊和我執著無二一體,而且我也是實有的,那這也墮落在一性邊當中,而且你的能境的狀態根本不符合真實的道理,所以,都成了執著的狀態,又成了戲論的法,都是不離開遍計的法。這樣我們就明白,能斷中觀道它不是安立五蘊和我是一體的或者是他體的關系,本來無我的,所以跟五蘊沒有任何一體和他體的關系,我們打個比方來講,龜毛和柱子不能說是無二一體,也不能說是別別異體一樣,跟這樣一樣的,我和蘊非一性,也非異性。

  2、外道邊與聲聞邊

  ①二邊:執著色等法是常,是外道邊;執著色等是無常,是聲聞邊。比如順世外道執著極徽塵是常法,數論外道執著色等的自性是常法,這是外道邊。小乘聲聞執著諸法初生即滅,決定無常,這也是聲聞邊。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經上所說“色非常非無常”等,對于色等不分別常法,也不分別無常法,修習離戲,就是能斷二邊的中觀道。

  3、有情與法的增益邊與損減邊

  ①二邊:就是執著有情和心等法實有的兩種增益,以及執著有情和法無有的兩種損減。以有情來說,執著有情自性有,認爲有一個實有的有情或有一個實有的我,就是增益有情邊;執著有情名言中顯現也沒有,認爲連叁世相續也沒有,就是損減有情邊。然後以法來說,執著諸法自性有,就是增益法邊,比如小乘一切有部,執著一切諸法是實有自體存在,甚至過去和未來也是實法,這是增益邊;執著諸法名言中顯現也沒有,就是損減法邊,就像順世外道執著一切萬法都是無因生的,沒有前世,沒有後世,沒有叁惡趣以及清淨刹土等,這些完全成了損減法邊。所以有情和法各有增減二邊。

  ②能斷中觀道:對于有情增益損減,能斷的中觀道就是經上所說“我無我二邊中智”。對于法增益損減,能斷的中觀道就是經上所說“無心無思無意無識”。心是指第八識,意是指第七識,識是指前六識。合起來,就是心王。思是指思心所,以思心所代表其余的一切心所。以心和心所代表諸法。沒有遍計所執的實有心和心所諸法,所以說“無心無思無意無識”,由此遣除增益邊。但是在名言中並不是沒有心王和心所法的顯現,由此遣除損減邊。

  4、所治邊與能治邊

  ①二邊:執著所治不善和雜染是一邊,執著能治善和清淨是一邊。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經上所說“于二邊不許無說無言”。所謂能治和所治,是互相觀待的一對關系,離開能治,沒有所治,離開所治也無法安立一個獨立的能治。之所以會成立能治和所治的差別相,是因緣的觀待關系,但並不是成立實有能治和所治的固定體相。如果認爲實有能治和所治的存在,就是墮入二邊執著當中。這就不是真實的中觀道,所以,觀待分別心的境界來講,必定有能治和所治的差別,而且這也是互相觀待的一對關系。我們就需要了知,在萬法的實相本性當中,本來就沒有一種實有法的自性存在,沒有一種獨立自在的法的本性,所以,談不上有能治和所治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等等,所以,真正萬法的本性就是遠離戲論的,或者說,從名言角度來講,能治和所治都是觀待而安立的,不是有獨立自由的一種堪忍的自體,或者說根本不必要觀待的,完全就是天然存在一種實有的能治或者說一種所治的自性。所以我們就明白,如果認爲有實有的能治和所治,那就墮入二邊執著當中。這是根據太虛大師的講記解釋的。

  5、常住邊與斷滅邊

  ①二邊:對于有情和法執著有,就是常住邊;對于有情和法執著非有,就是斷滅邊。也就是執著有情和法相續斷盡,不再相連,這就是斷滅邊。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經上所說“常斷二邊中智”。以智慧觀察有情和法既不是常住不變,也不是相續斷滅,就能遣除常斷二邊。

  6、能取邊與所取邊

  ①二邊:包括兩類,一類是雜染十二支的能取所取二邊,也就是對于從無明乃至老死之間的十二支執著能取所取法,比如執著有無明所取能取,各是一邊。另一類是清淨十二支的能取所取二邊,也就是對于從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之間的十二支執著能取所取,比如執著有明,所取能取各是一邊。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如經所說“明與無明無二”乃至廣說。也就是在明中沒有二,也沒有二分;在無明當中也沒有二、沒有二分。所謂“無二”,就是沒有二體;所謂“無二分”就是不能分離成能所二分。這個明白以後呢,其他十一支都是這樣說的。所以由染淨諸法無二無二分,就能斷除能所二取的執著。

