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P2

  ..续本文上一页,藏文注释的角度和汉译有一些不同。现在按藏文作解释:

  所谓的作意,是指以前前的能所分别念熏习以后所产生的后后境义身显现的分别作意。比如,我们现在产生的器世界山河大地、色声香味等受用以及根身等显现的分别作意,这是由于前前的二取分别熏习而现前的结果。这个后后位产生的二取分别作意,就是这里所指的作意。

  所谓对于作意无倒,就是对于作意的依处如理了知。

  作意的依处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这就是现似二取显现的因。阿赖耶识有两种,就是种种习气阿赖耶和成熟阿赖耶,从阿赖耶当中以种种分别心熏习的因的角度,就是种种习气阿赖耶;以它的力显现内外种种法的阿赖耶,就是成熟阿赖耶。这样了知阿赖耶是一切诸法之因。

  子四、于证悟虽现二取无实如幻故二边不动无倒

  

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

  “义”就是能所二取所摄的诸法。“非有非无”就是不是真实有,也不是假相没有。“如幻等”是比喻。“不动”是不遍堕于边戏的意思。所谓对于不动无倒,就是了知二取诸法不是实有也不是全无,如是对于有边和无边不偏堕的缘故,叫做对于不动无倒。

  比如,幻师变作象马等相,这不是实有象马等自性,但也不是全无,因为在迷乱眼识前似有象马而显现的缘故。同样,二取诸法,不是像显现那样实有,也不是全无,因为在迷乱识前似有所取能取而显现的缘故。假如认为实有的二取,那就是偏堕于不空实有的有边;假如认为显现一点没有,那就是偏堕于什么没有的无边,都是动摇。现在了知二取诸法实际无实有,仅仅有显现,这样不偏堕一向有边或一向无边,就是于不动无颠倒。

  “等”字当中还包括阳焰、梦境、水月等等。比如水月,不是真正有水月的自性,如果认为实有水月,那就偏在一向实有边,在迷乱识前也不是没有水月的显现,如果认为什么显现也没有,连影子的显现都不见,那就偏在一向无边。证悟二取的相虽然是现但是实际不成立,像幻化一样,这样明白,这就是对于不动无颠倒的真实了知。

  子五、于离二取之圆成实自相无倒

  

于自相无倒,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依胜义自相。

  对于自相无颠倒,就是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都是唯有假名,由此而远离一切一切的分别,这是依靠胜义自相而宣说的。因为以胜义自相来衡量,确确实实本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色声香味触法这样的自性,这些里里外外的诸法唯一只是假名。以无分别智通达胜义自相的时候,自然会远离此者彼者等一切分别。如果依靠世俗自相来说,不但有名,还可以取种种差别相。所以,跟胜义就不一样,胜义的自相衡量的时候,确实本来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戏论,任何自性都不存在的,一切内外的诸法唯一就是一种假立,没有自性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了知,出世间圣者无分别智慧通达胜义自相的时候,自然会远离此者彼者的一切一切的分别。如果依靠世俗谛自相来讲的话,刚上面所说一样,不但有种种的名,还可以取种种的差别相,比如不仅有地水火风的名称,还有不同的差别相。地是坚固,水是湿润,火是暖热,风是动摇。所以,这里所说的自相唯一是胜义自相。于自相无倒需要了知不是从总的说,也不是讲世俗自相,唯一就是说胜义的自相,所以,这里说的自相唯一就是胜义的自相。

  为什么说胜义自相远离能取所取的一切分别呢?因为圣者各别自证智的境界寂灭一切戏论,对于如是之义没有此种彼种的差别,而且所现的种种不同的尽所有相,也不是像显现那样存在别别的彼彼自相。在胜义之中,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仅仅是一种假名,所以一切法的自相唯一就是大空性。

  子六、于了知诸法不离二取空之法性共相无倒

  

以离真法界,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于共相无倒。

  “真法界”就是指二取空的真如法界。

  颂词说:以离开二取空的法界之外,其他什么法也没有,一切法都成为法界自性的缘故,所以,法性就是万法的共相。所以法界称为遍行一切法的共相,也就是一切法没有差别,平等都本来具有二取空的法性,所以法性是万法的共相。对此如是通达,叫做于共相无倒。

  子七、于以真如迷悟安立染净无倒

  

知颠倒作意,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清净无颠倒。

  如果没有断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叫做杂染;如果颠倒作意已灭,尔时法界叫做清净。如实知见此染净,就是于法界杂染清净无颠倒。

  所谓染净,在有事上并没有任何别别异体的存在,只是从自己执著我见等的颠倒作意没有断灭和已经断灭的角度,对于有情称为杂染和清净。这样了知,就是于染净无颠倒。换句话说:对于真如迷乱,反而生起执著种种边戏的颠倒作意,这就是杂染。比如凡夫有执著常乐我净四边的颠倒作意,二乘有执著无常、苦、无我、不净四边的颠倒作意,这就是杂染。相反,对于真如证悟,就会灭除这些常或无常、我或无我等等的颠倒作意,这就是清净。所以真如本身没有染净的差别,唯一只是从对于真如迷悟的角度,在名言当中安立染净的差别。迷乱的结果就是杂染,无迷乱的结果就是清净,染净就是在一念之间,前念迷就是杂染,后念悟就是清净。

  子八、自性本住清净故现染净均知为客尘之无倒

  

知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是于客无倒。

  法界本性清净,就像虚空一样,由此应知,先染后净的两种差别相完全是客尘不是本性。这样如实了知客相,就是对于客尘无颠倒。

  以实相和现相来分析,“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是指实相真如,虚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丝毫变易,法界的本性清净也是这样,并没有先染后净的差别。所以“染净”仅仅是以现相前忽然出生的,就像虚空有乌云叫做染,乌云消失叫做清净一样,只是观待客尘的显现和不显现,来安立杂染和清净的差别。

  子九、本来清净故于杂染损减无怖之无倒

  子十、清净无增故于功德增胜无高之无倒

  这两个科判的意义,合在一起说:

  

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

  由于有情和法没有自性的缘故,成立染净性俱无;由染净义不可得的缘故,成立染净品类无减无增,由此对于杂染损减无怖、对于清净增胜无高。“高”是高慢的意思。这样如实知见无怖无高,就是对于无怖无高二者无颠倒。

  “有情法无”:就是有情和法本来没有自性。“染净性俱无”:就是由于有情和法没有自性,对于无自性的有情和法,没有以烦恼束缚的杂染,以及杂染远离的清净,就像虚空一样。“知此无怖高”,“无怖”就是没有贪等杂染方面的增上怖畏,“无高”就是没有信心等清净方面的增上高慢,因为所怖和所高的所依不可得的缘故,自然远离怖畏和高慢。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