  7、雜染邊與清淨邊

  先解釋雜染和清淨,再解釋雜染和清淨的關系,最後講二邊和能斷中觀道。

  ⑴雜染和清淨

  雜染有叁種,就是煩惱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以能治、所治來解釋。

  ①煩惱雜染

  包括諸見、貪嗔癡相和後有願叁者。諸見就是指種種的執著見。貪嗔癡相,是以叁根本煩惱代表一切煩惱。後有願就是後有的愛,以貪欲二法爲體。這叁者當中,前兩種是現在染汙的煩惱,第叁種就是染著未來的煩惱。能對治有叁種,就是空智、無相智和無願智。以空智能夠遣除我見、我所見等惡見;以無相智能夠對治取相分別,從而遣除貪嗔癡相;以無願智能夠對治後有願,因爲對于叁界不起願求的緣故。

  這樣我們就知道,煩惱雜染從叁個方面講,一個是諸見,第二個貪嗔癡相,第叁個是後有願,這叁個當中, 前兩種現在染汙的煩惱,第叁個呢是染著未來的煩惱,然後他們的能對治法還是有叁種:空智、無相智和無願智,而且叁個智慧可以斷除諸見,貪癡相和後有願的煩惱。

  ②業雜染

  包括善業和惡業。能對治是不作智。

  ③生雜染

  也有叁種,就是後有生、生後心和心所念念起、後有相續。依次是死有、生有和後有。能對治法分別是無生智、無起智以及無自性智。

  下面我們再說清淨。叁種雜染除滅,就是叁種清淨。清淨的體是什麼呢?世親菩薩說:“空等智境,謂空等法。”也就是空智、無相智、無願智乃至無自性智的境,這七種智的境,就是空等,實際就是一個真如,分別叫做空、無相、無願乃至無自性。這就是清淨的體。

  ⑵雜染和清淨的關系。

  世親菩薩說:“叁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

  在叁種雜染隨其所應獲得滅除的時候,並不是由于空等七種智慧讓它作成空等,不是空智令作空,不是無相智令作無相,乃至不是無自性智令作無自性。爲什麼這樣說呢?根據就是“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由于彼等叁雜染的本性本來就是空性、無相、無願等,也就是叁雜染本性爲法界,而法界的自性本來無雜染的緣故。所以並不是以對治使得法界從雜染變成清淨。

  ⑶二邊和能斷中觀道。

  ①二邊:對于法界執著雜染或者執著清淨,各是一邊。法界本來不垢不淨,假如執著前面有雜染後面新生出生一種清淨,這樣就是執著染淨二邊,把染和淨看成別別的兩種法。

  ②能斷中觀道:就是經上所說“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不由空能空于法”,就是不由空智能空諸見法。理由是“法性自空”——見雜染法本性自空的緣故,不是由空智讓諸見轉變成空性。以這個爲例,廣說無相智乃至無自性智,都是如此。比如可以說“不由無相智能令貪嗔癡無相,貪嗔癡本自無相”等。由通達諸法本自空性、本自無相乃至本自無自性等,就能遠離執著叁種雜染和清淨的二邊。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注釋當中說:“乃至有此種所斷與對治,空與不空等邊際之間,必定已墮入遍計所執、世俗及名言的境界。空性勝義自性中本不成立任何邊,不可言說之故,不由空能空于諸法而本來以離一切戲論的方式是空性。”

  所謂的二邊,不是說內道的某個佛菩薩創造出來兩個邊,然後再建立一種中觀道的差別。萬法的本性如果沒有從正面真實了達,反而顛倒起一種執著,那麼這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屬于戲論的邊,也就是說這樣的法只能落到兩種邊的範疇。相反來講,對萬法的本性無誤的通達而且真實悟入,那麼的確他就相應了萬法的本性,所以不可能他墮落到戲論的狀態當中,不可能成爲戲論的法。因爲他是無誤了知的,相應萬法的自性,所以說,這就是真正的中觀道,但是所謂的中觀道不能單單理解什麼般若二轉*輪講的空性中觀自宗觀點,而且叫應成派,或者自續派的中觀道,不能這樣來理解,這裏講的中觀道符合法的本性,沒有偏墮在左右、常斷等的戲論當中,法的本性是如何,符合這個道理,符合這樣的本性、能境、見解、修行,一切一切都可以叫中觀道,這個中觀道範圍非常廣大的可以理解。所以我們就知道,這裏所講的中觀道,不符合萬法自性的都是中觀道相反的戲論法、遍計法。對萬法的本性非常相應的,相應萬法自性,相應萬法的真如本性,這樣的能境的所有修法都叫做中觀道。這樣的話我們這裏明白,第一類二邊法完全就是一種凡夫的境界,這裏完全有一種天翻地覆一樣的境界,就達到了中觀道的修行,而且不必要安住迷亂的境界的話,完全可以說是出世間聖者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樣我們就是不符合中觀道而安立凡夫的迷亂法,但是聖者們符合萬法的自性,如是如是的修行,所以得到中觀道修行的種種功德。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